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淇县赵沟发现两批战国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11月和1982年1月,淇县桥盟公社赵沟大队社员在村南台地上起土时,挖出两座战国土坑墓(编为1号墓和2号墓)共出土铜器十五件。现分别介绍如下: 1号墓: 鼎1件。通高27.5、口径19、腹深15.5厘米,重3公斤。侈长方附耳,子母口,圆腹,圆底,瘦长蹄形足,腹饰凸弦纹一道。盖顶平较浅呈覆盘状,上有对角半环形扁钮  相似文献   

2.
王伟 《文物》1997,(10)
鼎 1件。敛口,口沿立双耳,鼓腹,腹壁外至近足部下垂,三柱形足。腹部饰兽面纹,间以圆涡纹,云雷纹衬底。通高26、口径20、腹深15厘米(图一)。簋 2件。1件侈口,厚圆唇,鼓腹微下垂,双兽首形耳,耳下有珥,圈足直缘外撇。腹部饰夔龙组成的饕饕纹,云雷纹衬底。圈足饰夔龙纹。通高14.6、口径18.5、底径14.3厘  相似文献   

3.
新收回的子龙大圆鼎,通高103厘米,口径80厘米。鼎身呈圆盆形,耳稍外侈,下腹微鼓,足近马蹄形,腹饰兽面纹与夔龙纹花纹带,足饰兽面纹。此鼎可以与下列6件鼎做比较: 1.大圆鼎①,殷墟郭家庄160号墓出土,通高55、口径41厘米。属殷墟文化第三期晚段; 2.戍嗣子鼎②,殷墟后岗祭祀坑出土,  相似文献   

4.
1980年9月,在朝阳地区微生物研究所院内发现一座小型唐墓。墓平面呈长方形,船篷式顶距表土约40厘米,墓壁仅为一层单砖砌筑,第二层向上即开始起券,形制在朝阳附近唐墓中比较特殊。墓里出土遗物不多,两件陶器已经残破。值得注意的是出土一件唐三彩三足罐(见图),其造型、赋彩、贴塑图案都颇具特色。现介绍于下: 罐高15、口径11.5、腹径18、底径7厘米。口微侈,圆唇,短颈,圆肩,鼓腹,小平底,下有三只兽爪足。肩部贴塑三个变形蝉纹,肩腹之间有一道凸弦纹,弦纹上贴塑  相似文献   

5.
聊城地区出土陶瓷器选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3年山东省开展文物普查以来,聊城地区各县文物干部陆续征集到一批出土和传世的陶瓷器,现从地区博物馆藏品中选择5件简介如下。三彩三足罐 2件。1件圆唇侈口,短颈,鼓腹,圜底,三兽蹄足。肩部有数道弦纹。胎细腻,呈白色,施白、赭黄、绿三彩釉,颜色浸润,斑驳华美。高16、口径13.5厘米。高唐县涸河乡涸河村出土(图一)。1件圆唇侈口,短颈,鼓腹,腹下部有折痕,平底,三兽蹄足。肩、腹部有贴花装饰。胎细白,釉色以白色为主,间施赭黄、蓝、绿三彩釉,更加绚丽多彩。高18、口径  相似文献   

6.
刘慧 《文物》1990,(11)
1973年12月,莱芜市西上崮村农民在村西南120米处的南寨顶取土时,发现一批青铜器。当时的莱芜县文化馆闻讯派员赶到时,现场已被破坏。经了解,铜器出自几座墓葬。现将收集到的51件铜器及2件双凤牙梳介绍如下。鼎 3件。分2式。Ⅰ式1件。直口,折沿,方折形立耳微外撇,圜底,三蹄足。腹上部饰窃曲纹一周,中部有凸弦纹一道,下部饰垂鳞纹二周。通高22.5、口径21.8、腹深10.5厘米(图一:1;二)。Ⅱ式2件。有盖,喇叭形捉手。鼎身子母口内敛,球腹,方折形附耳略向外曲侈,圜底,三蹄足。盖面饰蟠螭纹,捉手用密  相似文献   

