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积山石窟北魏和平至太和年间(460-499)开凿的几组具有明显双窟特征的窟龛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其造像题材、图像内容不仅体现出浓郁的时代特点,而且对于研究麦积山石窟营建与开凿史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这种窟龛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对麦积山西魏、北周时期的窟龛开凿也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杨超杰  连颖俊 《文物世界》2010,(4):37-39,28
<正>北魏晚期,在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自平城迁都洛阳前后,洛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开窟造像活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龙门石窟的开凿,同时在洛阳城的周围,还有很多中小石窟的开凿,共  相似文献   

3.
麦积山石窟的分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现存一百九十四窟,分布于东崖的五十四窟。西崖的一百四十窟,保存历代泥塑、石雕造像共七千八百多尊,壁画九百余平方米,是我国规模较大的石窟寺之一。关于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古代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只能从一些散见的资料和麦积山石窟的现状,加以推断和分析。麦积山石窟约始创于后秦,历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不断地开凿和修缮。  相似文献   

4.
李博 《东方收藏》2023,(5):124-126
新疆克孜尔石窟是我国开凿时间最早的大型石窟寺群,其第17窟位于谷西区上层西端,为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繁盛期洞窟之一。在文章中,笔者对其洞窟形制和壁画题材内容等进行了较为翔实的描述,通过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碳十四测定数据等,可判断第17窟大致开凿于公元6世纪。  相似文献   

5.
皇泽寺石窟位于广元市城西一公里的乌龙山脚下,寺内石窟现存51龛,其中较大的窟6个,造像数量1200余尊。始凿于北魏晚期,北周、隋、唐都有开凿,是四川地区开凿时间最早的石窟。  相似文献   

6.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克孜尔乡境内,是中国地理位置最西、开凿时间最早的大型石窟寺群。其中,第14窟为方形窟,是古代僧侣和信徒的礼拜活动场所。文章根据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区段位置等信息,判定该洞窟的开凿年代应为公元6世纪。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阿尔寨石窟是长城以北草原地区"硕果仅存的晚期佛教石窟遗迹",特别是窟内现存的彩绘壁画弥足珍贵.该石窟开凿于西夏时期,盛于元朝,至明代还在延续使用,窟内大部分壁画属藏传佛教系统.  相似文献   

8.
从文献资料论响堂山石窟的开凿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响堂山北朝时期的石窟共有12座,它们是:北响堂第9窟(北洞)、第8窟(宋洞?)、第4窟(中洞)、第2窟(南洞)、第1窟(双佛洞),南响堂第1至第7窟。~([1])关于这些洞窟的具体开凿时间,学术界争议较大,其问题的关键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石窟的初创时间;二是南响堂第7窟的开凿时间。在过去的研究中,对  相似文献   

9.
法镜寺石窟是陇南市境内开凿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石窟之一。现存24个窟、可见造像(含残骸)19身,清康熙、雍正年间碑3通。石窟始凿于北魏中晚期,其开凿与古代少数民族活动有某种联系,或与仇池国有关。法镜寺自古佛教活动兴盛,石窟所在的石堡乡"五台山"之名当是在崇拜文殊菩萨、渴求巡礼五台山的背景下产生的。而法镜寺的中心柱窟则体现出佛教石窟艺术由印度风格向中国风格的转变、石窟开凿的大体年代,北方丝绸之路和陇蜀祁山古道对于佛教及其石窟艺术传播的重要性。法镜寺石窟保护现状堪忧,建议有关部门进行修复、保护、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0.
麦积山石窟第93窟为一平面方形平顶小窟,本文在对其洞窟形制、造像内容及其特点进行考察后认为开凿于北魏景明前后,并认为景明时期是麦积山石窟受中原风格开始变革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1.
徐胭胭  王磊  李耘燕  谭浩源 《四川文物》2015,(3):23-31,100,101
2014年7月,西南民族大学石窟艺术研究所对四川安岳县茗山寺石窟及周边遗迹进行了调查。茗山寺石窟现存造像12龛,其中较完整的龛窟6座。还有碑刻12方、题记11则和石塔残迹1处等。主要窟龛的开凿时间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之间。  相似文献   

12.
麦积山第100窟为麦积山石窟早期很重要的一个洞窟,该窟由于有过数次的重修,对之做系统的调查进而分析其始建年代与重修年代,有利于麦积山石窟成组洞窟及年代学的研究。本文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认为该窟与第128窟等为北魏太和时期开凿,北魏晚期对该窟进行了重修,宋代再次重修。  相似文献   

