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鉴纪事本末(杨万里)叙》补遗吴怀祺中华书局标点本《通鉴纪事本末》,以宋大字本为底本,以宋小字本参校,凡两本皆误,又据《通鉴》校改。(见该书《前言》)这个点校本校勘精良,足资研读。但书中的杨万里《叙》仍有脱落。杨万里为袁枢(机仲)《通鉴纪事本末》作...  相似文献   

2.
晚清韩善徵撰《蒙古纪事本末》一书,为纪事本末体裁历史文献,着重记述自公元七世纪至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蒙古部族的活动以及在蒙古地区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该书史料引用较为广泛,体裁写法独特,观点多有新意,是一部具有较高价值的史学著作。  相似文献   

3.
《文献》2010,(3)
<正>《皇朝中兴纪事本末》,题有"学士院上进",今存抄本,有76卷(有三卷又分卷上、卷下),后附有宋筠录朱彝尊跋并宋氏自跋。虽该书以"纪事本末"为名,实为编年体史书,系年从高宗建炎元年(1127)五月至绍兴二十年(1150)十二月。  相似文献   

4.
马烨鞭挞奢香事件考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诸《明实录》、《国榷》、《明史纪事本末》、《明史》等史籍,马烨鞭挞奢香事件实属史籍误裁并非史实。  相似文献   

5.
《明史纪事本末》(以下简称《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卷8《北伐中原》载:车驾至汴梁,召问徐达取元都计,达答毕,上据图示曰:“卿言固是。然北土平旷,利骑战,不可无备,宜选裨将提兵为先锋,将军督水陆之师继其后,下山东之粟,由秦趋赵,转临清而北,直捣元都。彼外援不及,内自惊溃,可不战而下。”《明史纪事本末》其他版本,如《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筑益堂藏板刻本、江西书局刻本、广雅书局刻本、本卫藏板刻本、畿辅丛书排印本和万有文库本等均与中华书局本同,然《明太祖实录》(以下简称《实录》)却言:“下山东之粟,由邺趋赵。”北伐大都为朱元璋…  相似文献   

6.
正有明一代277年历史,以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为界,前八十余年为上升时期,这一阶段经洪武年间(1368—1398年)的休养生息、建文帝时靖难之役,到汉王朱高煦叛乱被平定,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渐趋消弭,明王朝的统治步入正常轨道。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至明仁宗、明宣宗统治时期(1425—1435年间),全社会终于出现了一派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明史纪事本末》作者谷应泰说"明  相似文献   

7.
我国史书的体裁,到唐朝时.仍然是编年和纪传两种,编年体以年月为纲,纪传体以人物为主,二体各有优劣,刘知几在《史通二体》中有较详评说.实际上,我国史学著作发展到这个阶段,需要一种新的体裁来救这两者之偏.及至南宋,果然出现了一种新体裁的史书,这就是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袁枢,字机仲,南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生于绍兴元年,卒于开禧元年(1131—1205),享年75岁,他幼年力学,试于礼部,词赋第一,调为温州判官,教授于兴化军.至乾道七年(1171),任礼部试官,随后任太学学录,又出为严州教授,迁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历官权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后又任右文殿修撰、知江宁府,末年提举太平兴国宫,闲居十年而卒,就在他任严州教授时,编成《通鉴纪事本末》(以下简称《纪事》)一书,计共二百三十九事,分为四十二卷,概括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相似文献   

8.
《明史纪事本末》是明史研究中一部非常重要的史书,但由于该书包罗有明一代近三百年的历史,叙事时间较长,内容庞杂,难免有讹误之处。本文仅就其中五处加以考辨,希望有所补正。  相似文献   

9.
章认为《明史》卷43《地理四》把崇义建县的时间误为“正德十四年”,经考证应是“正德十二年”;《明史纪事本末》卷48则把“崇义县”误记为“安远县”。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历史编纂学漫长的演进过程中,除了编年、纪传、纪事本末诸史书体裁外,学案体史籍也是其中重要的编纂形式.陈祖武先生所著<中国学案史>(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就是对这一史书体裁发潜阐幽、提要钩玄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有地方与民族特色的志书──读象州、三江、东兰、剑河县志漫议过伟1978年以来,政通人和,盛世修志,有计划有部署有专设机构地开展全国规模空前的修志工作。现代地方志,超越前贤,熔典章制度、史事纪年、纪事本末、人物传记、民俗风情等等于一书,总体反映一个地方...  相似文献   

