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9年在新疆民丰县收集到一枚从尼雅遗址出土的《司禾府印》,现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珍藏。该印为煤玉质,方形,边长2、高1.57厘  相似文献   

2.
在河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印鉴中,有金代官印十余方,现简介如下:一、“都统所听字印”该印是1965年南阳市郊出土,正方形,印面边长7.1、通纽高4.7、厚1.5厘米。印文为阳刻“九叠篆”书“都统所听字印”六字(图—1)。印背面  相似文献   

3.
1995年,浙江义乌市发现东晋六面印一枚,现为义乌市博物馆征收。该印铜质,印体呈凸字形,各面边长1.9厘米,纽高1.1厘米,通高3厘米,纽各面边长1.1厘米,纽左右侧有圆形绶带穿孔。出土时,该印表面已部分锈蚀,致印章字迹模糊(图一)。该印六面,四周印文分别为“朱赞白(片戋)”、“朱少韦”、“臣贇”、“朱贇白  相似文献   

4.
由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景爱编著的《金代官印集》一书,已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今年年初即将与读者见面。《金代官印集》共收录金代各种官印印样554种,凡目前所能见到的传世、出土的金代官印,几乎全部收录。朱印。每种印样均有文字说明,介绍该印出土的时间、地点;形状、尺寸;印背、印侧的刻款及  相似文献   

5.
江苏江宁出土三枚古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代以来,文博部门陆续人藏了一批江宁出土的古代印章,其中有经考古发掘而得的,亦有从当地窑厂及私人手中征集来的。今择三印简介如下。一黄帝神印该印1995年7月出土于江宁县湖熟镇经济开发区—东汉早期墓(95JHM120)中,现藏南京市博物馆(图一)。该印木质,印体黝黑漆亮,已近炭化,残缺较严重。印面为正方形,边长3.4厘米,两侧有直径0.5厘米的对穿圆孔,系穿带用。无印纽,两面皆有阴刻印文,一面刻“黄帝神印”4字,外廓边栏;另一面印文共五行,行4字,并有界格,刻划浅细漫漶  相似文献   

6.
<正> 1999年8月,内丘县城南民政局施工现场出土一方陶质印,现简介如下:该印陶质,形制瓦状,无纽,浅橙色,左上角残缺。印面纵5.6厘米,横5.5厘米,最厚处1.2厘米。印面阳文篆书“内丘县印”4字,笔势圆转流畅,布局匀称。  相似文献   

7.
中左偏将军 “中左偏将军”印(图一),铜质,瓦钮,湖北宜城楚皇城遗址出土,《考古》一九八○年二期《湖北宜城楚皇城勘察简报》一文著录。原《简报》称此印的钮式为拱桥钮,但从所附该印的形制图来看,印钮外侧弧线不与印背两边相接,应称作瓦钮为是。此印的年代及官名,原《简报》未作考证,今试为考释如下:  相似文献   

8.
邢台市出土明代“昏钞”铜印1991年11月,邢台市桥东区政府在原顺德府府衙旧址上进行基建施工中,出土一方明代洪武九年铜质“昏钞”方印。该印铜质,印面呈长方形,长12.5厘米,宽5.5厘米,厚1.2厘米,直钮,通高8.5厘米,重845克。印文为汉书阳文...  相似文献   

9.
镇江博物馆藏古代铜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一)"丹徒右尉"铜印一方该印于1980年1月在丹徒县丹徒镇金家山西汉早期墓葬中出土,应是墓主人生前的职官印。印体方形,鼻钮,边长2.2、厚0.5、带钮通高1.8厘米。印面阴刻隶书"丹徒右尉"四字(图一)。丹徒,文献资料一般都笼统说"汉置丹徒县",但置于汉代何时?文献记载不明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本溪地区陆续出土了一批古代官印和刻铭铜镜,多为金代遗物,现选介如下: 一、铜印1.契丹文铜印1989年4月,桓仁县八里甸子乡马鹿泡村一位姓赵的村民在山间田地劳动时,发现了该印。印面近正方形,长7.5、宽7.3、厚1.8厘米,印背为一柱状直纽,上部两端抹斜,顶面阴刻“上”字,纽长3.5、宽2、高3.7厘米,通高5.5厘米。印面为篆书契丹文(图一:1)。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阜新市文化局文物组收藏一方金代天赐年款的乣军铜印,现介绍于下,并略为考释,以求指正。该印于1972年在阜新县七家子乡出土。印呈方形,边长5.1、厚1.1厘米。长方梯形钮高2.1厘米。钮顶上阴刻一“上”字。重400克。印面阳文汉字九叠篆字“蒲杨县尉之印”六字。印背阴刻两行錾字,左为:“蒲阳县尉令”,右为“天赐二年六月”(见拓片)。  相似文献   

