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本《纪年》所载西周穆王以下的都邑“西郑”与“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的“郑”实为一地,郭璞、臣瓒等以其地在今陕西华县一带,通过对存世金文资料的梳理,结合文献记载,笔者认为周王朝中后期的都邑——西郑的地望在今陕西凤翔一带,而非陕西华县。  相似文献   

2.
文章考察了"井"字字形和意义的演变,指出甲骨文、金文中的"井"当其作为地名、国名、族名含义时即传统文献中的"邢"。甲骨文中的井(邢)方,金文中的井(邢)国其地望均在今邢台市一带,二者之间存在地名、地理上的传承关系。而西周封国邢国和金文中的畿内井(邢)氏是同宗关系,邢国是大宗分封于外,井(邢)氏是小宗留守裴内。  相似文献   

3.
西周末年,郑桓公举族东迁寄孥于今新郑、荥阳等地。根据郑州及其周边地区西周晚期遗址的考古发现,其寄孥之地分散、偏僻,经历了长时期的文化积淀过程。出土的矮三足盘等是郑地郑文化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4.
关于西周井氏家族,过去有学者认为是商代井方之后,姜姓,居于关中西部凤翔一带。实际上,井氏当为邢侯子裔,姬姓,采邑在扶风周原一带。畿内井氏从畿外邢侯公室中分化而出,是西周中期执掌王室大政的一个显赫世族。其分支井伯氏、井叔氏有几代人先后担任王朝卿士,成为周天子的肱股之臣。从井氏采邑看西周世卿制度,并非如通常所说世族政治完全与建官用贤绝缘。世卿制度以采邑制为基础,固然使王室任官范围受到严重局限,致使只有少数姬姓贵族子弟可以入为王朝卿士,但就姬姓贵族内部来说,世卿世禄并不是绝对的。世卿制度本身亦有尊贤的机制,是一个"亲亲"与"尊贤"相辅为用的矛盾统一体,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持王室官员的精英化和朝廷的政治活力。  相似文献   

5.
古代文献和商周古文字资料中的缯地、曾国,历来争议颇大。文献和考古学资料更加支持《夏本纪》所记缯氏早期居地在今河南方城缯关一带,《春秋》经传所记今山东兰陵之姒姓之鄫与《夏本纪》所记缯氏东迁有关。卜辞之曾地望待考,但大体可以推断,其不大可能位于今河南方城缯关一带。湖北随州叶家山M65所出青铜器铭文可以证明位于今湖北随州一带的姬姓曾国似至迟于西周康王时期即已存在,西周晚期联合申国召犬戎伐周的缯,可能就在今湖北随州一带。  相似文献   

6.
商周族群流动研究关乎国家形态、社会形态与民族融合等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商周地理研究的系统化,细致梳理商周时期东土族群的分衍、流动及其成因,已成为可能。甲骨与金文中习见的朿族具有典型意义,可作为相关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分析可知,商周朿族最早的族居地在今山东泰安、泗水一带的朿地。晚商时期,形成朿正、朿舟、朿保与朿厚等分族,均盘踞于母族的周边。另有部分族众因特殊的政治需要而徙居殷都安阳。西周早期,在王朝武力胁迫之下,朿族宗子徙居成周,在洛阳北窑留下了墓葬遗址。昭王时期有部分子嗣因战功出任王官,并进一步西迁宗周,形成新的分族"朿■"氏。但依然有族人留居东土,即汶水下游地带的朿厚氏与朿蛇氏,其中朿蛇氏一直延续至两周之际。商周朿族的分衍变迁,是东土族群流动总貌的折射。其社会与政治层面的动因,对分析东土其余族群的分衍变迁有重要借鉴作用。族群流动并非是整个族氏组织全体搬迁的现象揭示,相关研究有助于今人对商周社会组织与国家形态的准确把握,深刻理解血族组织地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通过字形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记载,认为西周铜器铭文中作族氏称谓的"霸"与"格"所指实一,之前所谓的"霸国"或"霸族"与以往见于铜器铭文的"格国"或"格族"所指亦同,即为文献所载的春秋时期的潞国之前身,系殷商时期西落鬼戎的支系,其地望西周及春秋早期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一带,春秋早期以后约在今晋东南的以潞城为中心的黎城、长治一带。  相似文献   

