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兆义 《神州》2014,(14):192-192
声乐演唱技法是随着时代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声乐艺术在我国发展很早,从远古至隋唐时期,声乐已自成体系,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结构。从技法表现上看,声乐演唱的方式有很多中,如说唱、戏曲、歌舞等,将“气”、“字”、“声”、“腔”四元素融合在一起,通过认知操作和演唱技巧,提高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声乐演唱技巧在变迁过程中,其技法与艺术理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声乐演唱技法内容,深度解析在历史变迁环境中,声乐艺术的特征性规律。  相似文献   

2.
郭静 《神州》2012,(21):244-245
随着声乐表演的舞台化,声乐表演开始演变为声音与舞台艺术的综合艺术门类。作为观众,更愿意看到“声情并茂、由心而发”的舞台表演。要得到观众的认可,就必须要做到声乐艺术与舞台艺术的完美结合,要做到“形神兼备”这样才能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藏》2010,(6):90-90
王艳茹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四期上发表文章,从词义和内容两方面探讨了仓央嘉措情歌是“情”歌还是“道”歌的问题。从原藏文题目上看,“情”歌其实与情无缘。仓央嘉措情歌在藏文中被称为仓央嘉措古鲁,古鲁是道歌的意思,而情歌在藏语中是杂鲁。杂鲁是有规范的,是名副其实的情,而古鲁的含义是道歌,含劝诫意义的宗教道歌。  相似文献   

4.
武海鹏 《神州》2012,(8):112-112
传统的声乐教学几乎总是围绕着解决开喉咙、呼吸、喉头等技术问题来进行。文章结合声乐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音乐为中心的声乐教学方法,即通过“有内涵的发声练习”与“以情带声”的歌唱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与表现,从而整体提高歌唱技能。  相似文献   

5.
唐代戎服“櫜鞬服”与地方行政长官的军事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戎服“服”由抹额、袍、靴、刀、箭房弓袋等服饰组成 ,是刺史谒见观察使、节度使谒见宰相或朝廷使臣时穿的礼服 ,属于“刺史礼”或“宰相礼”范畴。穿上“服” ,不仅表示对上级对宰相对朝廷的尊从 ,也表示愿意从军事上接受指挥 ,反映了唐代刺史所具有的军事长官色彩。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汉语中无定指标记的普通名词由于受句法因素的影响而获得定指语义的一些情况。单独看,普通名词前边有指示代词等表示定指的限定语时,是定指名词,如“那幢大楼”、“这些花儿”、“他的鼻子”  相似文献   

7.
玉柄形器一般由柄和身两部分组成,有的还发现有“鞘”,多出于夏商周时期的王都、方国都城里的中高级贵族墓葬中.玉柄形器无论形制还是使用特征均与现存几件战国时期的“节”相合,因此,这类玉柄形器器名亦应为“节”,因其为玉质,所以可称之为“玉节”.结合《周礼》相关记载,玉节应为夏商周时期诸侯或贵族出行时表示身份的信物.  相似文献   

8.
记者手记     
正“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句并非仓央嘉措所作的诗句,却在网络上广为传诵。仓央嘉措这位寂寞的诗人,面目模糊的六世达赖喇嘛,在300年后接受着当下世人的仰慕与爱戴。我作为门巴族文化研究者,仓央嘉措自然成为重点研究对象。关于仓央嘉措短暂的一生,充满了各种谜团。300多年来,人们想象着他的离经叛道、放荡不羁,推测着他圆寂的各种版本,而流传最广的还是他写的诗歌。  相似文献   

9.
名号文殊菩萨(Majusri),全称“文殊师利”,又译作“曼珠室利”。文殊是外来语,因文殊为“妙”意,“师利”为“首”、“德”、“吉”等意,故亦译为“妙德”、“妙首”、“妙吉祥”,藏语称“江白央”。在佛教中文殊被视为智慧之神。文殊通常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  相似文献   

10.
宋宏群 《文史月刊》2012,(8):99-100
声乐的学习较为抽象,是一种非直观性的教学形式,很多技能的掌握全靠学生的感悟,而诸多技巧中的气息训练又是声乐学习中极为重要、极为抽象的一种训练,所以很多从事声乐学习的人,不知道声乐学习中气息训练的原理,更不知道训练气息的目的是什么,本文从歌唱者的生理结构进行分析,结合物理声学、共鸣原理,音乐美学等诸多学科,阐释发声中气息的训练原理和作用,并从声乐学习实际出发,对气息训练的手段做简要概述,使声乐学习者能够清楚的掌握正确的气息训练。  相似文献   

11.
“过去教授的骨气和底气”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威武不能屈,在强权甚至淫威面前坚持真理,宁折不弯;一是贫贱不能移,或不为高官权势所诱,或不为金钱所诱,或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骨气和底气”凭借的根本究竟是什么?或者说“骨气和底气”的根本性凭借究竟何在呢?  相似文献   

