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夏法典》——研究西夏历史的珍贵资料李温一历史的车轮前进到公元11世纪,在亚洲、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上,党项羌族建立了割据政权———大夏王朝,史称西夏。西夏王朝是非常重视法制建设的。《宋史》记载:西夏第一代皇帝景宗元昊,案头常置法律,袭封王号后...  相似文献   

2.
佛教作为西夏的国教,境内寺塔林立,僧众如云,上至皇帝太后、下到平民百姓,皆多崇信佛教,译、校经之风大盛,法事频繁。本文从河西地区佛教基础、西夏与吐蕃的历史渊源、民族政权、境内民族信仰、统治者的提倡和河西地区相对稳定的环境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西夏佛教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西夏是11-13世纪我国西北一个以党项羌族为主体,包括多种民族成份在内的封建割据政权。国名繁多是西夏的一个突出特色,在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和割据政权中,也是极其罕见的?这些国名,有的是自称;有的是他称;有的是音译;有的是转音。  相似文献   

4.
杜静薇 《丝绸之路》2014,(10):20-21
西夏王朝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游牧民族党项族建立的政权。20世纪后半叶,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陆续发现了多处西夏遗址和窑址,出土了大量西夏瓷器,对进一步研究西夏瓷器的特点、生产工艺、烧造技术、装饰手法以及西夏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物资料。出土西夏瓷器的烧造工艺和装饰技法深受宋代中原磁州窑和耀州窑的影响,体现了西北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的传统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嗢末是唐宋之际活跃在河西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指吐蕃征服周边部族之后对这些民族的称呼;后期则指在凉州地区取得实际政权的"凉州嗢末",他们与归义军及中原王朝都有交流,宋初在西夏对河西的战争中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6.
地理环境与西夏历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夏时期 ,气候寒冷干燥 ,地表多荒漠。人们砍伐森林、开垦土地 ,境内植被有所破坏。在干冷气候与人为活动的双重作用下 ,土地沙化现象较为明显。自然条件决定西夏经济以畜牧业为主 ,农业比重不大 ,基础较为薄弱 ,与中原地区互通有无 ,发展周边贸易成了西夏生存的必由之路 ,因而西夏对中原王朝有着很强的依附性。严酷的生存环境 ,频繁出现的饥荒 ,使得能骑善射的西夏军队极富掠夺性。对外征战不止 ,大肆劫掠财富、抢夺人口、侵占土地 ,成为西夏历史的一大特点。地理环境制约着西夏经济发展水平 ,但是特有的地形地貌却延缓了国家的灭亡。境内四周环绕的山脉、荒漠 ,宛如天然屏障 ,外敌难以深入 ,西夏因此得以长期立国。西夏后期 ,环境恶化 ,频繁出现的干旱和强烈地震加速了西夏的灭亡  相似文献   

7.
四、宋与西夏战事宋代已由五代十国的动乱、分裂走向统一,北宋王朝为中国历史上国土最小、国势最弱、国防最差的封建王朝。在此期间,党项族从拓跋部夏州政权建立起(881年),至西夏王朝灭亡止(1227年),包括西夏王朝190年在内,历时347年。北宋初期,太阳山地区分属灵、原等州。成平五年(1002年),萧关(今海原县高崖乡草场古城)以北皆被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攻占,北宋只控制萧关以南各地。西夏实行全民皆兵制度,全国设置12监军司,其中韦州静塞监军司,驻威州(今韦州镇)。韦州静塞监军司为西夏地方军指挥机构,每一监军司都领有一支专门的军队,  相似文献   

8.
七百多年前,一个曾经在我国西北地区称雄近二百年,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政权——西夏王朝,在蒙古军的铁骑下灰飞烟灭。历史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叹息,还有追忆、寻觅、探游……  相似文献   

9.
正北宋景祐五年(1038),长期活跃于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在其杰出领袖李元昊的带领下,正式建立了西夏王朝。西夏不仅创制了"番文"即西夏文,而且武力强盛,先与宋、辽鼎立,后与金、宋并峙,直到公元1227年方为蒙古所灭,享国190年。蒙古灭夏之战极其残酷,导致西夏的真实面貌长期湮没不彰。直到清末黑水城遗址及丰富的文物文献被发现以后,人们才突然意识到西夏的文化艺术原来相当繁盛,这里面自然也包括书法。遗憾的是,由  相似文献   

