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昆鸟 《南方人物周刊》2012,(23):105-105
2008年是我这几年中最惶惶不安的一年,死亡和命运总是在折磨我的神经。至今我都觉得这一年不同寻常.觉得它充满了预兆,在《27岁》里写了句“大街上测字先生云集”,我变得有点迷信了。进入21世纪以来头几年,我仍是被诗歌和摇滚乐豢养在世界后院的懒散青年,可2008年,这无何有之地的大树突然被连根拔起,被世界上的人拿走做了寿材。  相似文献   

2.
在“四人帮”被粉碎后,为了给父亲能早日昭雪,我开始走访父亲的老战友和许多老前辈,这一部分我是凭记忆按走访的前后记叙下来,可能会感到乱,但这是历史事实。我走访的第一位老前辈是陆定一同志。当时陆老刚被解放住医院,我去探视他,我问他:为什么我父亲被诬陷为叛徒?他对我讲了下述情况:大约1964年,他当宣传部长时,毛主席问他要我父亲写的《多余的话》。  相似文献   

3.
声音     
《南方人物周刊》2014,(24):24-24
那是我生命中最糟糕的日子,我是第一个遭到这种程度羞辱的人。那简直是一次强暴跟着一次强暴。我成了世界上最耻辱的女人。被人骂作蠢货、荡妇、妓女,被断章取义,这让人痛苦不堪。身处舆论漩涡真的令人恐瞑。我想,这很大程度上也和我是个女人有关。  相似文献   

4.
夜半铃声     
夜半三更,被电话吵醒了。我亲戚——我亲表哥的亲外甥酒后驾车,被逮了现行,他在第一时间打来电话向我求助。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又不是保险公司的。但在我们这样一个小城市,这和我关系非常之大——直说吧,所有亲戚朋友在这个城市的事情都和我有关,不管是他们  相似文献   

5.
刘德有 《百年潮》2011,(3):12-19
我最早参与对日工作是1951年春,在我的家乡——大连。抗日战争结束后不久,大连就成立了人民政府,并创办了人民政府留用日本技术人员子弟学校——大连日侨学校,我被派到这所学校教中文。这便是我从事对日工作的开始。 1952年12月,我被调到北京,参与了面向日本的综合性杂志《人民中国》的创办,从此开始了我长达12年的笔译和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6.
苏梅岛,如同鲁宾逊漂流记中的梦幻热带岛屿一般,让人们暂时遗忘大城市恼人的压力,仿佛置身无忧的天堂中。在这块让人迷醉的地方,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唯有惬意与浪漫被无限拉长。我又把自己送到了海边。这既是我的梦寐以求,也是我找寻快乐生活的一种方式。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来到泰国,也是我第二次亲近这里的大海。在这块让人迷醉的地方,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唯有惬意与浪漫被无限拉长。  相似文献   

7.
发现     
刚出生当我第一次睁开眼睛到这世界时,发现周围有许多的人围着我,还对我微笑。真不明白他们在想些什么。这是我的第一个发现。五岁大了一点,发现这世界真美好,我是全家的中心,大家都围着我在转,这种感觉真好!天是蓝的,草是绿的,我是公认最聪明的,同时也是最厉害的,连老爸也常被我揍趴下。十岁周围的人真烦,一天到晚都跟着我干什么?我发现自己有点变了,总是不愿和父母在一起。我不喜欢妈妈的唠叨,不喜欢出去时被她牵着手,不喜欢爸爸帮我检查作业,不喜欢……我想要独立!  相似文献   

8.
编读往来     
《旅游》2009,(10):8-8
旅游杂志编辑部: 首先感谢您们在2009年第8期的编读往来刊登了我的文章《写写聊城吧》。这已经是第二次被采用稿件了(第一次是《不要丢了自己的风格》)。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相似文献   

9.
1955年9、10月间,新中国民航第一次招收空中乘务员,我有幸被挑选上了。而且后来还被分别到周总理专机上工作,这是我一生最光荣也最难忘的经历。  相似文献   

10.
张宁 《文史天地》2012,(12):71-74
我是1917年出生的,今年已95岁了。方正是我的笔名,我真实的名字叫蒋伟。因为过去总是用“方正”作笔名,真实名字反而没人叫了。我出生在上海,家里很穷,14岁就在当铺里当学徒,上不起学,初小都没毕业,一辈子一张文凭都没有。但是我有文化,完全是自学成才的。因为我能写能画,别人都叫我“万宝全书”和“多面手”。我这一辈子算是被文化害了,却又沾了文化的光、被文化救了。  相似文献   