12.
一周人物     
《南方人物周刊》2012,(18):17-17
扎克伯格 央税近日播出的纪录片《中国警察》第4集,第30秒,解说正说到“我国的警力却严重不足”时,Facebook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与他的妻子普莉希拉被当作路人甲收入片中。有意思的是,随后的字幕是:“种种问题让中国警察,必须寻找提高效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中“?”、“??”两个医学词汇进行考证。本文从形音义方面进行考察,结合传世文献、出土医籍,在分析整理小组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发”之“?”,可能如整理小组所释,当为“?”之讹,表示容易梳理的“平髻”;或与“椔”、“菑”为同源关系,表示死者头部枯发直立的样子。“??”之“?”义为残余,“其头所不齐??然”描述了被斩后的首级颈部残缺不全的样子。。  相似文献   

14.
鹤,在我国被称之为神鸟、仙鸟。中国最早的诗歌《诗经》就有《鹤鸣》篇:“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而在青藏高原,黑颈鹤则代表着鲜明的高原文化符号,藏语中,黑颈鹤被称为“冲冲”,仓央嘉措就曾在诗中吟诵道:“夏几冲冲嘎波”,即“洁白的仙鹤”。他希望借来一双仙鹤的翅膀,飞到理塘就转回。那时从拉萨到理塘的路线是何其漫长而艰苦,要翻越无数山岭,而黑颈鹤却能优美地自由飞翔在高原的天空中,旬日便到。  相似文献   

15.
湖畔的雪峰深深的吸引着我,我正拍摄美景时,随风飘来一阵歌声。向着歌声发出的地方缓缓地移动着脚步,歌声越来越近:“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白白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容,出现在我的心上……”这不是仓央嘉措的情诗吗?仓央嘉措是西藏第六世达赖喇嘛,又是一位出众的诗人。姑娘唱的这首情歌,是在西藏流传很广的仓央嘉措的情诗。歌声很动情,撩拨得我越发想见到唱歌的人。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这条联结亚非欧三洲的千年古道、遐迩闻名的“文化运河”,不仅是古代人类东西文明交流的历史证言,而且也是世界各民族文化混融的巨大熔炉。当您作一次“丝路”行旅,漫步于各石窟寺时,一定会发现丝路石窟壁画中有着千姿百态的荷花形象。它们或堆于佛像下构成“莲花座”;或执于佛手中寓意“拈花示众”的金色莲花;或洒于画面内形容“莲花藏世界”等。它们以各种形式分布于壁画、龛楣、边饰、藻井内,并以那纯洁无瑕的倾城之貌形容彼岸世界的富丽堂皇,以表示佛国的“西方净土”,净化着朝拜者的灵魂,给人以理性的启迪,美感的享受。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金文以及秦楚瓦文、简牍中所见的“封”(“夆”)乃是人工堆筑的土堆,其上或植有树木;“封”多沿着道路设置,用以表示其地域之归属;田地中的“封”则置立于田畔或阡道上,用于标识田地的归属。金文与秦楚简牍中所见的“疆”“畺”或“彊”,则是人为地划出的界线,它可以但并不必然表现为自然或人为的地理事物。“界”也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却有具体的自然或人为的地理事物作为标识;用于表示“界”的地理事物主要有关、垣、离、格、堑、封、刊、坞、虎落、天田、立石等人为的地理事物,以及山、川等自然地理事物。  相似文献   

18.
原杉 《中国西藏》2015,(3):90-91
300多年来,仓央嘉措的诗歌在藏族人民中间脍炙人口、妇孺皆知。曾几何时,关于仓央嘉措这个人物,关于他的作品,关于他的历史,关于与他相关联的创作,或编纂的小说传记、或诗集等形式,随着传统和新兴媒介进入广大读者的视野,耳熟能详,倍受关注,持续升温。  相似文献   

19.
说“会”     
王绍峰 《民俗研究》2003,(2):160-164
“会”,在汉语中可以表示类似庙会、集市的意思,指人群大量聚集并进行商品贸易以及各种娱乐活动,《汉语大词典》没有收录这个义项,在《汉语大词典》收录的“会”的诸多义项只有第26条与此相近:旧时民间朝山进香或酬神祈年时所组织的集体活动。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会”的意义已经有了发展,并非一定与进香朝神有关,本文以为“会”的这个意义正是来源于“赶会”这个民俗,而赶会的民俗又源自佛教的佛事活动。  相似文献   

20.
马小净 《风景名胜》2021,(7):0261-0262
仓央嘉措诗歌自汉译以来传播多年,时至今日已演变为商品化符号进入市场,在消费社会形成“仓央嘉措热”风潮。但在这场文学潮流中,仓央嘉措的传奇身世,文本中的爱情悲剧,陌生新奇的意象却走上了前台,诗歌的真实原貌则被人忽略。可见,在市场逻辑面前,文学作品的性质和大众的审美方式已然转变,这场文学误读乱象亟需各方对文化消费市场加以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