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代是中国上古史上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商族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部族。根据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和其他史籍的记载,从商之始祖契至汤灭夏建立商朝前的先商时期,大体与夏代同时,先商时期商族(或以商族为主体)创造和使用的考古学文化称为先商文化。  相似文献   

2.
夷夏商三种考古学文化交汇地域浅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夏时期,在辽阔的黄河中下游平原,曾活动着三个大的古族:东夷族、夏族和商族。据近现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夷、夏、商三族渊源有自,文化各异。约当公元前20~17世纪时,这三族都步入青铜时代,完成了从原始部族向文明民族的过渡,从而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三种不同性质的青铜文化,即以东夷族为主体创造的岳石文化,以夏族为主体创造的二里头文化,以商族为主体创造的漳河型一类文化。  相似文献   

3.
河南杞县境内夏商夷三族之考古学文化刘春迎夏时期,在辽阔的黄河中下游平原,曾活动着三个大的古族:夏族、商族和东夷族①。近现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夏、商、夷三族渊源有自,文化各异。约当公元前20-17世纪时,这三族都步入了青铜时代②,完成了...  相似文献   

4.
《中华遗产》2011,(9):158-159
夷与夏的暖昧纠缠 何谓夏? 夷是一个贬义的称呼吗? 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人自称夏之后代,而非夷之传人?  相似文献   

5.
谢良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0,(1):35-43,213,214
西汉时期夷夏关系的嬗变是从汉初迫于军事劣势所形成的政治上的“夷夏并尊”到汉武帝时期凭借国力主动“纳四夷于华夏”。汉初,在“并尊”格局下,汉廷想要通过“用夏变夷”和使匈奴“渐染华风”来改变当时的政治困境,并未成功。汉武帝即位后,通过对夷夏关系的反思,采取了“纳之华夏”与“夷夏之防”两种政策。进而认为我国古代的政策一直是南北不同,但总的趋势是在夷夏一体的大格局不变之下,南边逐渐华夏化,北边保持华夷秩序。  相似文献   

6.
周秦时代的夷夏之辨,发生在华夏民族逐渐形成、文明风格日益显露的过程中。夷夏对流是其发生的现实基础。夷夏之辨在两个层次上展开:一是现实生活中夷夏之间种姓与文化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族际冲突;二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对夷夏文化的认同别异和对夷夏关系的明确定位。华夏文化主导论、朴素的民族平等论以及本位文化批判主义等,是这个时代文化审识中的基本认识。夷夏之辨的发生,表征着华夏民族主体性自觉的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7.
"胡化"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民族文化和边疆史地研究的重要内容和视角。高欢是"胡化"的代表性人物,融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于一身。作者认为高欢民族关系思想主要由招怀远夷、消灭山胡和杂用夷夏等三大部分构成。招怀远夷思想主要包括"北怀蠕蠕"、招纳吐谷浑和招纳阿至罗等三方面内容。消灭山胡思想是在山胡越来越嚣张的背景下、在系统研究总结历代治理山胡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杂用夷夏"思想及实践,是典型的实用主义,主要是想得到汉族和少数民族各方面的支持和拥戴。  相似文献   

