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2013年,秦陵博物院对秦陵封土北侧西区寝殿部分大型夯土台基式建筑遗址进行了试掘,发现了一片秦代壁画遗存。为了科学认知壁画的材质和制作工艺,本研究使用偏光显微镜、拉曼光谱、配有能谱的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对壁画残块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壁画结构由外到内分别是颜料层、底色层、细泥层、粗泥层。壁画的黑色颜料为黑铜矿、红色勾边颜料为赤铁矿、白色底层为碳酸钙;粗泥层和细泥层中均添加了生石灰为胶结材料,粗泥层中还添加有植物茎秆。秦陵考古开展近半个世纪以来,出土壁画尚属首次,本研究系首次对秦陵壁画开展科学研究,结果可为探索秦陵及其陵寝建筑的考古文化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江苏东阳小云山一号汉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云山位于盱眙县东34公里的东阳乡,在东阳城遗址西北,南北绵延1000米,海拔58 2米。1990年12月,当地的采石厂在山顶偏南发现一座古墓。盱眙县博物馆闻讯后,对此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编号为M1。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M1为长方形竖穴岩坑墓,基本呈南北向。墓圹长6、宽5、深7 4米,方向6°。此墓穿过土层,向下凿石为圹。从墓葬剖面看,第一层为耕土层,厚约30厘米。第二层为黄褐色土,土中夹有少量的绳纹陶片,厚约120厘米。第三层在黄土中央杂少量褐色颗粒,厚约450厘米,有夯打痕迹,夯层厚16~18厘米。第四层为褐黄色土,土质细腻,厚约25…  相似文献   

3.
上蔡县境的楚文化遗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楚“围蔡”。“蔡迁于州来”。从此,蔡纳入楚国版图,名上蔡。根据调查资料,现上蔡境的楚文化遗存,主要有三个区域(见图)。一、上蔡故城及其周围的楚文化遗存上蔡故城现存东城墙高5.20至6.30米,其上部2至3米为战国时期重修。夯土层厚8.5至15.5厘米;夯窝直径6.1至7.5厘米,深1至1.5厘米,平底,有的接近平夯。夯土层中的包含物有西周、春秋时期的陶片,也有少量的战国陶片。南面城墙一般高9.50米,西面、北面城墙高4至6米,上部建筑与东面城墙大体相同。南垣尚存3门,其中西城  相似文献   

4.
秦始皇陵附近新发现的文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3,(5)
继1964年焦家村南出土秦陶俑之后,焦家生产队社员于1970年冬在村北一百米处,又发现了一个陶俑。陶俑头、手已丢失(图一),残高54厘米,着交襟长衣。合模,空腹,头、手、身分开制作。就现存身躯看,与以前发现的三件陶俑相同(见《考古》1962年第8期410页;《文物》1964年第9期55页)。对于研究我国秦代服饰和雕塑艺术具有一定的价值。 1972年春季,岳家沟生产队在陵园内城西门外平整土地时,发现两种瓦当。一种为夔凤纹瓦当(图二),与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秦始皇陵出土的夔凤纹瓦当相同(见《考古》1962年第8期410页)。据残破部分推算,原大约52厘米左右。这种特大瓦当见到的不多,可能是用于檩头的装饰。另一种是几何纹瓦当(图三),仅发现一件,残半,已复原,直径19厘米。对于研究秦代建筑艺术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5.
何宏 《文博》2010,(1):3-9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但秦代传世及出土的青铜器遗存较少。秦始皇陵园作为一处埋藏丰富的帝王陵园,历年来在陵园内先后出土有两乘彩绘铜车马、错金银乐府铜钟、丽山园锺、铜权及兵马俑坑内近四万件青铜兵器等青铜文物本文通过对秦陵出土青铜器的研究,揭示它们所蕴涵的证史、正史、补史作用以及科技价值等内容,反映出秦代青铜文化的历史价值所在,为今人多角度了解秦代社会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6.
1991年8月~1992年10月 ,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村民在建房取土时发现了一些古代文化遗物。市文管所得知后并及时前往调查。现将有关调查情况简报如下。一地貌及地层堆积发现地点位于市区东部工农乡安国村三组谷家沟后山脚下(图一)。此山较高 ,南侧呈缓坡状 ,东西为一条横向山脉 ,南侧与谷家沟前山相对 ,隔渭津河距辽源至东丰公路约800米。根据发现地点北断壁西侧堆积情况来看 ,其地层大致可分三层。第一层为黄褐砂土层 ,土质较松软。厚27~30厘米。第二层为黄砂风化层 ,砂质较松散 ,此砂层部分地方有些偏红褐色。厚70厘米。第三层为黄砂碎石块…  相似文献   

