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自西向东由青海穿过四川,在甘肃省境内流经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兰州市、白银市,而甘肃省黄河流域岩画主要分布在白银市。白银市属于甘肃省管辖下的一个地级市,下设白银、平川两区和景泰、靖远、会宁三县。目前白银市境内在景泰县、靖远县和平川区共发现岩画点17处,其中景泰县共发现岩画点9处,靖远县共发现岩画点6处,平川区共发现岩画点2处。从地理分布看,白银市岩画属于黄河流域岩画;从图像风格看,白银市岩画系北方岩画,具有北方岩画朴实稚拙的特征;从内容看,白银市岩画图像题材丰富,时间跨度很大,既有早期的狩猎图,又有后期的农耕图。  相似文献   

2.
正曼德拉岩画曼德拉岩画分布于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呼德呼都格嘎查境内的曼德拉山中,雕刻精湛,图案逼真,形象生动,被誉为"美术世界的活化石"。阿拉善右旗是岩画比较密集的地区之一,现已登记在册的岩画点达52处,岩画数量达3万余幅,布布手印岩画堪称为中国艺术之最,距今3万多年。岩画的内容以各类动物图案居多,此外还有庞大的祭  相似文献   

3.
甘肃,简称"甘"或"陇",地形呈狭长状,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岩画群较多。本文以黄河岩画为例,从甘肃黄河岩画的发现与研究、主要岩画点、分布特征、创作特征、创作时间、意义及简单认识六个方面探讨华夏文明在甘肃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4.
西藏岩画     
正西藏古代岩画的发生及发展主要在新石器晚期至吐蕃王朝时期之间,在西藏考古年代上大致属于早期金属时代。该时期考古遗存中目前发现最多者为西藏古代岩画。大量的岩画点几乎遍及西藏各地及青海、四川、云南等省的藏族居住区域,其中大部分集中在西藏的西北部、北部以及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等海拔多在4500米左右的高原地区,不少岩画点在今日的"无人区"内。  相似文献   

5.
贺兰山岩画以磨制、凿刻和划刻制作的岩画为主,学术上称之为中国北方系岩画,而用赭石颜料绘制的岩画仅白芨沟一处。该岩画点位于大武口乡杏花村西北15公里、贺兰山东麓的白芨沟内,东距石嘴山市约45公里。岩画绘制于坐西朝东岩棚的后壁上,调查报告已于1994年发表,并认为早期岩画在旧石器晚期,距今1-2万年,中期岩画距今2000-4000年,晚期岩画距今1000年左右①。宁夏岩画研究中心对该岩画做了调查,但对时代和民族归属等未做探讨②。  相似文献   

6.
2016年7月,在第40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既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第一个岩画遗产,也是我国第一个"有机演进的残遗(或化石)景观"这一文化景观子类型的遗产地。目前在左江流域共发现80余处岩画点,它们沿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密集分布。其中位于崇左市宁明县、龙州县、江州区及扶绥县境内,密集分布的38处岩画,被选择纳入3个遗产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的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独特的图像表达系统、艺术创作所达到的美学成就、杰出的作画技术等方面。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岩溶地貌中、以岩画为核心、利用特定的自然环境而形成的"自然与人的共同作品"。正是在岩画艺术与文化景观这两个范畴都体现出的优秀品质的交融,造就了该遗产在全球范围内的突出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7.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左江水文等地质环境因素在古人选择左江花山岩画地点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厚层块状的灰岩、白云岩,地质构造造成的平直崖面,以及左江凹岸的水文情况,是影响古人选择岩画点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地质构造及岩溶地貌的影响,左江流域产生众多陡立悬崖。自第三纪以来,广西地块总体上一直呈抬升趋势,使悬崖越来越高大。构造的原因使悬崖面相对平整,是能够绘制岩画的前提条件。在左江岩画绘制的时代,古骆越人的主要聚居地左江(包括明江)一级台地,距离岩画点最近,二者关系也最密切。而该时期左江、明江一级台地经常遭受洪水袭击,在河流凹岸地段水流湍急、水况复杂,可能经常出现翻船事故,可能也是在凹岩处绘制岩画的动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凹穴岩画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画。具茨山位于河南省中部,在新郑市、禹州市、新密市的交界处,这里共发现岩画284幅,均为刻制,有凹穴、网格、沟槽等造型,从数量上看凹穴岩画为主要类型。在河南方城、泌阳等地也发现有与具茨山类型相似的岩画。以具茨山为核心的河南岩画的发现填补了中原地区没有岩画的空白。河南凹穴岩画图形最大的特点就是抽象化或单纯符号化,均为刻制,未见划制或绘制。从目前的断代结果来看,河南凹穴岩画比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凹穴岩画的发生期为晚。  相似文献   

