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南地区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以地理界标明显的中条山为界,可以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区主要为盆地区,包含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南区主要为山地区,包括平陆芮城谷地和垣曲盆地。本文通过对晋南庙底沟二期文化以来已发表C14数据的再分析,从绝对年代角度对北区和南区新石器末期文化分期进行对应。依据重要遗址典型单位进行各区文化分期,并从聚落、重要遗迹和遗物等方面的特征出发,对晋南新石器末期的文化变迁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师村遗址西南距盐池约7公里,是目前大规模发掘的距离盐池最近的仰韶早期聚落遗址。2019至2020年,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等单位对师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枣园文化至东庄类型时期遗存,填补了运城盆地仰韶时代早期考古发现的空白。师村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在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上,对研究晋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早期向西阴文化的演化过程及其与周边文化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聚落考古研究方面,为研究陕晋豫地区以及黄河流域仰韶早期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材料;在生业方式研究方面,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养蚕缫丝"以及生态环境、生业方式与文明起源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东关遗址仰韶早期遗存是晋南地区新石器最早阶段文化的代表,分为早晚两期,不同时期聚落呈现不同的结构形式。遗址间的比较研究表明东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和当时黄河流域复杂的文化演变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河南细石器概述周军,郭引强根据目前己发表的资料,河南出土细石器的遗址约有29处(见图表),它们主要分布在豫北、豫中和豫西地区,其中豫北地区8处、豫中地区4处、豫西地区6处、豫东1处。在29个遗址中,属于典型细石器遗址的2处,属于早期新石器遗址的8处,...  相似文献   

5.
晋南地区新石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点的认识是面的认识的基础。1991年5~6月,我们重点复查了山西省翼城县东部的北橄、南橄、东木坂、贯上堡、殿儿垣等遗址,新发现了枣园、南卫二遗址,对这一小区域新石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有了较清楚的认识。进而形成对整个晋南地区亲斤石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6.
2020年6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灵宝市北麻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有仰韶文化灰坑、灰沟等遗迹,出土一批陶器、石器等遗物,此次发掘为豫西地区仰韶文化东庄类型研究以及探讨仰韶早期豫晋陕交界区域考古学文化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黄梅龙感湖三处新石器遗址文化性质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汉考古》1983年第4期发表了黄梅龙感湖塞墩、陆墩、窑墩三处新石器遗址的调查简报,该简报不仅报道了较丰富的采集遗物,还报道了经过清理的几座墓葬及随葬品,使我们对黄梅龙感湖新石器文化面貌有了初步了解。过去鄂东北地区考古工作做得很少,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不清,这次调查无疑对认识鄂东北地区新石器文化,对研究湖北新石器文化及与长江下游新石器文化的关系提供了一批新的资料。本文想着重就这三处遗址的资料,对其文化性质及相关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2011年5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岚县荆峪堡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荆峪堡遗址包含有庙底沟期和二里头期文化遗存。庙底沟期文化遗存出土陶器组合以各类型钵、弦纹罐、尖底瓶、盆为主,其中尖底瓶瓶口明显退化。就其陶器组合及特征而言,与陕晋豫地区的陕县庙底沟遗址第一期,基本都能相对应,但缺乏釜、灶一类的器种,彩陶中也不见鸟纹图案,同晋南庙底沟文化相较也颇为一致,是典型或成熟的庙底沟文化。荆峪堡遗址夏时期文化遗存从器物群、器物的陶色、纹饰、形制等特征看,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存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但同时有其自身的特色,因此,其文化面貌当属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地方文化类型。庙底沟期文化遗存的发现,完善了太原盆地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加深了对于庙底沟文化分布范围和地域特色的认识;荆峪堡遗址夏时期文化遗存内涵丰富,有利于加强对晋中地区夏时期文化遗存区域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中台子遗址地处鄂西北与四川、陕西的交汇地带。遗址包含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周文化以及唐代遗存,其新石器时期文化既有中原文化特征又有江汉地区文化因素,反映出汉水中上游文化与周边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发展成具有一种区域文化特征的地方文化。其周文化面貌属于楚文化范畴,文化因素乃承袭中原周文化风格发展而来。鄂西北地区是楚文化早期形成的重要区域,随着楚文化势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向南扩张形成了典型的楚文化。中台子遗址出土的陶豆柄上君市陶文,很有可能是楚国封君官市上的一件流通商品,对于探讨楚国官市职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0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高速公路建设,对济源市轵城镇新峡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获得一批丰富的二里头文化遗存和少量的二里岗文化遗存.新峡遗址毗邻轵关陉古道,分布地理位置、总体文化特征和文化因素构成为研究豫北夏商时期诸考古遗存的性质、中原与晋南地区关系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1.
屈家岭文化早期向北扩展,占据了豫西南地区,晚期更是影响渗透到豫南、豫中、陕东南等地,甚至波及晋南地区。在这种北渐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渐进性和地域性特征,这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在走马岭遗址工作的基础上,参考“三普”资料,对其周边7处新石器时期遗址进行了复查,发现这些遗址的主要文化内涵归属大溪文化、屈家岭下层文化、屈家岭上层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范畴,个别遗址发现有来自中原的煤山文化因素。本次调查对各遗址的年代、文化属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该区域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序列、态势有了初步的归纳。  相似文献   

