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存《红楼梦》(《石头记》)所有的版本,都只是过录本。这些:过录本,完全有可能不是抄自一种版本,而是拼凑抄的,即都不是据曹雪芹的原稿抄录的(更不是曹雪芹的原稿),这样也就难免出现矛盾现象了。因此,《红楼梦》中存在的“矛盾”现象,不一定都是曹雪芹造成的,而有些是在后来的传抄过程中造成的。同时,还有一些是由于曹雪芹在“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中,“修改未尽”而留下的“痕迹”。另外,也与作者的注重写意有关。  相似文献   

2.
纳兰诗词与《红楼梦》张一民“一梦红楼感纳兰”。曹雪芹小说《红楼梦》问世不久,就有人为之索隐抉微,开创了《红楼梦》研究的先河。索隐派最早提出的是“纳兰”说:即《红楼梦》乃写康熙朝大学士明珠家事,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就是贾宝玉的原型。始作俑者当为乾隆皇帝...  相似文献   

3.
真是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完的曹雪芹,辨不清的四十回,登不上的青埂峰。难怪去年在江苏南京召开的《红楼梦》座谈会上,一位同志发言的第一句话就是“曹雪芹万岁!《红楼梦》无疆!”可见伟人、伟著之影响。 1980年一个仲夏之夜,我和三个大学同学冒昧拜访了香山正白旗村三十九号的主人舒成勋先生。由于他的指引,我开始对曹雪芹在香山  相似文献   

4.
伟大作家曹雪芹的不朽杰作《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但是,这座高峰不是杭州灵隐寺的“飞来峰”,是经过曹雪芹“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艰苦劳动创作出来的。《江苏省志·广播电视志》(以下简称“广电志”)的编纂,当然不能和《红楼梦》的写作相比,但有一点却是相通的,它们都是经过多年的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而写作成功的。现仿拟《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戍本)凡例的题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以“字字看来皆是汗,十年辛苦不寻常”来抒发我们的慨叹和体会。  相似文献   

5.
贺海 《炎黄春秋》2004,(5):73-75
今年是我国的文学巨匠曹雪芹逝世240周年。报载,前不久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曹雪芹纪念馆等有关方面在香山召开了以“曹雪芹与黄叶村”为主题的座谈会,探讨曹雪芹在西山一带的有关足迹。 大作家曹雪芹是清季以来在我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的一代伟著《红楼梦》,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在国外也享有盛  相似文献   

6.
<正>《红楼梦》是中国拥有读者最多的书籍之一,常州人对于《红楼梦》怀有一种特殊情怀。《红楼梦》第120回写贾宝玉在“毗陵驿”的运河船头拜别父亲贾政,消失在常州郊外白茫茫雪原的一座土坡后面。笔者曾撰有《红楼遗梦在常州——〈红楼梦〉故事终结地考》[1]与《〈红楼梦〉前80回与后40回密不可分之微观探析——力证结束于常州运河畔毗陵驿的全书是曹雪芹原著》[2]两文,力证常州为“红楼圆结地”。  相似文献   

7.
2004年10月10-12日,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中国扬州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在扬州举行。中国红学会名誉会长、名红学家冯其庸,名艺理论家李希凡,名作家二月河以及来自海内外释8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名专家、学到会参加研讨。本次红学研讨会的主题是“《红楼梦》与世界”,与会专家学讨论交流了近年来的红学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探讨了《红楼梦》、“红楼美食”、曹雪芹家族与古城扬州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等。  相似文献   

8.
<正>《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集大成之作,是中国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瑰宝。历来沉迷于此书的读者、为其皓首穷经的红学家不知几何,却任谁也不敢说自己读懂了《红楼梦》。时至今日,距离曹雪芹生活的时代已有三百年,社会意识、风俗习惯均已发生极大变化,读者再读《红楼梦》,对书中再平常不过的节日宴会、婚丧嫁娶、衣食日用都会感到十分陌生,甚至无法理解,而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这部呕血之作,它的伟大与悲悯,正蕴于一场接一场的节庆宴会、婚丧仪式、妯娌往来、姊妹闲话等日常生活中。可以说,理解了民  相似文献   

9.
1928年,《文学周报》五卷二十五号刊载了郭绍虞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介绍〈歧路灯〉》。文章一上来就说:“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而不知道《歧路灯》,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的作者曹雪芹与吴敬梓而不知道《歧路灯》的作者李绿园。这三部差不多同时的长篇著作,而显晦之不同有如此!这诚是近世小说史上一件不平常的事实。”接着,文章将《歧路灯》与《儒林外史》、《红楼梦》进行了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认为“《歧路灯》亦正有足以胜过《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者在”。几个月后,朱自清又在《一般》第六卷第四号上发表了《歧路灯》一文,认为“《歧路灯》是中国旧来仅有的  相似文献   

