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制陶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古代陶器研究的重要内容。轮制陶器技术是目前制陶工艺领域为数不多的研究的较为深入的方面之一。本文以相关民族志调查为基础,提出轮制制陶技术包括经典轮制法、泥条拉坯轮制法和分段轮制法三个类型,并提出认定出土陶器使用了轮制技术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2.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们主要的生活用具,为了适应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人们曾不断地改进制陶技术,以求生产出数量多,造型美的陶器。新石器时代的制陶技术可分为手制和轮制两大类。采用泥条盘筑法初步成型,再进行慢轮修整,是手制技术当中最常见的一种。有些同志对云南傣族的慢轮制陶工艺作  相似文献   

3.
陶器     
正陶器是随着史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定居生活而出现的。我国现存最早的陶器残片出土于南方地区的一些洞穴居住遗址中,其年代距今9000~10000年。制陶的发明与人类知道用火有密切的关系。原始陶器的主要制作方式有泥条盘筑法和轮制法。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文化类型的陶器有杰出的成就。到了唐代,著名的三彩釉陶器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镇原县博物馆馆藏常山下层文化陶器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晋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陶器制作技术方面,南、北两个区域的差异在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陶器成型技术方面,南区新出现了轮制技术,而北区没有。之后,北区的陶寺文化和南区的龙山文化在制陶技术的多个方面产生明显差异,最主要的是成型技术和装饰风格的巨大反差。成型技术方面北区始终以泥条筑成法的手制技术为主,其次是模制技术,轮制技术在陶寺文化中期出现但并没有得到普遍应用,相反,南区则以轮制技术占据主导地位。装饰纹样方面,北区陶寺文化始终以绳纹为主,少量篮纹和方格纹,而南区则以篮纹为主,方格纹其次,绳纹少量。  相似文献   

5.
陶器化学组成分析在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一直是原始手工业生产的主要对象,一直是原始生活的主要器皿,因此对史前社会原始制陶器工艺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了.陶器化学组成分析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它,可以研究原始社会制陶生产技术的发展历程,揭示和发现古代制陶工艺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规律,丰富对考古学文化内涵的认识,为重构原始社会生活框架提供了科学的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6.
《四川文物》2021,(3):95-103
通过X射线荧光(XRF)法对麦坪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的62件陶器进行成分检测分析,发现新石器时代陶器中的P2O5成分含量远高于商周时期陶器,其平均值从3.58%下降到1.28%,表明该区域陶器采用了高磷含量的原材料。这一规律与狮子山、龙王庙新石器时代遗址类似,证明它们在制陶工艺上采用了类似原料配方。类似的陶器制作工艺、相似的陶器风格,充分说明汉源谷地新石器时代遗址群为同一文化面貌。采用高磷含量原材料这一技术手段,明显有别于汉源谷地周边同时期遗址,也为汉源谷地新石器时代遗址群为一新的文化类型提供了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7.
栗媛秋 《四川文物》2020,(4):110-118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是辽西地区史前研究的重要遗址之一,对该遗址出土陶器进行科技分析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该地区史前陶器工艺发展及文化演变。通过对兴隆沟遗址三个地点出土陶器的岩相和成分进行分析,可知该遗址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到夏家店下层文化制陶工艺有显著差异,不同文化时期采用了不同的制陶黏土,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工艺表现出明显进步。  相似文献   

8.
陶器的产生是新石器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岭南地区因其所处地理区域单元不同,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展与演变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本文从岭南地区制陶工艺、器形、纹饰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其发展与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9.
在西安地区的汉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陶器,这些陶器制作方法不一,其中以分体拼接工艺使用较多。分体拼接工艺结合了轮制法、模制法和手制法,操作流程一般包括确定分体位置、制作分体、拼接、修整、装饰等多个环节。分体拼接工艺具有时代演变性,制作标准化、模件化与效率化,以及器物生活化、复杂化的特点,它不仅影响了丧葬习俗的发展,也推动着汉代制陶业的进步,相关内容对于研究汉代制陶史、丧葬文化以及考古修复工作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江汉考古》2021,(1):73-79,32
陶器成型技术类型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形成了有规律可循的空间分布特征。随后经历了连续的调整和变动,由最初的南北分异,演变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轮制拉坯技术在新月形地带的兴起,再到新石器时代末期东西并立格局的出现。这些空间特征的形成和变迁,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统有所关联。  相似文献   

