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振丰 《沧桑》2009,(2):26-27
明朝为维护集权的皇权专制统治,施行了很多酷刑,其中廷杖就是十分典型的一种。廷杖是皇帝对犯颜直谏或忤旨的官员杖责于殿阶之下的一种刑罚。明朝廷杖施用贯穿于明王朝始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泛滥阶段;衰亡阶段。明朝的廷杖具有鲜明的特色:随意性、侮辱性、残酷性、长期性。这种酷刑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离心倾向,对明朝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读书偶记     
读书偶记刘世南一、廷杖原始罗继祖《枫窗脞语》第15面有一则《廷杖原始》,不同意朱国桢《涌幢小品》(一二)说的起于隋文帝时,他引《三国志·魏志(二三)·裴潜传》注引《魏略》所载魏文帝特赦尚书郎韩宣廷杖一事,断为“曹魏时已有于殿廷受杖者,前于隋矣。”其实...  相似文献   

3.
廷杖本是皇帝滥施淫威的手段,然在明朝竟成了官僚博取美名的途径,这便是皇权社会的怪胎。有明一代政治上有许多特色,廷杖是其中之一。所谓廷杖,就是在朝廷上打人的屁股,被打者是那些犯了"错误"的臣僚,准确地说是那些因谏诤而触怒了皇上的臣僚。廷杖这种野蛮手段,明以前已经出现,但只  相似文献   

4.
吴垠康 《文史天地》2012,(12):38-39
午门在故宫历史上地位特殊,正门除了皇上进出,皇后只许大婚进一次。殿试只许一甲出一次。大凡圣旨传诏、凯旋献浮、新所颁布等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据说午门斩首是假,廷杖是真,如果皇上看谁不顺眼了,即使是劳苦功高的重臣,难免要尝一尝廷杖之苦。有史家统计,明朝遭廷杖的官宦达500之众,那些抗击打力弱的、被政敌指使校尉往死里打的,致残算幸运,致死也不鲜见,而御史蒋钦就是杖毙午门的冤魂之一。  相似文献   

5.
李晗 《沧桑》2013,(4):43-45
廷杖是皇帝对犯言直谏或忤旨的官员进行杖责的一种刑罚,渊源已久,最迟不晚于东汉,在明朝达于极盛。出于明初重典治吏的需要,这种法外之刑得以流行并贯穿明王朝始终。这一酷刑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离心倾向,对明王朝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如此重大事件至今真相还在云里雾中 这是甲午战争史研究中未曾深究的一件事. 晚清距今并不遥远,但是,有许多重要的历史情节至今还是扑朔迷离,真假莫辨.不少重要的人物,至今史家还很陌生.试举一例,光绪二十一年十月二十八日傍晚,中南海的仪鸾殿内灯火辉煌,气象森严.慈禧太后盛怒之下,痛责二妃.据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二十年以来废立隐谋》中记述:西太后剪除皇上羽翼,“将瑾妃、珍妃革去妃号,褫衣廷杖,妃嫔而受廷杖,刑罚之惨,本朝所未闻也.  相似文献   

7.
阳明洞     
《文史天地》2010,(9):F0004-F0004
阳明洞 明正德元年(1506),兵部主事王阳明因得罪当权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今贵阳市修文县)驿丞。正德三年,忍辱莅任。先居城北一山洞,后迁城东一山洞(后世称阳明洞),并在此修养悟道、开坛讲学,西南学风兴盛,“知行合一”思想在此大成,“阳明洞”因此享誉中外。  相似文献   

8.
杨慎服输     
杨慎服输朱靖宇杨慎,是明朝正德年间的状元,也是鼎鼎有名的大才子。人们敬慕之下,传说他无书不读和无物不知,他自己也颇为自负。"伴君如伴虎"。杨慎惹着了嘉靖皇帝,遭受廷杖,被贬到云南省永昌卫长住。这时、杨慎的弟弟杨正做姚安府知府。相隔不远,因祸得福,兄弟...  相似文献   

9.
<正>1506年,明朝正德元年,年仅35岁的王阳明时任兵部主事,得罪宦官刘瑾,因"抗上"之罪,在遭致"廷杖四十"的羞辱惩罚后,被驱逐出京城,被贬谪数千里外的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当龙场驿驿丞。脸颊清瘦,体格修长,素衣飞扬,王阳明怀着一腔悲凉之情,乘舟楫沿着(?)阳河而来,遥望山水,飞鸟盘旋、古城凄凉、  相似文献   

10.
民心不可逐     
民心是不可欺的,任何强权都无法左右它。龙场人民心向逐臣王阳明,就是生动的证明。明正德元年(1507年),王阳明以兵部主事的京官,上疏弹劾宦官刘瑾迫害忠良,被刘瑾矫旨廷杖四十系狱,监禁月余,放逐到贵州龙场担任驿丞。途中逃脱刘瑾重重追害,历尽艰险,正德三年(1509年),才抵达龙场。  相似文献   

11.
杨升庵(1488—1559)名慎,字用修。四川新都人。(图一)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二十四岁殿试第一(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杨升庵三十七岁时,因“议犬礼”忤嘉靖皇帝,遭廷杖后终身充军云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升庵七十二岁卒于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归葬新都。新都是杨升庵的故乡,虽然他长期生活在外,仍留下许多遗迹。为  相似文献   