10.
<正>曹雪芹对苏州情有独钟,苏州的风物人情常常流露在字里行间,诸如苏州女子、唐伯虎的艺术、昆曲家班和苏州评弹、苏绣台屏、贡品花露、泥塑捏像等,这些苏州文化元素成为读者体验《红楼梦》的视角之一,既是曹雪芹与苏州交集的记忆闪回,也是他为《红楼梦》营造出的苏州蜃景。不管是“实录其事”的创作原型,还是“假拟妄称”的精神寄托,是辛酸的经历演化为梦幻的故事,还是荒唐的文字反映出本质的真实,都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表达,也是我们对《红楼梦》无法挥去的记忆。  相似文献   

11.
正清朝文学家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他最后近十年亲自修订的《红楼梦》手稿,都题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曹雪芹为何在书名中着重强调"脂砚斋"?"脂砚斋"又是谁?首先要说的是,脂砚斋是一个人。翻阅脂砚斋评阅的《红楼梦》,在其手稿的字里行间,写下了许多朱砂批语。脂砚斋的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学术专论《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的表征。她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评点和考据《红楼梦》作为间接诉情文本,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  相似文献   

13.
杨淑霞 《神州》2012,(32):17+19-17,19
我国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在创作《牡丹亭》时讲过这样一段话:“情不知所起,往而深,生可以死,死可复生。生不可逾死,死不可复生者,皆因情所不止也。”为此,他在他的《牡丹亭》中,让杜丽娘或生或死,或死复生。全由“情”所左右。真乃大家手笔。其实,这一“情”字,直达中国戏曲之命门,亦是中国文化之密码。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同样提出了“以情悟道”之说,实乃异曲同工之妙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是满洲正白旗包衣管领下人。他晚年贫居北京西郊创作了不朽名著《红楼梦》。北京香山脚下的正白旗村三十八号住宅相传是曹雪芹的故居(此说确否,尚待进一步研究),现已修茸一新,辟为“曹雪芹纪念馆”(见封三照片下)对外开放。 纪念馆门楼悬挂着溥杰先生题写的“曹雪芹纪念馆”匾额。内分五个屋室。第一室为寝  相似文献   

15.
曹雪芹生于雍正,死于乾隆,但他写的《红楼梦》,故事背景的发生年代,应该是康熙盛世。这位皇帝多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其行宫,因此,这也是曹雪芹家族史上“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黄金岁月。  相似文献   

16.
《列子·汤问》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千百年来,人们把伯牙和子期誉为知音的典范。到了清代的康乾时期,于无声处涌现出“一芹一脂”。一位是古代社会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一位是通过《红楼梦》点评,提出高超艺术见解的文学理论家脂砚斋。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篇里有诗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伯牙的琴声,只有子期最能听懂;曹雪芹的血泪文章,也只有脂砚斋最解其中味,也…  相似文献   

17.
蒋金星 《清史研究》2003,(4):111-114
被誉为我国古典小说顶峰的《红楼梦》 ,是我国古代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伟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原名《石头记》 ,又名《金玉缘》 ,共一百二十回 ,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撰 ,续补后四十回者一般被认为是高鹗。长期困扰红学研究学者们的难题之一———高鹗的籍贯在今天的沈阳还是铁岭 ,学术界存有较大的分歧。 1 999年第 4期《清史研究》上《新发现高鹗会试履历中的籍贯与生年》 (以下简称《新》)一文认为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今天沈阳北陵公园之北的三台子地方 ,即为高鹗的祖居地。”① 其根据是《清代朱卷集成》中的高鹗…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一部不朽的伟大巨著。多年来探索、考证、评注、续者不乏其人。特别是近百年来,从各个不同角度研究《红楼梦》更是风靡一时,现在已经成为一种专门学科——“红学”。作者曹雪芹有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能文会诗,工曲善画,博识多见,杂学旁收无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的《终身误》一曲有这样两句非常唯美的唱词: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读之令人如沐仙泉,如入仙境.其实,这并非曹雪芹百分百的原创,而是脱胎于“明初四杰”之首高启笔下赞美梅花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相似文献   

20.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出任“江宁织造”。2013年春节期间.坐落于南京大行宫的江宁织造旧址陈列馆试开放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