11.
正1932年8月打宜黄时,我所在的红三十一师临时配属给红三军,但第一个打进宜黄城的却是我们师。刚打进城不久,我就被敌军的枪弹击中,这是我参加红军后第三次负伤,这一次伤得比较重,我被送进红色后方第二预备医院,整整休养了三个多月才痊愈。回部队时番号已变成红  相似文献   

12.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 当我每天清晨被这首歌吵醒的时候,我不知道它被拉奏了多少遍。我只知道飘到我耳朵的声音里充满了幽怨和恨意。  相似文献   

13.
编读往来     
《南京史志》2009,(10):M0002-M0002
好家长编辑,您好!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第一次和咱们的杂志结识是在课堂上,那天上课的时候,我发现有一名学生一直盯着桌里,根据以往的经验,我断定他一定是在看什么。于是,我就马上走到他的跟前,从桌子里拽出了一本书,他很害怕,我正要发怒,可是“好学生”这几个字映入了我的眼帘,我反过来一看,另一面是“好家长”。于是我所有的怒气都消失了。这本书被我没收了。  相似文献   

14.
卞卞  柴煜洲 《环球人物》2020,(1):118-118
前两天我闲来无事刷手机,没想到被一条微博热捜猝不及防扎了心——“六成年轻人害怕看体检报告”。没错,这说的不就是我吗?瞬间感觉心脏被戳成了马蜂窝。怂货如我,连自己的体重都不敢面对,更何况是体检报告。后来问了问身边朋友,原来大家都怂到一块儿去了。  相似文献   

15.
我与刘正威     
"刘正威同志走了!"这是他原来的秘书、现任省旅游局副局长的杨俊上北京参与协办丧事后告诉我的。几天后,人民日报正式刊登了正威去世的消息。这使我产生了许多联想:正威,比我小一岁,相处共事的6年,往事悠悠,宛如昨日。我与正威初见是1987年的8月,我刚被中央批准为副书记不久。他从河南调来,也是任副书记,但排名在省长之后。在省委这边,除书  相似文献   

16.
这实在是场灾难。为了不让它转化为悲剧,我作了以下努力:第一天给物业管理处打电话,三次,用不同嗓音,报告"楼上来了装修队"这椿事。我乐观地想,如果邻居们早上6点被电钻声吵醒也觉得过分的话,  相似文献   

17.
正走上阁楼,一阵冷风吹来,这冰冷的风让我瞬间凉透了心,可风中无情的气息中仿佛有了一些怜惜,一些柔情。这阵风托着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一年前……我的语文成绩在班上一直是数一数二的,最令我自己得意的则是我的作文了。爸爸是语文老师,所以他总是觉得我的语文学得好不值得骄傲。那次,我十分自豪地带着我的作文本回到了家,焦急地等待着爸爸回家。我用手不安地反复搓揉着被汗水浸湿的封面,豆大的汗滴在肩上。"咔咔!"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配合县文化科的同志,曾出发了解了几个区的文物情况,我认为有两处古代遗址及一些汉画象石,急应加以保护,否则是会受到无意的破坏。两处古代遗址:一是界河区龚庄家西古代遗址,这座遗址是一个大土墩形,面积很大,有些地方早已被群众耕为田地,去冬在这遗址上,曾被群众挖了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读了《炎黄春秋》2011年第四期上发表的吴传斗同志的《一个右派的饥饿改造》这篇文章后,当晚曾辗转难眠,思绪万千,许许多多学生时代被饿得死去活来的情景一幕幕地涌现到我的面前。他1957年被打成右派,他是作为那  相似文献   

20.
沈美娟 《纵横》2009,(8):13-17
1979年5月,全国政协为了给家父——沈醉落实统战政策,把我全家从内蒙古调回了北京。当时,政协的文史资料整理工作刚刚恢复,大批被封存了13年的文稿需要清查、整理、誊写。我刚调回北京不久,就非常幸运地被安排到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得知这一安排之后,我简直是喜出望外。因为“文革”前,我还在上中学时,就已经对文史资料工作的重要性及深远的意义了解得很清楚了。我觉得,这项工作对我而言,不仅是一份职业,而且是自己后半生都可以为之奋斗的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