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慕德政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4):58-67
本文是在查阅有关文献和考察访问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 194 5年 8月日本投降以后 ,朝鲜华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华侨知识分子的努力下 ,在朝鲜半岛北半部重新恢复和新建了华侨学校。这一时期 ,由于华侨教育得到了朝鲜政府的支持 ,朝鲜华侨学校发展很快。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华侨教育受到严重破坏 ,但在中国政府的大力帮助下 ,大多数华侨学校仍能坚持上课。从 195 3年 7月停战到 196 6年 ,由于多方面的有利因素 ,朝鲜华侨教育进入了鼎盛时期。但其后 ,朝鲜政府按本国教育体制全面改造了华侨教育。从此 ,朝鲜华侨教育沿着“朝鲜化”发展。作者认为 ,当今的朝鲜华侨教育何去何从 ,到了应该考虑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
论华文教育的定位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嘉郁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4):18-22
有关华文教育的定位,历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华文教育涉及诸多的学科、政府与民间部门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和各国社会状况、教育文化政策等,我们应对以上诸多因素给以全面、充分的重视。本文据此提出,华文教育应分属海外华人的民族文化教育、政府的侨务工作、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华侨华人研究等几个领域。同时,华文教育自身的这种复杂性,也决定了其在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低龄学生人数增加、华文学校功能进一步扩大、教学中的语言文字更加统一以及华文教育社会化并逐步进入所在国主流教育系统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陈永胜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1):67-72
世界华商大会自1991年举办至今,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一项知名盛会。本文分析了大会产生的背景,概述了第一届到第八届大会的基本情况,并指出其发展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大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二是大会组织逐渐成熟、举办经验更加丰富;三是大会与中国经济发展壮大具有某种同步性;四是历次大会的主题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作者最后认为,应实事求是地评估大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廖小健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4):16-20
本文主要结合新加坡经济发展策略 ,探讨新加坡华人经济近期几个发展趋向。本文认为在世界经济的冲击下 ,特别是在政府经济发展策略的引导下 ,本世纪初的新加坡华人经济将有五个主要发展趋向 ,即华人企业的实力有所加强 ;华人将大力拓展海外发展空间 ;华人企业和人才与外国企业和人才的合作与竞争将明显增加 ;华人企业将更多地涉足知识经济领域 ;独立创业的中青年华人可望增加等 相似文献
5.
近代华侨与中华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芳川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3(4):33-43
华侨现象源远流长。比较完整与正规意义上的华侨 ,乃是近代的产物 ,是近代西方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华侨是近代中外文明交流与交汇的重要载体。华侨在海外所进行的文明交流 ,是在母国文明与侨居国文明环境双重恶劣的条件下 ,自发而艰难地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魏宏运新编《中国现代史》教材运用丰富翔实的资料,以新体例对1919~1949年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化和社会生活作全面、科学、客观评述,是一部学术性的中国现代史教材。 相似文献
7.
雅加达华人新生代的考察分析——兼论各次文化群体在“印尼华人文化”建构中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启光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3):35-44
本文运用文化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坚持从印尼实际和华人境况出发,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调查和资料重释的途径,剖析了雅加达华人新生代各次文化群体在"印尼华人文化"建构中的整合,论析了雅加达华人新生代"一体多元"社会文化格局的形成及其特征,展望了雅加达华人新生代在21世纪印尼重建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胡安顺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4):53-57
辨识中古音对于从事古籍整理、汉语史研究以及诗词创作等工作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根据北京话的语音特点对中古声、韵、调的辨识问题(诸如声母的清浊、韵母的开合洪细、声调的类属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探讨,提出了一些简便可靠、易于掌握的辨识方法,章涉及到不少重要的音变规律,同时指出了这些音变规律的例外现象。 相似文献
9.
汉语、汉字与汉文化联系十分紧密,极为广泛,汉字不仅反映了先民的礼仪、制度、风俗、艺术,而且通过汉字记录的汉语词汇折射出汉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善于革命的党,而且是善于执政的党。在沿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并全面执掌国家政权后,中国共产党依靠先进的执政理念、科学的执政体制、成功的执政方略、坚实的执政基础,自觉地抵御执政风险,开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执政成就,为继续长期执政奠定了坚实基础。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的中国特色执政道路,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