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过云楼第一代主人顾文彬(1811—1889年)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官至浙江宁绍道台。晚年购得苏州古春申君庙址、明尚书吴宽复园故址,改建为包括住宅、花园(怡园)、义庄、祠堂的典型大宅,命名为"过云楼",意取苏东坡言"书画于人,不过是烟云过眼而已"。顾文彬精鉴赏,富收藏,积累书画墨迹,自晋唐至明清,连绵千年,其中有不少为传世的赫赫名迹。顾麟士(1865—1930年),字鹤逸,为顾  相似文献   

2.
樊宁 《钟山风雨》2012,(4):57-59
位于苏州市原铁瓶巷的过云楼,由官至浙江宁绍台道员的顾文彬(1811—1889)及其三子顾承(1833—1882),修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过云楼收藏古今书画珍品富甲吴中。这里的“书”是指法书,非指书籍,在顾氏藏品中,书籍不占主要地位,所以过云楼一向被称为藏画楼。顾承的三子顾麟士(1865—1930),字谔一,号鹤逸,祖述家风,被称为“当代虎头”(东晋画家顾恺之小字虎头),张大千赞誉他为“当代鉴赏第一人”。顾麟士一生好版本之学,宋元旧椠及老辈遗著,悉数悬金求之,重金收购了黄丕烈、莫友芝等藏书家散佚的古籍。  相似文献   

3.
苏州唯亭顾氏绵延三百余年,文化科技名人辈出,这与其以文立家,族人始终坚守以读书治学的传统有关。顾颉刚作为唯亭顾氏的一员,深厚的家学、优良的家教甚至世居的家乡都对他的治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顾颉刚在变化中继承了家族的治学方法与思想,同时又坚守了家族中求实的家学特点及与时俱进的家风。此外,顾颉刚不仅重视对顾氏族人的提携,更重视对族外学生的培养,以求学术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从顾颉刚与唯亭顾氏的学术传承中,也可以窥探出中国近代学术的嬗变。  相似文献   

4.
<正>2011年5月23日,北京荣宝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囊括明代书画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吴宽、王宠、祝允明珍品的《吴门雅集》二十四开册页,以1.48亿元人民币成为本年度春拍场上首件成交额超亿的单件拍品。紧接着的6月4日北京春拍会夜场上,元代画家王蒙的《稚川移居图》,以4.025亿元人民币成交。这两件在海内外广受瞩目的拍品,均是苏州顾氏过云楼的旧藏,印证了"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说。位于苏州市原铁瓶巷的过云楼,由官至浙江宁绍台道员的顾文彬及其三子顾承修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那么,人间至宝是如何被过云楼收藏的,其间发生了哪些感人肺腑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17,(6)
<正>"萍花社书画会"原本是"萍花诗社",1850~1861年间,浙江钱塘书画家吴宗麟(字桥孙,号冠云)在上海创办"萍花诗社",开展诗歌创作、吟唱交流活动。后来活动内容扩大到书画方面,转而又以书画艺术活动为主,便于同治元年(1862年)改名为"萍花书画社"。该社活动非常活跃,骨干成员胡公寿、钱慧安、吴大澂、顾若波、金心兰、吴石仙、吴谷祥、陆恢、倪墨耕被合称为"萍花九友"。湖州博物馆藏有"萍花九友"  相似文献   

6.
钱穆和顾颉刚两位先生自1929在苏州认识,先后在北京、昆明共事,顾氏对钱氏的学问十分赞赏,所以先后推荐其进燕京、北京、齐鲁等大学,但彼此间在学术上存在不同的见解,从《先秦诸子系年》到《古史辨》,再到《国史大纲》,两人之间均有交锋,尤其在中国民族起源问题上有明确分歧。当前文明起源的争论是这一争论的继续,应更科学、全面地深入下去。钱氏把他与顾氏比作唐代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之间真诚的友情继承了中国古代君子之交的淳朴遗风,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一钱穆先生于1929年转入苏州中学(今苏州高级中学)任国文首席教师。而顾颉刚先生由…  相似文献   

7.
<正>苏州顾氏过云楼旧藏《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安、张绅、吴镇六家墨竹卷》(简称元《七君子图》)和《王翚水竹幽居图卷》两幅珍贵书画于苏州博物馆建馆50周年之际正式被我馆收藏,实乃苏州文物史上的一段佳话。王石谷(1632-1717年)《水竹幽居图卷》(图1)引首为手绘百花笺,纸亦古旧。画面以平远法展开江南柳塘小景,湖面静阔,岸边茅屋、小桥,远处山岭隐现,溪水迂回,绕坡入湖。前景坡岸  相似文献   

8.
张希 《文物天地》2020,(3):82-87
2019年12月20日,苏州博物馆清代藏家系列展之最后一展"须静观止——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拉开帷幕(图一),共展出吴门"贵潘"大房一支潘奕隽、潘世璜、潘遵祁、潘志万四世一脉所藏珍品约70件,展品以书画、碑帖为主,兼及文房小品,内容丰富,蔚为大观,可以说纯正地延续了明清传统文人之典雅趣味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9.
顾氏族谱     
王尧礼 《贵州文史丛刊》2013,(4):F0003-F0003
手边这本《顾氏家谱》,是五之堂主舒奇峰君所藏,为了拍纪念贵州建省六百周年系列历史人物电视短片,借来给顾久老师做道具的。片头,相当于序言,是由省文史馆馆长顾久教授谈六百年来的贵州人,他从他家入黔谈起,他家入黔的始祖是与贵州建省关系很大的顾成。这本族谱所记载的贵阳花溪区王宽寨顾氏,也是顾成的后裔。这本族谱刊刻于清光绪七年,即公元一八八一年,于今已有一百三十二年。编纂者顾履均,是王宽顾氏的第八代,同治丁卯(一八六七年)科举人,时任威宁州学正。  相似文献   