12.
自从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以后,宋代学者在他的影响下从事编年体历史著作的很多,如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朱熹撰《资治通鉴纲目》,都能卓有所成。特别是袁枢所撰《通鉴纪事本末》,对于史书的编纂,别启蹊径,是一部具有创造性的著作。袁枢,字机仲,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年),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年)中进士,由温州判官,历严州教授、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大理少卿、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右文殿修撰、江陵知府等官,卒于宁宗开禧元年(一二○五年),年七十五。《通鉴纪事本末》是他中年时代的著作,晚年研究易学,著有《易学索引》、《易传解义》、《周易辨异》、《易童子问》等书。  相似文献   

13.
梦寻江南     
据《清史纪事本末》记载,乾隆即位不久,听说苏州的景色美如天堂,很想去江南巡游视察,就派大学士讷亲去江南做先期调查。而讷亲很不赞成乾隆南巡,所以他化给乾隆的回奏中把苏州虎丘说成一个大坟堆、把苏州的河道描述得臭不可闻,期望乾隆就此打消南巡的念头。  相似文献   

14.
侯伍杰主编的《山西历代纪事本末》一书,于199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此书记述山西地方史上起远古,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共列有249个事目,总计约160余万字,贯串了山西地方历史之始终,是一部具有地方通史浓烈创意的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15.
笔目前在校点全国高教古委会古籍整理资助项目《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清朝李铭汉、李于锴编辑,光绪二十九年武威李氏家藏木刻本)的工作时,经常借鉴中华书局校点本《续资治通鉴》,获益匪浅。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发现其中有些关于辽人姓名异写所产生的错误。今将笔校点部分中此类情况择其要,订正如下。  相似文献   

16.
明人在宋史研究和撰述中,讲究史料的增补、史观的变革和史体的创新。就史体创新而言,明人出于重修《宋史》之学术旨趣,灵活运用纪传、编年、纪事本末等诸种体裁,别创义例,条理纲目,剪裁结构,栉疏章法,表现出形式多样、书法独特、求实致用的历史编纂学特点。明人基于宋史撰述对传统史体的大胆革新,不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传统史书体裁,推动了明代历史编纂学的长足发展,而且更加充分地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宋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削鼻班”事件是发生在明末清初金坛、溧阳地区的一次奴变事件,是明末农民起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这个问题,著名史学家谢国桢先生在《明末农民大起义在江南的影响——“削鼻班”和“乌龙会”》中有所涉及。但该文论述尚不够详尽,某些观点也有可商议之处,因此有必要重新加以讨论。 一、对《明末农民大起义在江南的影响——“削鼻班”和“乌龙会”》一文的商榷 削鼻班事件发生于金坛、溧阳二县。其记载散见于方志及私人笔记中,集中载述此事的在金坛有于墉《金沙细唾》,在溧阳有周廷英《濑江纪事本末》。《金沙细唾》主要记述了甲申(1644年)五月和乙酉(1645年)六月发生在金坛县境的两次奴仆暴动;而《濑江纪事本末》则记载了乙酉(1645年)五月至十一月发  相似文献   

18.
明朝万历初年,张居正执政时曾一度改变了明中叶长期沉闷、黑暗的局面,给日趋腐朽、危机四伏的明王朝带来了一线中兴的微光。历代史家将此归功于张居正创行的考成法。张廷玉的《明史》说:张居正“为考成法以责吏治”,“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严。”夏燮的《明通鉴》说:万历元年张居正“立章奏行考成法”,“自是政体为肃。”《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考谷应泰也承认:张居正执政“严考成,核名实”,“一时治绩炳然。”既然考成法如此重要,那么,考成法又是怎样的一种制度呢?它在张居正执政过程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呢?本文作一粗简探索。  相似文献   

19.
<正>刘大年先生是公认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大师,这一点,怀疑的人是很少的。同时,他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应该引起学术界的充分重视。一、对中国近代史的概括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本,新中国成立以后,很少有人公开对他提出批评。刘大年则认为:以前讲中国近代史的书,包括拥有众多读者的范著《中国近代史》,一般带有纪事本末的特点,而且内容偏重于政治史,缺少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内  相似文献   

20.
第二轮志书编修中需要探索与研究的5个共性问题是:1·改革与开放是两个问题,应分开记述;2·要准确、客观地记述负面信息;3·要根据当今社会的客观实际来处理越境而书;4·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大以事系人的力度;5·要确保大事记的时限范围与志书上、下限相吻合,并以纪事本末的记述形式来设立大事纪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