8.
史载商王祖乙迁都于邢,周初分封邢国,《春秋》、《左传》中则有邢丘和邢邑的记载。邢都与邢国早为学者们所熟悉,而所谓邢地主要指东周文献中的邢地。同时,甲金文中的“井”作为地名、国名、族名时即指文献中的邢。商周邢都、邢国、邢地这一专题的研究对于探索先秦时期政治结构、分封制度、地理疆域、经济文化、北方民族关系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世纪20年代以来,一批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一回顾与总结。一商周邢都、邢国、邢地研究的阶段性发展1928年殷墟发掘,从此中国古史的研究开启了新篇章,商周邢都、邢国、…  相似文献   

9.
西周金文中的郑地和郑国东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周金文中有郑地,而传世文献中有郑 国,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但怎样把它们联系 起来,则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郑国的早期历 史及其东迁过程,是西周晚期历史上的一个 谜。本文拟结合金文和文献资料,对这一问题 进行初步探讨,错误之处敬请大家指正。 关于郑国的建立,《史记·郑世家》有如下 记载:“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 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封三十三 岁,百姓皆便爱之。幽王以为司徒。”根据文献 记载,周宣王弟友(或多父)于宣王二十二年 (前806年)受封于郑地,因此建立了郑国。此…  相似文献   

10.
疏公簋续说     
2007年,在香港发现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疏公簋",铭文反映出很多信息。结合文献认为晋国之前的叔虞之唐存在的时间为37年,此后迁封至晋,都城由唐之鄂迁到了晋之翼,即今天马-曲村遗址一带。在疏公簋铭文的末尾有一个族氏铭文"五",表明疏公属于"五"族,疏是其中的一个国族。结合晚商和西周早期发现的30余件"五"族器及铭文信息,讨论了"五"族的发展变迁和"五"族的族姓等相关问题。西周早期以后,"五"族铭文青铜器基本不见,说明此"氏族"已被周文化的"姓族"所取代或同化,而不再使用其族氏铭文了。  相似文献   

11.
有关西周内外服制度的文献中记载了三种不同的体系:内服百官与外服"侯、甸、男"体系、"五服"体系以及"九服"体系,这三种体系都有合理成分,但彼此之间也有矛盾冲突。西周前期,以百官为内服,"侯、甸、男"为外服。随着国家政治的发展,周王在王畿内的奠地分封贵族,形成了金文中的"奠井""奠虢"等现象,新的"甸服"随之产生。这种分封改变了旧有的内服体系,西周王畿也是随着内外服制度的这种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因此,西周中后期在事实上形成了以王畿为划分依据,内有"甸服"、外有"侯服"的"五服"体系。而"九服"则是后来的文献整理者将"侯、甸、男"和"五服"的相关文献记载经过理想化杂糅形成的体系。  相似文献   

12.
徐族的源流与南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族本嬴姓,系东夷族少打(?)氏之支裔.它的发源地,历来的史学家都认为在山东,这只是指商朝后期的徐族。古代的民族和氏族,并非长期地、一成不变地永居一地。因受自然灾害、部落交争以及物质资源的支配和影响,有时频繁地迁徙,有时缓慢地移动(当然仍有部分成员留居于故地)。否则,古老的部族将会被其他的部族所并吞或融合。古老的徐族自然也不例外.它在夏商时期,是发源于嬴姓始祖的燕山一带,是由燕族最早分出来的一支部族。在二千多年的南下迁徙和发展中,留下了不少遗迹,是我们探讨徐族的源流与发展的重  相似文献   