9.
正浙江地区在过去较长的时间内,基本上被视作岩画的空白点。2002年12月,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朱溪镇小方岩山麓发现岩画,打破了浙江无岩画的局面。之后几年内,仙居各地又陆续发现了不少岩画点。浙江省文物局将仙居的各个岩画点整合、打包为"仙居古越族岩画群",向国务院推荐、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国务院予以正式公布。其实在申报的同时或稍后,仙居各地又  相似文献   

10.
岩画是古代先民生产、生活、祭祀等活动的生动记载,是人类文明的史诗,岩画的断代一直是岩画研究的难点,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色度、饱和度和灰度(HSI)彩色模型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岩画灰度值(I)的方法,利用岩画灰度值与岩画作画年代之间的线性可比关系,测定岩画的年代。此方法能提取整个岩画中的灰度值,避免了手工提取有限个点的缺陷。试验结果表明此方法能为岩画的断代提供一种可参考的、简便的、快速的计算机解决方法,但测定年代的准确性依赖于选取的岩画标尺年代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2016年9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对四川石渠县阿日扎、温波乡的两处岩画进行了调查。从雕刻技法上看,这些图像均为密点凿刻剪影式和密点凿刻粗线条轮廓式图像;从内容上看,这些岩画有人、牛、牦牛、山羊、大角鹿、虎以及少量无法辨识的图形,其中动物形象明显具有游牧文化色彩。目前,四川发现且公布的早期岩画非常少,此次发现对于研究石渠岩画与周边青海、西藏地区岩画的关系,乃至文化传播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贺兰山岩画在世界岩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长期作用,贺兰山岩画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若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将不复存在。但是,截至目前关于贺兰山岩画风化机理的研究甚少,从而严重制约了对其风化机理准确地、有效地科学认识。为此,以贺兰口岩画为研究对象,在风化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其保存环境的温度、湿度、大风及沙尘天气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试手段,并结合冻融实验和风洞试验进行风化病害机理研究。研究发现,贺兰口岩画以长石杂砂岩为主,引起其风化的因素有温度、湿度、风沙等。其中,温度变化和风沙剥蚀为主要病害因素。该研究有望为全面了解岩画风化机理以及其后续保护工作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贺兰山岩画在世界岩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长期作用,贺兰山岩画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若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将不复存在。但是,截至目前关于贺兰山岩画风化机理的研究甚少,从而严重制约了对其风化机理准确地、有效地科学认识。为此,以贺兰口岩画为研究对象,在风化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其保存环境的温度、湿度、大风及沙尘天气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试手段,并结合冻融实验和风洞试验进行风化病害机理研究。研究发现,贺兰口岩画以长石杂砂岩为主,引起其风化的因素有温度、湿度、风沙等。其中,温度变化和风沙剥蚀为主要病害因素。该研究有望为全面了解岩画风化机理以及其后续保护工作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甘肃白银地区的岩画主要分布在景泰、靖远和平川三个县区,有规模不同的岩画点20多处,内容主要为动物、人物、狩猎、生殖崇拜和符号等,反映了丝绸之路东段地区远古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精神信仰。岩画是“在岩穴、石崖壁面及独立岩石上的彩画、线刻、浮雕等的总称”,在我国境内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江苏、河南、福建等省区。  相似文献   