7.
下平望村位于侯马市晋都新田遗址的西北方向,村东有面积约二十万平方米的东周墓地。1975年6月,下平望村村民在村东平田整地时,挖出一批铜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征集了这批文物。据调查,这批铜器皆出自墓葬中,现简介如下: 鼎 2件,均残,形制纹饰相同。钵形盖,上置3个扁环形钮,钮顶平齐。子母口稍敛,承接盖。长方形附耳,深腹,圜底,蹄形足。盖、腹皆饰勾联云纹,腹中部有凸弦纹一周。鼎耳正反两面饰“S”形夔龙纹,侧饰两道綯索纹。口径24.4厘米,残高14厘米(图一, 1)。 盘 1件,底残。宽斜唇,浅腹,蹄形足,附耳外撇,腹饰蟠螭纹。口径31厘米,残高 6.5厘米(图一,2)。 舟 1件。椭圆形口微侈,束颈近直,深腹内收,圜底,矮圈足,腹侧各附一环形耳。颈饰两周綯索纹作界,圈足与环形耳饰斜角云纹。整体花纹精美,制作规范。通高7.8厘米,口径长16厘米,宽13.5厘米,圈足高 1.4厘米(图一,5)。  相似文献   

8.
陕西凤翔高王寺战国铜器窖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7年9月陕西凤翔纸坊公社高王寺大队发现一处窖藏,距地面2米左右,窖内有十二件铜器。经勘查得知,窖藏地点在秦都雍城范围内的马家庄宫殿区附近。该地有灰坑多处,地面散布春秋战国秦的绳纹瓦。出土铜器有: 鼎三件。形制大体相同,花纹与大小稍异,其中较大与较小的两件已残破。完整的鼎通高21.6、口径19.7、腹深25.4厘米。鼎均为附耳,子母口,圜底,深腹,蹄足,  相似文献   

9.
1996年10月,在西北大学图书馆东侧、西大宾馆北侧进行基建清理时,于两眼废井中出土了一批遗物。水井直径约80—100厘米,由于施工时已下挖4-5米,开口地层不详,但井底用砖为平印砖,经鉴定属唐代。井内遗物分布于填土中,亦有唐代风格。现报道如下:一 瓷器白瓷小盒 完整,失盖,子母口。鼓腹,斜壁,微凹底。内施全釉,子母口上未施釉,外壁施半釉。釉色滋润,积釉处闪青,有细小开片,无釉处可见白色化妆土。通高2.4、口径3.2、底径3厘米(图一,1)。黑釉瓷碗 侈口,弧腹,圆唇微尖,圈足,外底微塌。碗内施白釉,口沿一周无釉,近口沿处白釉积釉泛青,釉面有…  相似文献   

10.
南阳出土的彭伯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4年2月,河南省南阳市西关煤场一座春秋墓内出土器物中有1件铜壶。由于最近在修复中发现其残盖上有“彭伯”等铭文,现定名为彭伯壶,并介绍如下。此壶平唇,口外侈,束颈,斜肩,鼓腹,最大腹径靠下,圜底,圈足。颈部两侧饰牺首套环耳,环断面为长方形,上饰窃曲纹。口上承盖,盖仅存高5.3厘米的子口和折起的少部  相似文献   

11.
1987年12月,安徽宿县褚兰区桂山乡谢芦村的群众兴修水利时,在平山村附近深约3米的地下发现青铜器5件。介绍如下。鼎 1件。敛口,长方形立耳,鼓腹,圜底,三蹄足。耳外侧对饰(?)虎纹,腹上部饰窃曲纹,中部饰一周弦纹,下部饰兽面纹。腹外壁有3条范铸接缝线。一足较短,足根的内底对应处有一圆补钉,系脱落后的焊接痕迹。器高24.5,口径25厘米,重3.97公斤(图版伍:1;图一:1~4)。  相似文献   

12.
薛东星 《文博》1989,(2):91-91,84
1985年10月,铜川市黄堡乡下马村村民雒金良建房取土时,从墓内挖出一件完整的赭釉高足陶盖罐。又1986年7月,黄堡派出所在某案的审理中,获青釉盘口双象耳瓷瓶一件,据当事人介绍,这件瓷瓶是五十年代初黄堡耀州窑遗址出土的。以上两器现藏耀州窑博物馆。 1、赭釉高足陶盖罐通高23.5、口径12.6、底径22、足高6厘米。盖窿顶,圆锥钮,宽平沿,子口。罐敛口,丰肩,扁圆鼓腹,最大腹径近中部,圜底,喇叭状假高圈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七年八月,笔者路经吉县东乡城高楼村时,在村北雨水冲塌的断壁下发现数块三彩器物残片。经修复粘合后为一件三彩炉。三彩炉通高13厘米,口径13厘米,腹径20厘米。口圆外侈,鼓腹圜底。以深浅两道凹弦纹出肩,下腹部施浅凹弦纹一道,底部切旋痕明显,三兽形足外撇。炉颈部以上施桔黄色釉,肩部莲瓣纹以桔黄釉为底,绿  相似文献   