13.
云冈石窟第3窟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7~8月 ,为配合云冈石窟保护工程 ,由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大同市博物馆组成考古队 ,对云冈石窟第3窟窟前和窟内进行清理发掘。共揭露面积约900平方米 ,发现北魏开凿石窟时遗留的未完工的基岩地面 ;唐代整理的窟前地面及修筑的台基 ;金代修筑的殿堂建筑遗迹的夯土柱基等。出土了大量陶片、瓷片、石雕、钱币和建筑构件。为云冈石窟诸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麦积山石窟第115窟简介张锦秀麦积山石窟第115窟,北魏中期开凿,位于西崖西上部。形制为平面方形平顶小型窟。窟顶高1.07米,面阔1.08米,进深0.98米。窟门方楣,高0.91米,宽0.68米,深0.40米。洞窟基本完整。窟内正壁前有一须弥座,长0...  相似文献   

15.
《文物》2021,(2)
正麦积山石窟地处秦岭西端北麓,位于天水市东南,距市区45公里。山高142米,窟龛群就开凿在陡峭壁立的南向崖面上~([1]),因潮湿多雨,又几经地震,崖壁中部崩塌较甚,一般将窟龛分布划为西崖和东崖两个区域,现存窟龛编号共221个~([2])。麦积山石窟素以北朝佛教艺术著称,北朝开凿的洞窟占绝大多数;唐代洞窟及造像保存甚少;宋代再度兴盛,进行了大规模重修活动,  相似文献   

16.
石窟寺是佛教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也是其中最古的形式之一:它是在山崖陡壁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形的佛寺建筑。石窟本是僧侣居住的地方,释迦牟尼未灭度前就已经存在了。古印度的石窟寺通常是开凿成一长方形,在入口处有门窗。中央是僧侣集会的地方,两旁为住处。后来根据其形制和使用性质发展为两大类型:其一为“礼拜窟”,窟内雕刻佛像,供人们瞻仰礼拜;其二为“僧房窟”(亦称“禅窟”),主要供僧侣修行居住。礼拜窟有分为前后两室的,也有单独一室的;其平面有马蹄形的,也有方形的。  相似文献   

17.
冉万里 《文博》2001,(1):10-16
毛庄科石窟位于安塞县西北约25公里的毛庄科村南约200米处的崖边,行政区划隶属于安塞县郝家坪乡寺沟行政村(图一)。图一 毛庄科石窟位置示意图 窟前不够开阔,崖下有一条土公路通往拓家土瓜,路南即为一条无名小河,系桥川河支流。石窟所在地的石质为灰色砂岩质,易开凿易风化。现存石窟两个,相连开凿,均坐北朝南(图二)。原来均被土石掩埋,窟内堆满淤泥和石块,造像仅露出上半身。据村民介绍,大约在80年代,村民砍柴时将其发现,文物普查时也调查了该石窟,但漏查一窟,且记录的位置、数据及方向均有误①。2000年8月18日,西北大学陕北…  相似文献   

18.
1991年4月,随傅熹年先生一行前往邯郸,得国家文物局与邯郸市文管处大力协助,考察了响堂山石窟之大部。现据此次考察所获,从建筑角度,对石窟的总体布局、洞窟形式、窟内空间以及窟檐部分略作分析。南北朝是我国佛教石窟开凿最为兴盛的时期。北魏中期,云冈、敦煌、麦积山、龙门等处相继开凿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北魏政权分裂后,各地开窟造像的势头并未因之而消减。西魏北周境内,最主要的石窟实例是甘肃天水麦积山;东魏北齐境内,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继北魏洛阳之后成为新的北方佛教中心。在邺城、晋阳(今山西太原)以及两都间往来的路上,即今河北、山西、  相似文献   

19.
常青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5):44-61+134-135
陕西省宜君县北部花石崖有四座石窟。第1-3窟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的6世纪初期,主要受到首都洛阳的影响,也吸收了来自平城的保守风格,表现为佛装样式为汉式与印度风格相结合。同时这三窟造像都有十分浓厚的陕西地方风格。此外,花石崖石窟还继承着传自平城与洛阳的一组双窟形式,造像题材有三世佛、千佛、维摩与文殊等,与当时佛教界流行的坐禅观想修行密切相关。花石崖第4窟可能是瘗窟或禅窟,开凿时代有待考察。  相似文献   

20.
北石窟寺现存大小窟龛296个,其中石雕造像2126尊,唐代造像约占整个窟群的三分之二,222窟是唐代开凿的规模较大、造像最多、保存较完整的一个洞窟,堪为唐代石雕艺术的珍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