15.
花山岩画是研究我国百越民族古代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岩画颜料中胶结材料分析是判断岩画制作工艺、岩画颜料脱落、褪色原因以及岩画病害治理的重要依据。本工作利用三维视频显微镜和材料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等,主要分析了花山岩画颜料胶结物成分。结果表明,岩画颜料胶结材料为植物性粘合剂;颜料样品中含有分布均匀的草酸钙,草酸钙的形成与颜料使用植物性粘合剂有关。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14,(4):65-71
<正>在中国历史上,虎纹是一种重要的纹饰,很早就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玉器上,到了后来更是被广泛应用于铜镜、瓦当、画像石、漆器、砖瓦等制品上。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在宁夏贺兰山和北山岩画中,虎是重要的题材,在贺兰山和北山岩画分布区的每个主要岩画点,几乎都有以虎为题材的岩画①。汉代画像石、画象砖也常刻虎纹。南阳画像石有"虎吃女魅"图,画中刻一神为方相氏,立姿,前肢张开,一肢指穷奇,一肢指虎,当是背使穷奇与虎共食鬼魅。此虎用前右爪捺住女鬼的右前肢,张口欲吞。近代和现代民间工艺品中,也常画虎,意除"五毒",有压邪  相似文献   

17.
《四川文物》2021,(2):4-14
2019年,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调查队在青海省民和县寺沟峡内发现了4幅6组个体102个岩画,并对岩画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测绘和数字化扫描。从整个岩面的制作技法来看,有直接磨刻法和敲凿法。岩画主要以抽象图案为主,有少量人像、持物人物、鸟等具象形象。其形象与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彩陶图案纹饰相似度较高,与中原地区岩画有着密切关系,为研究官亭盆地早期文化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黄槐武  唐剑玲  郭宏 《文博》2009,(6):298-302
广西左江岩画沿左江流域连绵长达200公里,横贯凭祥、大新、宁明、龙州、崇左和扶绥六县,岩画地点多达70多处,是我国百越民族的一个重要分支--骆越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广西左江岩画主要由赭红色颜料涂绘而成,是我国南方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广西左江彩绘岩画的内容、原料、绘制工具和岩画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对广西左江彩绘岩画有所认识,然后探讨广西左江彩绘岩画存在的主要病害:一是自然方面的彩绘颜料的脱落、岩层的剥落溶蚀、钟乳石和藓类植物的生长侵蚀等;二是人为方面的环境污染等.针对所存在的病害提出相应的彩绘岩画保护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对岩画本体的保护;二是人文方面的建立沿途保护站、科学的旅游开发和制造社会效应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到保护事业中等.以期达到保护广西彩绘岩画的目的.并通过广西左江彩绘岩画保护的例子,为中国古代彩绘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字化和大数据技术发展的趋势和背景下,岩画调查记录技术和方法不断得到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应用和革新,岩画研究成果呈现新的面貌和前景。大数据时代的岩画研究,概括而言就是用精确的数字技术和方法采集数据,并将数据纳入识别、分析和研究之中,得出可视化的结果。大数据时代的岩画研究大致可包括"灰文件性"(传统研究中的文献文件资料)数据收集阶段和主题研究项目的确立;采用精确的数字技术在岩画点收集各种图像数据、自然文化环境数据以及相关的地理数据信息;数据归纳、识别,管理、建模分析和研究等三个主要步骤。当下的数字化设备和工具为岩画研究带来了精准可靠的数据来源,以及田野记录的多样性方法和国际化的技术手段。不仅如此,网络化的共享岩画数据资料,使得这门学科技术和信息全面性开放,也同时为其他相关学科提供了可靠有效地数据分享。大数据的存在是真实意义上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信息基础。  相似文献   

20.
将军崖史前岩画遗址的断代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发现刻凿在基岩上的凹穴、刻以凹穴岩画的石棚和史前人面像岩画,经微腐蚀断代显示,基岩凹穴岩画时代在距今11000年前左右;刻以凹穴岩画的石棚为距今6000年前;史前人面像岩画时代为距今4500~4300年左右。距今6000~4500年前正值海侵上升至最高海平面,亦即当时将军崖史前凹穴和人面像岩画以及巨石石棚的雕凿可能是在海边岩石上进行的,这与整个世界范围内巨石建筑均沿海岸线分布的规律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