12.
辜鸿铭二题     
《百年潮》1997,(1)
“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辜鸿铭为清末怪人,愚忠清室,至死不剪头上小辫,为人所笑。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他更是百般辩护,从封建专制制度到廷杖、吐痰、小脚、多妻制等等。在他的奇谈怪论中,这些都是美仑美奂的“声名文物”,不可稍变。作为一个政治和文化的极端保守主义者,他的顽固立场和种种谬论确不足取,事实上也为历史所淘汰,更多地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辜氏生性尖刻,典型名士派头,率性任情,往往不  相似文献   

13.
正明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时任兵部主事,因为戴铣、薄彦徽等二十一人蒙冤陷狱事,置自身安危于不顾,抗章疏救,得罪年少气盛的皇帝和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入狱月余,后被贬到贵州龙场驿(今修文县龙场镇)任驿丞。王阳明饱受旅途劳苦,到达龙场,并在此潜心悟道,转折成圣。500年后,学界对"龙场悟道"的影响和地位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对"龙场悟道"的真相却是众说纷纭。略数一下,在50余种  相似文献   

14.
在晚明士大夫的观念中,将针对皇帝而起的批评,要求皇帝行止、调整某一政策,显现出较强纠错诉求的激越建言之举视为谏诤,那些因此类建言而受到贬黜、廷杖等处罚的官员往往会获得忠臣的名誉。对谏臣之忠臣名誉的铺叙,以及不恤生死之进谏心迹的自陈,反映出晚明士大夫群体以谏为忠的主流政治价值观。反思谏诤的言论普遍存在,则对士大夫以谏求名现象的泛滥倾向构成一种制约。晚明以群臣好谏,政治舆论活跃为凸显的时代特征,但是也要注意到,晚明谏风大盛的另一面,是士大夫群体逐渐陷入一种无法逆转的政治角色困境中,他们看似强势的话语权却经常游离于具体政治运作之外,无力振作,直至明亡。  相似文献   

15.
正王阳明即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明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为排斥异已,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20余人下狱。时任兵部主事的王守仁抗章救援,被廷杖四十,谪龙场驿丞。明正德三年(1508年)三月,王阳明赴龙场驿,写有《因雨和杜韵-赴龙场作》:"晚堂疏雨暗柴门,忽入残荷泻石盆。万里沧江生白发,  相似文献   

16.
牧惠 《文史天地》2003,(11):40-42
读明史,那感受确有如柏杨所说:“明王朝的皇帝,都好像跟明王朝有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竞争着对它百般摧折,似乎不把它毁灭,誓不甘心。”一个值得注意的数字是,明朝十六个皇帝中,活过四十岁的仅有五人。这些短命皇帝,往往都是一些不中用的庸人。他们短暂的一生,往往被后妃、母亲、祖母及宦官所控制,于是胡作非为。最突出的是只活了三十一岁的正德,他先后在刘瑾、江彬的教唆下,完全不顾朝廷的礼仪,到处乱窜,酗酒、掠抢良家妇女,对提意见的官员施以罚跪和廷杖,十足一个流氓。只活了二十四岁的天启,是个好木匠、坏皇帝,顽童一名。那些活得长命一…  相似文献   

17.
杨慎(1488—1559)年,(图一),字用修,号升庵,明代四川新都人,生于书香门第世宦之家。其父杨廷和官至少师、太子太师,在朝治理有方,称为贤相。升庵少年好学能文,博览群书,才气横溢,二十四岁即正德六年(1511年)中状元。历官翰林院修撰,翰林学士,经筵讲官,国史纂修校正官。在朝不畏权势,刚正不阿,敢于直谏,嘉靖三年(1524年)因“议大礼”而得罪了皇帝,廷杖后被谪戍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县)。升庵先生被流放云南后,仍满怀豪情,畅游各地名胜,足迹遍及大理、临安(今建水县)、昆明间。广交滇中学者,和当时的  相似文献   

18.
邹元标为晚明东林党“三君”之一,早年曼以新进士身份,力劾首辅张居正“夺情”之议而廷杖远谪,直声震中外。仕途淹蹇,家居讲学三十年后,再返之天启之朝。于其行迹,同时及晚问人多以其人为晚明“士气”之所标尚,而王夫之与俞樾论邹元标之则于众人颇有不同处。王认为其再立朝为助晚明君臣道丧之势,俞则认为其好名,立身亦有非明智处。二人论有同而有异。  相似文献   

19.
新都升庵桂湖收藏有一部明代杨升庵著《滇程记》的手抄本。该书传世甚少,现已不易找得。手抄本页八行,行二十四字,夹注22行小字,行亦二十四字。计32页,附录6页,其孙杨宗吾跋文二页,全书共40页。据杨跋为万历乙巳(1605年)付梓。手抄本即据明本过录,弥足珍贵。《滇程记》是杨升庵充军云南永昌(今云南保山市)时的历程记,故名。杨升庵因反对明嘉靖皇帝不遵法制执意尊崇生父,受廷杖酷刑后被充军,于嘉靖三年(1524)负罪出京。“赭衣裹病体,红尘蔽行车”。历时半年多始戍所永昌。充军旅途中,“休旅之  相似文献   

20.
翻开《明儒学案》,所列“王门”学案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等六学案,唯无“黔中王门”。故其后论王学者,均未提及过“黔中王门”。而实有黔中王门存在。笔者不揣浅陋,仅此作一探微,述其大略,就教于方家学者。贵州故称黔中,且与《明儒学案》例同,故名。一、黔中王门的产生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春,王阳明因忤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后,贬至贵州为龙场(今修文)驿丞。“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①“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②“乃以默记《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