12.
1985—1986间,陕西省周至县路逖、路通两次向国家捐赠家传文物5件,其中一件为“周至县印”.印铜质,正方形印面,钮为椭圆形.印面边长8、高2厘米,朱文.印文为汉、满、蒙三组文字,左侧为篆书“盩厔县印”,中为一竖行蒙文,右侧为满文.印面边框光滑完整,略呈弓形隆起,高于印心文字.边框左侧刻有编号及“同治十二年四月”字样.该印大概未使用过.据捐赠者口述,该印为其父于1906年在  相似文献   

13.
《文物》2021,(9)
正20世纪80年代,四川考古工作者对荥经同心墓地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26座~([1]),年代为战国晚期至秦代,即秦据巴蜀至秦统一六国之际。M18出土7方印章,其中6方为巴蜀符号印,1方为汉字印(M18∶22)。该印为铜质,印面呈方形,边长1.8、厚0.5厘米。印纽残,原应为鼻纽。印面施以"十"字界格,印边残,不能判定是否有边栏。印文阴刻,  相似文献   

14.
贵刊2002年第1期刊载赵华锡、栾凤功《元帅左(右)监军印考》一文(以下简称赵文),介绍了山东诸城博物馆所藏一方元帅监军铜印,说该印正面阳文叠篆是“元帅左监军印”六字,又称边跋“元帅右监军印”的“右”字与印文不符, 故而把该印印名写为“元帅左(右)监军印”。因学术界对宋、金代叠篆字缺乏研究,开始我也是相信赵文的,近日才发现其印文释字有误。  相似文献   

15.
武健 《文物》1993,(12)
1989年6月,济宁第一印刷厂基建挖土时,在距地表面2米深处发现一方铜印,随即通知文物部门,现该印由济宁博物馆收藏。该印铜质,腐满绿锈,完整无损。印面  相似文献   

16.
据《北方文物》1990年第1期报道,黑龙江省北安市城郊乡一位农民在农田里发现了1枚铜印。该印的印面为正方形,印文为九叠篆:“曷苏昆山谋克之印”,印侧镌有“系蒲与猛安下”,背刻“大定十年七月”、“少府监造”。大定为金世宗之年号,显然该印铸于金代。然而,“曷苏昆山谋克”及“蒲与猛安”之名系属初见,查史籍无载。该印之发现,为研究金代的猛安谋克,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关于此猛安、谋克之地望以及相关问题,笔者颇觉有作一探讨之必要。  相似文献   

17.
东夏国是金末元初蒲鲜万奴“据辽东”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封建割据政权。过去中外学者研究蒲鲜万奴政权的论著,多引用民国十三年版《宁安县志》中的记述,1919年在该县“古城后”曾出土一颗有“天泰十八年”款识的官印,认为该印属东夏遗物。而且,或以此印证明东夏存国“十八年”;或由此印断  相似文献   

18.
1989年11月,甘肃省民乐县新天乡许树村一农民在锄田时发现一方西夏官印,后送交张掖市博物馆,现为该馆收藏。该印为铜质,方形,长方形纽(图一)。长宽5.5、通高2.8厘米。印面高1、印纽高1.8、长2、宽1.7厘米。印文为西夏文九叠篆字,笔画工整,字迹清晰(图二)。印背上刻有两行西夏文字,行四字。纽顶刻一西夏文字(图三)。据陈炳应《西夏文物研究》一书辑录西夏官印及其对甘肃省天祝县发现的西夏官印的考证,该印印文汉译应为“首领”。背款文字一行为铸印、颁印纪年,一行为持印者  相似文献   

19.
1988年6月下旬,内蒙古哲里木盟文物普查队于开鲁县东风镇春益河村孟宪峰家征集到一方铜印。该印为黄铜铸造,印面为正方形,边长4.4、厚1.7厘米,重为326克。印文是阳刻九叠篆书“西北路苏母典(亻乣)么胡记”10字,印边上侧刻款“西北路苏母典(亻乣)么胡记”10字,印背左刻“正隆元年九月”,右刻“内少府监造”,共11字。印背上一角已人为损坏(如图)。正隆是金代海陵王年号。该印铸于正隆元年(1156年)九月,是时金廷“以内外官印新旧名及阶品大小不一,有用辽宋旧  相似文献   

20.
闫璘 《中国土族》2016,(1):57-61
2006年8月23日,青海省平安县(今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镇东村出土一枚铜印.该印为红铜铸造,方形,边长2.4厘米、厚1.1厘米,重48克,瓦纽,纽高1.1厘米,印面阴刻篆书“安定左佰长”,字形偏长,笔画均匀,结构严谨工整,端庄秀丽.印文分三行排列,末字占一行.[1]本文谨在文字释读的基础上,对其时代、形制和民族属性及相关问题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