10.
西夏历代皇帝都崇佛敬僧,把佛教视为国教,在国家政权的大力庇护下,佛教空前发展。汉传和藏传佛教在其境内广为流传,僧人、信众十之九九。几乎达到了全民信佛的境地。在如此大环境的影响之下,河西佛教也在归义军政权之后继续保持繁荣兴盛的局面。但西夏晚期各种矛盾激化,朝野争权夺利,皇帝更迭频繁。加之统治者目光短浅,胸襟狭窄,缺乏政治抱负和治国手腕,内政外交出现重大失误,导致夏金相攻十余年,国力迅速衰退,在新崛起的蒙古军队大举进攻下,节节败退,丧师失地,纳女乞和,且盟信不坚,终于1227年招致灭国之灾。蒙古为了报复西夏军队的顽强抵抗,对其实施毁灭性打击,很多城市军民几被屠戮殆尽,西夏建筑、艺术、文化被野蛮破坏。西夏虽亡,但大量遗民还是顽强地生存下来并活跃在蒙元时期的不同阶层,其文化、习俗和宗教对蒙元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陆离 《敦煌学辑刊》2005,(3):110-121
本文重点对敦煌、新疆等地吐蕃时期石窟中着虎皮衣饰神祇、武士图像的内涵、年代进行研究,认为吐蕃占领河陇西域时期敦煌、龟兹等地的佛教石窟壁画、雕塑中着虎皮衣饰的神祇、武士形象实际与吐蕃民族的虎崇拜和吐蕃王朝的大虫皮制度有密切关系,吐蕃民族的虎崇拜和吐蕃王朝的大虫皮制度对蕃占敦煌、西域等地的石窟造像产生了直接影响,敦煌、西域石窟中的神祇、武士形象所着之虎皮衣饰对研究吐蕃大虫皮制度的具体内容有重要价值.这些吐蕃王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中的特有内容又为后世藏区以及周边南诏、西夏等民族政权的佛教艺术所传承,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以党项羌族为主体建立的国家政权。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始正式称帝建立大夏王朝。地域包括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大部,陕西省北部、青海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因其在宋、辽之西,历史上称为西夏。西夏立国共传十帝,凡190年,至南平王睍时(1227年)被蒙古所灭。中国学者对西夏历史的注意始自清代中叶。他们开始注意搜集汉文史籍中的西夏史料,进行排比、补阙、编纂,撰作了几部重要的西夏专史。本世纪初,黑水城(今内蒙古额济纳  相似文献   

