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5年12月4—6日,"海上丝绸之路与环南海社会文化史"学术研讨会在广州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成功召开。会议主题发言中,方铁认为海上丝路与西南丝路、北方丝路,构成古代中国与外界联系的交通网络系统,也折射出中华文明同其他文明对话和交流的情形。戴建兵论述了"烂板银元"的流通状况。陆韧认为宋代铜  相似文献   

2.
<正>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世界就由多样性文明构成,世界历史即是各个文明共同演进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同时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此“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1因此,从全球文明史和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理解文明多样性及不同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大家认识到今天的"一带一路"在时空界定上有了大的拓展和提升。空间上,从丝绸古道拓展为亚太乃至世界;时间上,从2000年前延伸为面向未来。这是我们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文明互鉴的出发点和思考点。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相似文献   

4.
前言     
<正>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既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研究、探索、保护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遗产,是推进"一带一路"文化领域建设的重要工作。上海博物馆于2018年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发展中心,率先推进了"中斯联合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项目,同时,公布了围绕"一带一路"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系列研究、展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主席在给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贺信中强调,世界各民族文化互鉴共进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重要论述对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化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首届文博会"开门红"的基础上如何精心谋划、精准发力、持续办好每一届敦煌文博盛会;如何乘文博会的东风,加大其辐射外溢效  相似文献   

6.
正"浮世绘"可解释为"虚浮世界的绘画",与出世超脱观念相对,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兴起的一种风俗版画。浮世绘主要描绘市井生活、人物百态和自然风景,表现人们对自然的亲近与对现世精神的映射,反映日本平民阶层的世俗生活与思想情感。数百年来,浮世绘呈现了特异的色调与丰姿。习近平主席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为促进人文交流,南京博物  相似文献   

7.
敦煌宣言     
正2016年9月21日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开辟了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古丝绸之路。它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友谊之路。由此,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绵延不绝,不同文明之花竞相绽放,"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交汇。敦煌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敦煌宣言     
正2016年9月21日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开辟了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古丝绸之路。它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友谊之路。由此,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绵延不绝,不同文明之花竞相绽放,"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交汇。敦煌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  相似文献   

9.
正中外关系史是一门联系中外、贯通古今,打破学科壁垒,沟通中国史与世界史,直接对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进行研究的历史学学科。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Chinese Society for Historians of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就是为适应这一学科发展而于1981年正式成立的,至今正好走过了 40个年头。近年来,随着全球史、"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互鉴等理论和倡议的提出和实践,中外关系史研究进入一个高潮期,有了新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10.
正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中外海上交通之路、中外贸易之路,除了种类丰富的物产外,丝绸之路上发生的宗教、艺术、文化、价值观的交流和民族迁徙更加令人叹为观止且影响深远。广东海丝的最大特点就是两千年来绵延不断,从未中断。广东海丝起点很早,在《史记》中就有相关记载,从时间跨度来讲,它最能充分展现海丝之路的整体发展历程,并且留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也是一个海洋的世纪,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散落在海洋文化线路上的历史文化遗产亟待传承与开发,我们应该大力挖掘和整合利用丰厚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存,继承和发扬古代丝绸之路和平对话与合作发展的价值理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打造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各国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省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整理"海丝"资料对于研究福建省的历史及"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对福建省上杭县地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以文献中记载的有关"海丝"史料为着重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古时不仅在福建沿海地区海外贸易繁荣,在山区也有海外人口迁徙、海外贸易、宗教文化交流、农作物传播等活动,藉此揭示上杭县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攀登》2016,(5)
佛教的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上丝路"是中国通过海洋对和合文化精神的践行。和谐与圆融是中国佛教和合文化的显著特征。中国佛教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双重特质,尤其是与东南亚与南亚等地区密切的关系,使得佛教在"海上丝路"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佛教固有的"缘起""中观"、"空观""涅槃"的教义理念是佛教和合文化坚实的理论基础,佛教所体现的"慈悲""平等""和谐与和平"既是佛教和合精神的流露,又是对"和合文化"的具体践行。佛教在古代"海上丝路"上的传播,为当今"海上丝路"和平发展,奠定了历史上的"佛缘"基础。中国佛教和合文化对推动"海上丝路"和平与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主旨演讲,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王方 《史学月刊》2024,(2):104-116
古代中东是多元文明汇聚、碰撞与融合之地。中东古文明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华夏和中东两大文明体的历史交往也是中东文明演进的动力,由此构成了古代中东多元文明流变和互鉴的宏大全景图。中东不同时期文明的流变主要借助物资和贸易往来、人口迁徙或流动、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传播为杠杆来实现。交往手段包括和平与暴力两种方式。中东文明流变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人类文明是人类的共同成果,文明的演化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变化过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文明都需要在同异质文明的不断对话和交流过程中摄取养分,注入动能和活力,实现自我更新和文明的升华及发扬光大。因此文明交往的本质在于互补和共存,并在相互沟通与融汇中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遗产保护及其申遗工作,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很早就开始关注。2014年国家文物局召开海丝申遗相关会议,从那时起我们开始有针对性的去了解与海丝相关的陆上建筑的保护状况。2015年我们开展了"海上丝绸之路陆地建筑调查"的课题研究工作,对海丝线路上的陆地建筑和遗址进行了一次摸底,也取得了一些成果。随着申遗价值研究的深入,我们当时所列的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正>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建设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发展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敦煌与西域地区,是世界上几大古老文明集中(或曰唯一)的交汇之地.而文明的交融,往往伴随着人口迁徙、经贸往来、政治争斗、宗教传播、战争较量而进行,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也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自古以来,我国敦煌与西域地区的文明交汇,无论对中国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变革、繁荣,还是对...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对将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对宣传、推广和转化文明探源研究成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围绕中国考古学的热点,中国早期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结合近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以及新发现的新特点等,人民画报社记者刘畅、乔振祺等于2022年6月7日访问了原中国文物报社总编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曹兵武先生,围绕考古学、考古发现、文明探源和文明互鉴、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等进行畅谈。兹将访问实录整理成文,以享同好。  相似文献   

20.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个复合的交通体系,在形态上则呈现为以重要港口为基础,由连接各港口的众多航线交织而形成的海路网络。以港口为核心,包含了重要航海基础设施、海上贸易品的生产设施及贸易和人文交流活动相关产物在内的整个广阔区域,成为构成海上丝绸之路整体形态最重要的"节点片区"。"节点片区"在物资、技术、人口、购买力等方面为跨板块的航行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支撑和保障,同时它们也是这些交流的物化见证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在世界遗产的框架下,这些"交流活跃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独特价值最重要、最典型的载体。已经开展的中国"海丝"史迹的前期研究,对象包括9个城市的30余处遗存,基本涵盖了国际认可的丝绸之路遗产三个构成分类的内容,对"海丝"突出普遍价值有实质性、科学的、可清晰界定和辨识的贡献,其研究成果对当今世界的发展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