10.
李湜 《收藏家》2000,(4):60-64
慈禧(1835-1908年),即民间百姓俗称之“西太后”,是妇孺皆知的人物。她于咸丰元年(1851年)入守封为贵人;同治元年(1862年)尊为太后,徽号“慈禧”;光绪元年(1875年)尊为皇太后;曾于同治、咸丰两朝“垂帘听政”,统治中国长达半个纪纪。慈禧除善弄权术、热衷政治外,于生活中喜爱书画,尤其爱以“自己所作的”书画赏赐群臣,以示恩宠,笼络人心。实际上,慈禧本无艺术才华,其书画多由人代  相似文献   

11.
钱币版别研究可以说是在钱币学初创时期已经开始了。南朝萧梁时的《顾恒钱谱》被誉为中国第一部钱币学作。在今人能见到的顾氏论钱原句中,可以读到关于版别研究的内容。试引《泉志》引顾氏论太平百钱原句三则:  相似文献   

12.
高彦颐 《收藏家》2023,(3):78-83
作者结合传世实物和图像,分析传顾二娘制的砚样及其工艺特征。在这里,作者重点分析了传顾二娘制作的端石杏花春燕图砚。其一,作者从分析“杏花春燕图”这个母题出发,揭示了其在艺术史发展中的内涵及象征意义。其二,作者详细介绍了两方带顾氏款的“杏花春燕图”母题的砚台。作者将目光聚焦于两方砚,通过对客观实物的观赏摩挲与主观感受,从砚样、琢制技法、款识等方面,对这两方砚进行了“细读”。但在作者看来,这些并不能证明它们就是出自顾氏之手。其三,作者从实物出发进行跨媒材比较,认为苏州砚流行用减地压印技法制造出如画效果,可能受苏绣、顾绣的针法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清末都江人王立云所《都江纪要》一虽仅四千余言,然其所述史事不但时间跨度长,而且内容也十分丰富,《都江纪要》详尽地记述了从清朝雍正九年到同治十一年间整个都江地区的政治、经济、化、军事、历史、地理、民族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堪称一部都江地方史的百科全书。是我们研究水族地区社会发展史不可或缺的珍贵献。  相似文献   

14.
夏冰 《钟山风雨》2011,(1):52-53
民国元年(1912),曾在清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苏州藉三鼎甲:陆润痒(同治十三年状元)、邹福保(光绪十二年榜眼)、吴荫培(光绪十六年探花)成了前朝遗老.1915年,邹榜眼与陆状元先后故去,苏州籍鼎甲只有吴探花一人岿然独存了.  相似文献   

15.
1973年12月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以后,好几个大军区通过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等方式,揭发有关同林彪集团斗争中的人和事。主要对象是几位大军区领导干部。到1974年5月,在王洪文主持下,由当时的中央组织部部长郭玉峰具体负责,在钓鱼台成立两个小组,从大军区会议简报、大字报汇编、各种揭发材料、林彪死党的笔记本和交代材料、九届二中全会记录及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等,分头整理选编材料。主要内容是林彪反革命集团从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以后到“九·一三”外逃摔死之前这一段时间里,到广州军区、福州军区、南京军区以及苏州等地活  相似文献   

16.
郭丹 《收藏家》2008,(3):10-16
2007年12月28日至2008年2月28日,三甲争辉——历代状元、榜眼、探花书画作品特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这是继中国古代皇帝与名臣书画精品展之后,辽宁省博物馆联合苏州博物馆推出的以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书画为题材的又一专题性展览。  相似文献   

17.
铭安是清末同治、光绪年问东北大员,对于东北政治化均有重要影响.本旨在扼要说明其对于该时期东北学之贡献——出资刊刻《阅莒草堂遗草》和《九梅村诗集》。  相似文献   

18.
透光摄影由常规可见光摄影发展而来,是针对中国古书画等能被可见光穿透的文物开发的一项无损摄影检测技术。通过实践发现透光摄影在古书画的修复与研究领域具有多项作用:观察书画命纸、背纸拼接等装裱情况;发现前人加固、补缀等修复痕迹;获取画面底稿内容;强化伤况视觉效果以便于分析文物伤况病害。透光摄影能够提供直观可靠的深层视觉信息,辅助修复人员了解文物内部状态,在古书画的修复与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收藏家》2016,(3)
正慈禧(1835一1908年)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元年(1851年)入宫被封为贵人。同治帝的生母,同治元年(1862年)尊为太后;光绪元年(1875年)尊为皇太后。于成丰、同治两朝"垂帘听政",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在她统治的47年里,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女主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书画墨宝。一.慈禧书画代笔及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慈禧绘画作品在慈禧当权的晚清,大清朝统治摇摇欲坠,慈禧也想通过一些手段笼络大臣,赏赐书画既是其中一个办法。她本人并不擅长书画,为此,年老的慈禧太后是不是要找人来代笔?慈禧又是从  相似文献   

20.
<正>沈栗仲绢本山水册,纵40厘米,横40厘米,纸板绫裱,对折散页,锦盒匣装,内有沈氏山水画八帧,还有方浚颐、赵佑宸、管乐、顾文彬、黎培敬、吴云、李经畲、罗振玉、谢稚柳等十一位名人题跋,是一件经沈氏祖孙三代精心收藏的传世珍宝,历史悠久,弥足珍贵。沈栗仲(1772—1853年),名道宽,字栗仲,祖籍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市)。明清时期,沈氏为甬上望族,官宦世家,明代宰辅沈一贯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