14.
1987年6月,江苏省句容县城南门储运公司工地出土汉代铜器8件,这批铜器系出自一个墓葬,此墓压在明代句容城城墙之下,与之同出的还有几件陶器.铜器锈蚀较为严重,有3件已残坏.其器形有甗、(?)、(?)壶、井和汲水罐、盆等,现将出土器物介绍如下.甗1件 为上甑下釜组合形.甑为侈口斜沿,腹部斜收,小平底上有四组条形孔构成的(竹卑);釜为小圆鼓腹形,圆底,釜口与甑底相结全,釜中部有一周凸棱,甗口径26.5、腹径25.7、通高31厘米(图1).  相似文献   

15.
1986年8月,东至县文物管理所文物复查队在胜利乡胜利村征集到1件铜罍(图二)。经调查,这件铜罍是1975年开凿尧渡河时,在赤头段出土。铜罍高37.5、口径16厘米。侈口折沿,溜肩,鼓腹下收,短圈足。肩部有牛首形耳一对,腹下部有一牛首  相似文献   

16.
1970年秋,在平山县上三汲公社访驾庄村北发现了青铜器,1971年初,省文物部门进行了调查,发现青铜器出土于一座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内,墓底距地表5米,土坑内用红色大石板砌成墓圹,内有人骨一具,头东脚西,周围放置青铜器,有鼎、豆(已残)、壶、盘、(匚也)(已残)等。铜鼎一件(图一)。通高33、口径33.8、腹深22.2厘米。子母口,圜底,附耳,  相似文献   

17.
铜卷鼻象足方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5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山东省济阳县姜集乡刘台子墓地清理了一座西周早期中型墓葬,出土了一大批铜器、陶瓷器、玉器、骨器和蚌器。其中一件卷鼻象足方鼎(封二),造型生动,铸造精良,引人注目。鼎口长方形,长14.9、宽11.6、通高20.4厘米。桥形立耳稍外侈,外侧饰两道等距凹槽。方唇,直口,沿内斜。束颈,鼓腹,圜底,四卷鼻象足。腹高大于足高。器身纹饰采用平雕、浮雕和圆雕等技法,可分为二组。颈部以云雷纹衬底,四角中部铸有扉棱,其间饰凤鸟纹,高冠勾喙、圆眼鼓突,体形  相似文献   

18.
西汉安邑宫铜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省洪洞县城关公社李堡大队1975年平整土地时出土一件铸有"安邑宫"铭文的铜鼎,同时出土的还有兽首衔环素面铜甑与铜勺共三件(图一),这些铜器现存洪洞县文化馆。铜鼎附耳,蹄足,鼓腹,腹上部有平而薄的凸棱一周。鼎盖作半球状,三环钮,钮顶突起圆形。通高23、口径16、腹深15厘米(图二)。鼎素面,从其形制来看,和山西右玉大川出土的"鼎2"以及西安高窑村出土的  相似文献   

19.
1978年,云南昭通县城西下洒村牛街子生产队挖掘了一座汉代砖石墓。墓室已遭破坏,出土器物简介如下: 几何图案花砖、"吉羊富贵"铭文砖。呈梯形,面长23、底长23.6、宽7厘米(图二)。铜釜一件,已残。高12厘米,侈口、鼓腹、双耳、圜底,腹下二道弦纹(图三)。牛头人物出行铜扣饰一件。长12、高7.8厘米,重150克。牛头左角尖部断缺。牛  相似文献   

20.
1969年和1981年,咸阳市博物馆先后收集到两件铜器,现介绍如下。馆陶家铜连鼎 1981年收集。此器由四个造型相同的鼎连结而成。四鼎大小一致,分别有盖(其中两盖已失),盖上有三个环纽,盖可以倒置。鼎均为敛口、子母唇、鼓腹、圜底,各有两环形耳,外侧各有一蹄形足。腹部皆有凸弦纹一道(图一)。其中一鼎腹部有铭文一行共二十字:"铜连鼎四合,容各三斗,并重九十三斤,馆陶家霸田。"(图二)其中一鼎通高22、口径21.5、腹径27.5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