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芳  孙占宇 《丝绸之路》2011,(20):12-14
本文主要参考西北地区所出居延汉简、居延新简、敦煌汉简等资料,对两汉时期河西边郡地区的土地、粮食、肉食、马牛、布帛、衣物等多种物品的价格作了较为详尽的梳理,初步理清了这一时期物价波动的大致情况,以期对研究两汉经济史具有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金塔县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不在河西走廊中西交通的主干道上.但也正是这个原因,两汉时期的这块土地,它却处在通往居延的大道上.而居延地区又是河西走廊的重要军事基地,这就凸现了金塔地区的重要性.连同额济纳旗一同,形成了弱水流域的两汉文明.今天,近300处不可移动文物和先后出土的15000多枚汉简,记录了这1.88万平方公里土...  相似文献   

3.
古代河西走廊桑蚕丝织业考李并成地当古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历史上不仅是丝绸流播的干道,而且其本身还曾有过一定规模的桑蚕丝织生产。尽管今日河西各地早已与蚕桑无缘,但于当地所出考古资料和各种文献记载,特别是于敦煌遗书中见,自两汉迄宋初,河西走廊的桑蚕丝织业...  相似文献   

4.
更始末,张掖属国都尉窦融基于黄河为河西地区屏障的地理认知,以河西四郡跨越乌鞘岭联合金城郡,形成了据境自保的“河西五郡”地域共同体,自任“河西五郡大将军”。窦融此举更改了金城郡的地缘关系,使其进入河西、陇右和中原的区域互动关系中。东汉建立后,刘秀联合窦融的河西集团,夹击并消灭割据陇右的隗嚣势力集团;后公孙述败,“河西五郡”完全失去战略联盟的价值,其解体成为必然。“河西五郡”地域共同体的形成,是窦融将隗嚣视为阻隔其与中原政权交通的独立集团,是多区域结构性关联的结果。两汉之际人们对河西自然区地理界线认识的模糊,是金城郡被纳入“河西五郡”体系的直接原因,而窦融集团的政治需要则是其重要推动力,但此举未能根本改变金城郡的地理区位,也未能结成稳定的地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居延新简所出"毋嫁娶过令"文书,是两汉之交据守河西地区的窦融集团颁布实施的一项专门整治婚嫁奢靡问题的法令。其中的吏民婚嫁消费标准源自元始三年的"吏民嫁娶之品",是窦融集团汲取西汉中后期严禁婚嫁奢靡之风的一种延续。该法令有效遏制了当时的奢侈陋习,对两汉之交河西地区民风转变、经济恢复、农业生产发展具有一定积极作用,是窦融治理河西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河西出土的汉晋绘画简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两汉和三国、西晋时期的绘画资料,无论是传世品、出土物和文献都是较少的,因此对深入研究汉晋期间绘画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自从解放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以来,在甘肃省河西地区出土了大批两汉至西晋期间的绘画。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在这东西方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汉晋间各阶段的绘画能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真可谓是难能可  相似文献   

7.
两汉时期,随着河西屯田事业的发展,不仅由官府组织修建了一系列水利灌溉工程,而且还有民间开挖的灌溉渠道。河西的水利工程规模较大,并已形成分布有序的灌溉网络和严密完善的管理制度。与内地一样,河西各地也设有“都水官”和“河渠卒”,但他们在受中央大司农和地方郡县管理的同时,还与当地的军事防御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时还受到郡都尉的节制。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诸政权在西域的屯田活动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尽管其规模和范围不及两汉,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有所深化和发展,并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具体表现在屯田区域的东移、屯田体制的不断完善、屯田类型的扩大、屯田人员的土著化、河西地位的上升以及屯田区域的一体化等。  相似文献   

9.
史籍和谱牒记载,甄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产生于五帝时代,属帝舜后裔,其源流演变几与中国姓氏发展史同步。兴于两汉,盛于魏晋南北朝,延至隋唐,八百余年甄姓成中国著姓望族;宋以后式微,然族人坚韧不拔,保宗延族,生生不息,甄姓始终挺立于中华姓氏之林。  相似文献   