13.
一继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之后,分布在陕晋豫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主要有“半坡四期文化”、“泉护二期文化”、“西王村三期文化”、“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存”、“东下冯龙山早期遗存”、商县紫荆遗址第三期和第四期遗存中的部分单  相似文献   

14.
2002年对三城巷遗址的第二次发掘发现了商周和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出土遗物有陶器、玉器、石器等,这次挖掘为研究宁镇地区古文化特点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5.
四川汶川县姜维城宋代遗存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维城遗址是岷江上游一处极具代表性的重要遗址,包含了新石器、汉代和宋代等时期的遗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2003年度遗址发掘的宋代遗存中发现的遗迹和遗物为了解当时这一地区各民族文化、经济交流和中央政府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当时的发现者瑞典人安特生由于受资料限制,在对仰韶村遗址及中国其它地区含有彩陶遗物的新石器文化的研究中,出现了许多理论上的错误。新中国成立不久的五、六十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首先对黄河中游地区进行了考古普查,共发现了一千多处仰韶文化遗址,基本明确了它的分布范围是以陕西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波及影响了周围一些地区。仰韶文化都有一定规模的定居村落。房屋建筑以半地穴式、地面上圆形或方形为主,有公共墓地、窖穴和陶窑等遗存。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相似文献   

17.
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传播浪潮,以它所在的晋、陕、豫一带的中心区作为源头,波及东南西北四方。庙底沟文化还对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强大的推力,在那里也发现了同样传统的彩陶遗存。庙底沟彩陶向西向南的传播,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传播,也是一种认知体系的传播。随着彩陶的播散,我们看到了一种大范围的文化扩展,这种扩展的意义与作用,大大超过了彩陶自身。  相似文献   

18.
试论华南沿海新石器文化的几个问题史红蔚华南沿海包括广东、港澳、海南岛和广西沿海等地区,新石器时代约从距今六千多年前到距今约三千年前。长期以来这一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地点,一般认为整个华南沿海地区新石器遗址的文化内涵在各地虽有差异,但基本面...  相似文献   

19.
最近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七八级部分师生结合编写学生毕业论文,和咸宁地区博物馆、通城县文化馆联合试掘了通城县尧家林新石器遗址.过去,在鄂东南地区曾调查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文化遗址,但考古试掘工作还是第一次.尧家林遗址是去年年底咸宁地区博物馆在通城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地面散见不少文化遗物,除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外,还见有拍印曲折纹、蕉叶纹、云雷纹、水波纹、米字式复线方格纹、篦纹等纹样的几何印纹硬陶  相似文献   

20.
郧县三明寺遗址的发掘获取了一批新石器时代遗存。通过对遗址不同时期的房屋基址的发掘,揭示了该遗址房屋构筑方式的演变。遗址包含的下王岗一期文化、西阴文化和朱家台文化遗存,基本反映了鄂西北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