13.
西夏是党项羌人以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为中心所建立的政权,其境内生活着党项、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鞑靼等多种民族。西夏建国前后,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自德明开始,先后六次从中原宋朝求得大藏经,并据之用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进行翻译,现传世的百种西夏文佛经,大部分都译自汉文。西夏境内尽管民族众多,但无疑应以汉族人口居多,在前期的译经及后期的校经施经活动中,都有许多汉僧参与其中,加上中原佛教发展水平较高,故而汉传佛教对西夏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史料中对西夏汉僧的记载却远远少于吐蕃僧人。从黑城出土的西夏佛教文物与文献,尤其是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等文献的记载,结合史书的记载可以看出,汉僧在西夏社会中的地位既不如回鹘僧人,也远逊于吐蕃僧人,更无法与西夏僧人相比。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首先是由汉人在西夏境内社会地位低下这一因素决定的,其次应与西夏长期与宋朝为敌。西夏统治者对汉人僧侣怀有戒心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4.
陆离 《敦煌学辑刊》2005,(3):110-121
本文重点对敦煌、新疆等地吐蕃时期石窟中着虎皮衣饰神祗、武士图像的内涵、年代进行研究,认为吐蕃占领河陇西域时期敦煌、龟兹等地的佛教石窟壁画、雕塑中着虎皮衣饰的神祗、武士形象实际与吐蕃民族的虎崇拜和吐蕃王朝的大虫皮制度有密切关系,吐蕃民族的虎崇拜和吐蕃王朝的大虫皮制度对蕃占敦煌、西域等地的石窟造像产生了直接影响,敦煌、西域石窟中的神柢、武士形象所着之虎皮衣饰对研究吐蕃大虫皮制度的具体内容有重要价值。这些吐蕃王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中的特有内容又为后世藏区以及周边南诏、西夏等民族政权的佛教艺术所传承,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西夏文与西夏钱币达津西夏,是古代我国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地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和青海东北部,建州郡二十有二,首府兴庆(今银川市),境内有党项、汉、藏、契丹、回鹘等族。这一地区以前长期受汉、善(藏)势力的控制,在10、11世纪由于宋国力日弱,吐蕃又内乱不已,李继迁、李德明和李元昊祖孙乘势崛起于西北,先曾受宋、辽封号,李元昊继立后自立年号,不久干公元1038年筑坛受册,,即皇帝位,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对抗宋王朝。其国历十朝,享国190年,至1227年为蒙古大军所灭。西夏的主体民族是党项族,西夏语指的就是党项族的语言。建国前,西夏地区受汉、蕃影响通行汉文和藏文,后来,李元昊为了强调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其建国前夕创制了一套书写本民族语言的文字—蕃书,即后世所称的西夏文。《元史·夏国传》载:“元吴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西夏文制成后,西夏统治者大力推行,《西夏书事》曾记载:“元昊既制蕃书,尊为国字,凡国中艺文诰牒尽易蕃书”,所以西夏文广为流布,在政府和民间行用,并用西夏文翻译了大量汉、藏、回鹘文  相似文献   

16.
腽末是唐宋之际活跃在河西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指吐蕃征服周边部族之后对这些民族的称呼;后期则指在凉州地区取得实际政权的“凉州嗌末”,他们与归义军及中原王朝都有交流,宋初在西夏对河西的战争中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17.
环县在北宋时期是宋夏边境,境内既有北宋防御西夏的古城遗存,也有西夏前沿堡寨遗址。西夏占领清远军后对北宋环庆路构成巨大威胁,对宋作战多以此为突破口。为对西夏进行有效防御,范仲淹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时确定了"堡寨防御"战略,在环州境内建立了一系列城、堡、寨,构建了环州防御系统,与今华池县境内的大顺城防御系统和怀安防御系统共同构成了环庆路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18.
张景明 《文物世界》2013,(5):36-42,59
党项族和女真族是分别居于中国北方草原地区西部与东部的少数民族,建立了西夏和金朝政权,而且都经历了原始部落制、奴隶制、封建制的社会发展历程。这两个王朝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密切,与北宋和南宋经常发生战争,在经济、文化方面来往频繁。在这种大背景下,西夏和金代的金银器,从风格上讲应与辽朝同样处于北方草原金银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唐文化的余韵、宋文化的直接影响下,以及西方文化因素的渗透,形成了自己特色的金银器文化和艺术风格,并在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9.
<正>北宋时期,西夏王朝曾是雄踞我国西北的党项族创建的王朝。党项族历史悠久,殷商时代,其族民和祭祀在甲骨文里就有记载。经历漫长岁月,多次迁徙,至唐末,出兵助唐镇压黄巢起义,其首领拓跋思恭被授节度使官职,进爵夏国公,因唐朝是李氏政权,也赐其姓李氏。从此,党项族具有银(今陕西米脂西北)、夏(今陕西横山北)、绥(今陕西绥德)、静(今陕西米脂西北)、宥(今陕西靖边北)五州之地。最盛时期,其疆域达到今陕西北部、河套地区及河西走廊等地,境内杂居党项人、汉人、回鹘人和藏人,  相似文献   

20.
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我国西北有一个与宋、辽(金)鼎立的少数民族王国——“大夏”的封建王国,或称“白高大夏国”,又称西夏。西夏在中国历史上立国约200年,如果从公元881年党项族拓跋思恭建立夏州政权,雄据一方算起,到1227年西夏灭亡,历时347年,这比北宋和南宋合起来320年还多27年,这样年代长久、影响深远、曾创造辉煌西夏文化的王朝,为何不被今天人们所知呢?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威震四方,但他亲率大军征伐西夏快至天都山时,却出师未捷,死在宁夏南部的六盘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