7.
陶楼三层,高81.5厘米,下有长方形底盘承托。一层门前卧二羊。二层、三层有平座,承托三面回廊。顶为四阿顶仿木构建筑,垂脊有翘起的柿蒂形饰物,每层回廊栏杆均  相似文献   

8.
秦权研究     
(一)秦权资料的整理秦权,一般指秦代制造或加刻铭文的权。秦权是秦代实施统一度量衡法令的物证,并相当集中的保存了一部分秦代文字;加以秦权遗存数量很大,远远超过秦尺、秦量  相似文献   

9.
陕西武功县出土驹父盨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4年2月8日,武功县苏坊公社金龙大队回龙生产队社员在村西平整土地时,发现这件盨盖,上面放置残编钟和粗绳纹陶罐各一件,附近还出土一件玉璧。此处为一西周遗址,器物在距地表约一米许出土,周围为夯土层,从土层断面上可以看见遗址文化层下有一层厚约30厘米的碎石铺筑层,其四至不明,石子有三分之一是经过加工的,大小基本一致,约3至4厘米。  相似文献   

10.
自1978年秦始皇兵马俑坑正式发掘以来,先后出土秦代青铜兵器上万件,特别是带有刻铭的戈和戟,引起了学者和专家的重视。2005年4月,我们在对秦俑一号坑后部的部分文物进行清理时,发现2件带有铭文的戈和戟,为研究秦代兵器提供了新资料。其中一件为“十年寺工”戈,出土于秦俑一号坑T12G7中。该器长胡,曲援,长内上翘,援、胡均带有锋刃,阑侧四穿,内部有一个横长方形穿。器物保存完好,明亮如新,刃部相当锋利,胡部刃稍有小豁口。通长27厘米,援长16·9、宽3·1~3·2、厚0·5厘米,内长10·1、宽2·8~3·3、厚0·5厘米。出土时木朽迹犹存,尾部套有一…  相似文献   

11.
陕西临潼油王村发现秦“半两”铜母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3年9月,在临潼县韩峪乡油王村西南的基建工地上,距地表约一米多深处发现了一件秦代铜质“半两”钱母范。这方钱范,平面近似长方形,三边基本平直,一边两角为折肩,后有2厘米长的柄。钱范全长30厘米,前宽10厘米,后宽10.2厘米,厚1.75—2厘米,内槽深约1.1厘米,钱厚约0.25厘米,钱文高约0.15厘米。重2.25公斤,铜质较好(附图见中插图1)。  相似文献   

12.
2002年10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与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阿房宫考古队,进行遗址发掘考古。至2003年,考古队专家依据考古发现提出:阿房宫没有被烧,阿房宫只建成前殿。证据是:前殿遗址只发现耕土层、扰土层、汉代堆积层和夯土台基,未发现秦代堆积层,没有发现秦代瓦当和柱子、廊道、散水排水系统等等必不可少的辅助设施。  相似文献   

13.
1978年夏,在哈尔滨市太平区东风镇东南约9公里的红利村郭地方屯发现1座古墓(图一)。 该墓位于屯西南200米的公路南侧,出土了一批鎏金马具饰件。 6月下旬,村民在修筑公路挖沟取土时,在距地表深约1米处发现人头骨、腿骨,同时出土一批遗物。民工邓志强同志将出土的部分遗物收集起来,送交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并介绍了发现经过及遗物出土情况。 1982年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今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有关同志,前往现场进行复查,并走访了村民。从多种情况推断,可认定此处是一古墓葬。 古墓位于东南低平、西北逐渐升高的丘岗地带,南约2公里为阿什河。地层情况为:一,表土层(耕土),厚约20厘米。二,黑土层,厚约30厘米。三,黄色生土层。古墓开口在二层(黑土层),打破三层(黄土层)。  相似文献   