11.
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约5300年到4000年,主要分布于钱塘江以北地区和太湖地区,具有高超的制陶工艺。本文主要从造型与纹饰两个方面,对良渚陶器制品的美学进行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轮轴机械制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以现有考古资料对中国古代轮轴机械制陶工艺的发展过程作了解说:轮轴机械制陶最早起源于垫板制陶,后来出现慢轮制陶,最后出现快轮制陶。快轮装置是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工具,快轮制陶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3.
集安高句丽陶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高句丽制陶工艺的情况,过去未见专门研究和报道,这主要是因为高句丽陶器出土数量不多,资料零散。近年来,集安县境内陆续出土了一批高句丽时期的陶器和陶片,其中多数出土地点明确,系出自高句丽墓葬和遗址,也有一部分征集品。由于这批资料  相似文献   

14.
从胎土、成型、修整、装饰、焙烧五个方面对顺山集遗址出土的陶器破片进行观察后可知:第一期遗存陶器以泥片贴筑法制坯为主,少量为泥条筑成;第二期遗存中,泥条筑成的陶器数量有所增加,成为主要制坯方法。顺山集遗址第一、二期文化陶器制作工艺的变化,符合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由泥片筑成法向泥条筑成法转变的总体变化规律,表明第一、二期遗存陶器制作工艺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胎土、成型、修整、装饰、焙烧五个方面对顺山集遗址出土的陶器破片进行观察后可知:第一期遗存陶器以泥片贴筑法制坯为主,少量为泥条筑成;第二期遗存中,泥条筑成的陶器数量有所增加,成为主要制坯方法。顺山集遗址第一、二期文化陶器制作工艺的变化,符合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由泥片筑成法向泥条筑成法转变的总体变化规律,表明第一、二期遗存陶器制作工艺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付永旭 《中原文物》2022,(3):67-77+91
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及相关遗物遗迹,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可以为了解陶器的技术、文化和社会等属性提供最直接的证据。通过有目的的民族志调查,借以从民族考古方面尝试研究陶器生产及其体现出的专业化程度和生产组织方式,可以为研究古代社会的制陶业及相关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这种通过对现存原始制陶作坊的调查,并与考古遗址出土陶器进行对比研究,是探究体现在陶器背后的各种属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昙石山文化是距今约5000~4300年中国新石器时期的一种文化,而位于福建省的昙石山遗址是这一文化的重要载体。该遗址出土文物达2000余件,其中陶器类文物1220余件、20余种,大量的出土文物体现了当时的制陶工艺已经十分成熟。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是这一遗址陶器的一个重要特色[1],在出土陶器中除实用品外,还有不少具有明显艺术造型的器物。这些器物造型复杂、装饰手法丰富,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内涵及人们的艺术审美。本文从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层面上,站在当时历史的平台上,思考昙石山文化陶器的美学价值,得出昙石山文化在功能、工艺、装饰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古代保留下来的遗存中陶器最为丰富,承载着我国先民们生产、生活的各类丰富信息本工作是在以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单位对我国早期陶器相关科技研究的基础上,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结合近年来相关考古机构对我国南方广西桂林甑皮岩、江西万年仙人洞、浙江浦江上山等若干典型遗址出土早期陶器的科技研究积累,对各遗址制陶原料的选取和加工、陶器成型及烧成方法等一系列我国早期陶器制作的工艺特,点、技术内涵等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对我国南方不同文化区系早期陶器的演变和发展有更加深入、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李文杰 《文物春秋》2012,(2):3-9,32
本文对《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的编写特点、学术价值以及对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指导意义做了评述,同时就考古学文化性质及各文化之间的关系、红烧土房屋和窑洞式房屋、慢轮制陶和快轮制陶的起源等三个考古学研究中的问题,谈了亲身感受和看法。  相似文献   

20.
宋涛 《文物天地》2023,(12):49-56
柳湾出土的异形陶器,显示了柳湾先民高超的制陶工艺和非凡的创造力,代表着他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水平。通过对这些造型独特的异形陶器的研究,可以让我们对柳湾史前社会性质演变、文明进程和先民的精神追求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