10.
两汉时期设置郡县对北方、西北边疆民族地区进行治理,依据统辖模式不同,可分为三类,郡县地区,如朔方郡等;属国建置,如上郡属国、安定属国、天水属国、西河属国等;初郡、道设置,如北地郡及其除道、略畔道、义渠道、陇西郡及其狄道、氐道、予道、羌道、武都郡及其故道、平乐道、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将郡县、属国、初郡道均放置在郡县统辖模式下进行比较,有助于理解两汉对北方、西北边疆民族地区的经营策略。郡县设置后在两汉时期削弱了匈奴对东胡、乌桓、丁零、乌孙等族的控制,河西四郡的设置为张骞出使西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叶飞 《黑龙江史志》2013,(19):26-27
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局势的不断变动,对于地方经济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这在两汉时期表现的更为明显。本文将以敦煌汉简中记载的各种物价及其不同年代、时期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其成因进行研究。同时,通过对不同原因造成的物价变动探究,谈一下对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  相似文献   

12.
略论粟特人与龙家的关系陆庆夫在考察龙部落由焉耆迁人河西的活动时,我们看到,龙家势力在河西曾经强大一时,对归义军政权及其他部族都形成威胁,是举足轻重的雄番之一。与此同时,我们又看到,敦煌资料中留下的龙姓人氏并不很多;相反,倒是有一些粟特人氏被冠以“龙家...  相似文献   

13.
河西走廊堡寨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结合当地特殊的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以土、石、砖等材料垒筑围合形成的军民聚落。明朝在河西地区设置卫所,大量修筑以防御为主的堡寨。清代大一统局面形成,河西地区军事地位减弱,堡寨的防御功能弱化,形式上逐渐向村堡转变。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堡寨功能的变化,折射出统治者对河西地区经营策略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两汉经济文献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的经济文献一方面传承了先秦经济文献的类型、内容、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新的拓展,对后世经济文献的内容、体例、以及经济思想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简要梳理两汉经济文献资料,重点探讨两汉古籍中经济文献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以期为当代经济建设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5.
唐朝吐蕃占领沙州时期的敦煌大族刘安志敦煌大族是在敦煌这块特定的土地上产生的地方大族,他们自汉以来,世代官宦,历久不衰,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长时期地垄断了敦煌地区的政治、经济命脉,并对河西地区的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他们有张、索、曹、阴、李、汜、阎、安...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传统史料及出土文献,考证出西夏后妃中梁姓是党项化了的银夏故地大族,索姓、都罗姓、曹姓等出自河西,没(?)氏出自天都山一带。整个西夏时期,西夏王室的通婚对象不但经历着多元化的过程,而且还出现银夏故地大族逐渐沉寂,河西大姓、汉姓抬头的变化气象。  相似文献   

17.
在两汉主要的法律形式律、令、科、比之外 ,故事还是一种重要的法律形式 ,在汉代政治法律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汉王朝设“掌故”一职“主故事”。本文在搜集两汉故事的基础上 ,主要考述了两汉故事的形成与废止 ,两汉故事的内容 ,两汉故事的法律效力与地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言谏制度形成于两汉,是自下而上对皇帝的言行进行监督、拨正的制度,它与御史制度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全部内容。而言谏思想又是言谏制度里的重要内容,是言谏行为的理论依据,在两汉盛行以灾异说、圣者贤人说、前代兴亡说来匡正君失。其中以灾异说最为盛行,两汉时期的人甚笃灾异,以灾异言事对言谏行为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9.
河西民歌历史悠久,自汉晋有记载开始算起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河西民歌在广大的河西人民中间世代流传、广为传唱,其内容丰富、语言朴实、曲调流畅,在群众中有深厚的土壤和根基。本文对河西汉族民歌形成的文化背景加以概述,试图以张掖民歌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说明河西民歌的内容分类、曲调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小河西文化得名于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内蒙古敖汉旗小河西遗址。关于该文化的性质,学术界至今没能形成一致的认识。近年来,随着田野考古和整理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又有一些重要的考古材料得以发表。本文在重新梳理和全面分析以往和新近公开发表的相关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对小河西文化的特征、年代、分布、类型、去向等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认为小河西文化是辽西地区早于兴隆洼文化的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年代在公元前6200年以前,是兴隆洼文化的前身。依据现有材料,可把小河西文化进一步区分成两个不同的类型,即白音长汗类型和查海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