14.
目前秦代墓葬的研究,仍是一薄弱环节。也就是说,究竟秦代墓葬的特点如何、以及与其他时代墓葬的联系怎样?还没有作出较为系统和明确的回答。究其原委,一则秦代历史短暂,本来遗存就少;再者,秦虽统一了全国,但不可能一下子消除长期以来各地区在文化、风俗上的差别,战国时期列国墓葬所表现的历史文化特点,在秦代以至于西汉前期的各地墓葬中,还有较强的反映。因此,秦代墓葬与战国末或汉初的墓葬往往不太好区分。如何识别秦代墓葬,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1987年5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隋唐外郭城内东部配合基建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发现了二方金代官印。该地位于河区闸口街3号,洛阳市机床一分厂厂区内,东距河约200米。于此处开5×10m2的探方3个。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金元以来的垫土层;第三层为唐宋层。二印出土于T3东部第三层层面上,放置一处,距地表深约3米。二印铜质,印面方形,背上有钮,造型相同。一方印面正方形,边长6.3、厚1.6、通高4.5厘米,长方柱形钮长3.5、宽1.6、高2.9厘米。印面铸阳文九叠篆“总部郎中之印”,2行,行3字,计6字(图一,1)。印背錾刻阴文,右…  相似文献   

16.
志丹县发现一处秦代建筑遗址志丹县文管所今年1月初在杏河乡候市村发现一处大型秦代建筑遗址。该遗址位于杏子河北岸的二层台地上,东距秦直道约1公里,西距候市旧粮站10米。东西长400、南北宽120米,平面呈长方形。东城墙残存50米左右,高4至5米,城墙外侧...  相似文献   

17.
沈阳新民偏堡子遗址位于辽宁省新民市张屯乡偏堡子村,2010年7月中旬至9月底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和新民市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偏堡子遗址进行了主动性发掘.本次发掘分Ⅰ、Ⅱ两区,第Ⅰ发掘区以辽金时期遗存为主,有少量的青铜时期遗存,且被晚期遗迹严重扰乱.该区地层较为统一,从上至下共分五层,第一、二层为近现代地层,第三、四层为辽金时期地层,第五层为青铜时期地层①.动物遗存皆出土于Ⅰ区辽金时期文化堆积,Ⅱ区未出土动物遗存.Ⅰ区三层是辽代堆积,四层可能是金代堆积.从动物遗存上未能看出三层和四层的差异性,所以本文将这两层出土的动物遗存归为一起,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论南京钟山南朝坛类建筑遗存的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南京钟山坛类建筑遗存,自发现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南朝刘宋大明三年建筑的国家北郊坛遗址。作者根据坛类建筑遗存的所在位置和文献资料,将其比定为当地元嘉十二年建造的定林上寺内建筑。同时依据佛教文献中对戒坛、土塔、戒塔的描述,认为钟山坛类建筑遗存应是佛塔遗址,可名为“戒坛式土塔”。并介绍了这类佛塔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的传播和演变,为钟山坛类建筑遗存性质的探讨提供了旁证。  相似文献   

19.
巩县康百万地主庄园,是在清代中期以后逐渐建成。现存建筑基本上是“四合院”形制,有一定艺术价值的柱础、门墩数约五十余种。柱础现存近百个,有三十种不同形式,(二柱、四柱均按一种计算)最高的68厘米,最低的33厘米,多数为40——50厘米。这些柱础大约都雕凿于清代中、后期,颇具时代特点。分单层、双层和三层,各层  相似文献   

20.
秦代简牍秦代简牍,重要的发现有三批。第一批是1975年湖北云梦出上的《编年纪》、《语书》和多种秦律的竹简。第二批是1979年四川青川秦墓出上的“为田律”木牍。第三批是1986年甘肃天水秦墓出土的《日书》等竹简。云梦竹简出睡虎地11号秦墓,共1100多枚。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简文墨书秦篆,一般写在蔑黄上,少数两面墨书。字迹大部分清晰可辨。从简上残存的绳痕判断,竹简系以细绳分上中下三道编连成册。出土时,编缀的绳索已朽没,前后次序大部分散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