13.
1985年时查阅邱德修《商周金文集成》(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发行,1983年11月初版),顺便将金文中出现的日名(即所为作器者庙号)分别所属族氏作了一下记录。现从所登记的族氏名号中选择了较为常见的32个,将其带有“父某”、“祖某”、“母某”,“妣某”形式的日名作一下统计(见附表一)。此32个族氏中,有的彼此间可能有宗氏、分族的关系,如(?)与(?)。这些铭文所属器物时代,未及一一查对,从已知器形者与铭文内容和字体看,多数属于殷墟时期,少数属于西周早期。这些族氏是否皆属商人  相似文献   

14.
北京昌平区白浮西周墓出土了带有"其祀"的铭文以及"■"和"■"的族徽,表明该墓地是商周时期"其"国首领或贵族墓葬。其族属既不是商人也不是周人,而是当地土著部落方国"其"族人。结合其他甲骨文和金文来分析,"其"国作为一个部落方国,在商周时期与中原王朝是一种由敌对、臣服到最终融合的政治关系。  相似文献   

15.
我国商周时期的青铜钟出土数量大,分布范围广,与商周青铜礼器一样有其特殊的意义。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陕西周原及河南殷墟地区,尤以陕西周原地区西周钟发达。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湖南、浙江、江西、广西等地,出土数量虽不大,但其发展线索清晰。本文拟就西周钟的时代、西周早期是否有钟和江南甬钟的命名及时代等问题谈一点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对陕西山西出土商代铜大刀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山西部分地区,自古是我国少数民族生息繁衍和聚居之地,这里地处黄土高原东北部,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历年来,这一带屡有商周时期青铜器出土,由于其社会发展程度、特定生活环境、习俗与中原华夏族的差异,其遗迹遗物也显示出独特的考古学文化特征,陕西和山西地区出土的数件颇具地方风格的商代青铜大刀就是其中  相似文献   

17.
一墓多族徽是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铜器墓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本文认为可将一墓多族徽作为晚商时期非商文化分布区的商周分界界标;商文化墓葬及墓地的族徽构成较为"单纯",而西周时期非商文化多族徽墓葬的族徽构成呈现"多而杂"的特征;西周早期多族徽墓葬的分布地域远大于商代晚期的多族徽墓葬,这一现象应是与周初分封紧密联系的。  相似文献   

18.
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1983-1986年发掘区的北区墓地中既有周人贵族井叔家族的墓葬,也有殷遗民和古羌族的墓葬,所以该墓地的性质不是单纯的井叔家族墓地。本文参考出土文字和传世文献中有关"里"的记载,认为"里"是西周的地域性基层组织,在晚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而且"里"中居民的身份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西周时的都城丰邑中聚居着周人和其联合的他族部众,以及从东面迁来的殷遗民,人群构成可谓复杂。面对这种形势,周王朝的统治者在利用血缘家族的纽带作用来维系其统治的同时,还使用了高于血缘关系的基层地域组织—"里",以对居住于丰邑的诸族人群进行统一管辖。所以本文推测张家坡北区墓地是井叔家族所居住的丰邑中某个"里"的聚葬地,属于地域性墓地。由此可见,考古发现的商周时期的墓地并不一定都是家族墓地,这些墓地中所埋葬人群的社会关系有可能是地缘性的。  相似文献   

19.
正西周成康时期邢侯簋(《集成》~((1))4241)有铭:"王令荣内史曰:‘井(邢)侯服,赐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这是研究者经常引用的一段话,十分重要。关于"州人、重人、庸人",学术界或认为州、重、庸是三种氏族,~((2))或认为州、重、庸是三个地名。~((3))《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名之氏。"~((4))地名与氏名往往联系密切,"州""重""庸"为氏名或地名,并无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20.
金文族徽由河南地区向陕西大量传播始于商末周初,这是当时政治中心由东向西转移的一种反映.西周早期,金文族徽分布主要以成周、宗周、岐周为中心.见于西土之地多分布在今陕西宝鸡、凤翔、陇县.东土之地多分布在今山东滕州、济阳、黄县.北土之地多分布在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顺义牛栏山,辽宁喀左.南土之地多分布在今湖北随州、蕲春、江陵等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