8.
辽朝夷夏观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夷夏观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契丹族在建立辽朝之后 ,随着中原文化影响的加深和辽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其夷夏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辽朝初期 ,他们自认为是蕃 ,是夷狄 ;中期时 ,不再承认是夷狄 ,想求得与宋朝对等的地位 ,并开始出现辽为正统的思想 ;到后期时 ,辽自视为夏 ,是承天意 ,得民心的正统皇朝 ,且把其他少数民族视为夷狄。这种呈阶段性的演变过程与中原文化在辽朝的传播和被吸收进程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山东商代考古与商史诸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商文化进入山东是从二里岗文化后期开始的,商族起源于山东、契都蕃在滕县、汤都亳在曹县诸说都不可取。益都苏埠屯商代大墓的族属是商族,不是东夷族,周代薛国是由商代史族所分化的。夷方位于滕县东邻费县境内。鲁分“殷民六族”是原居住在曲阜鲁国周围的商遗民。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民族英雄记忆建构中,民族英雄忠孝仁义的品性和抵御外辱的功绩被不断诠释,从而衍化出"忠义"与"夷夏"两种话语。从清末至"九一八"事变前,"忠义"记忆大致由凸显到湮没,再到日常化叙述;"夷夏"记忆则从沉潜到浮现,最终同样也淡化了意识形态,回归日常。晚清时期"忠义"与"夷夏"两种话语在大部分时间内均处于相互抵牾的状态,随着民国肇建,二者的矛盾看似消弭,实则只是暂时蛰伏。"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难语境下"忠义"记忆便不得不再次让位于"夷夏"记忆。"夷夏"记忆的复归,恰恰说明了民族英雄记忆的建构是一个不断诠释、反复书写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商族最初的活动地域在那里?契所居之地究竟在何处?我们认为,商族的发祥地在今河北省中南部,契所居之地“蕃”在河北省北部易水流域。商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部落。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族的始祖名契,传说为其母简狄吞玄鸟卵而生。相传契曾跟禹一道治水,又曾被舜任命为司徒,这说明他们是同一时代的人物。从契到大乙(即成汤)传了十四世,大乙汤完成了灭夏的事业。“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这十四世相当于历史上的复代,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商胡建立之后,统治的年代更为长久,从大乙汤到帝辛(纣王)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大约有六百年。前后(灭夏前与  相似文献   

12.
滹沱河商族方国考──论燕初併灭商族方国金岳滹沱河是我国北方的一条大河,横亘华北平原北部,自古有名,秦《诅楚文》有"丕显大神亚驰之光",亚字古音读恶,《礼记·礼器》:"晋人将有事于河,必有事于恶池",郑注:"恶,当为呼,声之误也,呼池、沤夷并州州"。是...  相似文献   

13.
商国号考说     
有关商国号的由来与取义,迄今的研究仍有许多不明确之处;又文献中,普遍存在着殷商混用或殷商合称的情形。本文指出:商是本号、自称,殷是别号、他称。商早于殷。商起初是作为族名使用的,这一族名出现于该族凤凰图腾成立以后,时间上不晚于传说中的商族始祖契;商族名形成的地域,则应在东方,今鲁西南地区。又商从族名上升为“有天下之号”即国号,始于汤;汤定“有天下之号”为商,不仅光显了商族的功绩,而且具有神化其政权的功用。至于商之别号、他称“殷”,本起自周人之泛称东方民族为夷;周灭商以后,周称商为殷也并不含贬义。  相似文献   

14.
早商时期,商族在推翻夏朝统治的同时,迅速据有夏的故土并极力向外开拓,夏、商两大族群及其周边各族之间的迅速渗透、融合,初步奠定了商代早期四土政治地理与民族格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关于商族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本文利用人骨考古学的方法分析商族的起源问题,研究认为,商族是一个由多种体质形态和种族成分构成的混合人群;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式,本文认为商族的起源可能与中国东北地区西部、西辽河流域的古代人群有关,但不同程度的受到了中原地区古代人群的基因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史学精粹     
刘家和等:《中西古代文明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再思考》(《河北学刊》2006年第3期)对于中西古代文明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刘家和认为,中国古代虽有夷夏之别,但夷与夏可以互相转化,这种夷夏互换的过程,就是华夏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对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晁福林认为,从远古到夏商时期,人们的历史观念的主干是对于氏族传承关系的记忆。周代的历史观念与史书体裁依然没有越出氏族史、宗族史的藩蓠,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完备体例的国家史在秦汉帝国时代才得以出现。杨共乐对国家起源问题进行了再思…  相似文献   

17.
据文献记载,当夏之时,黄河流域还存在许多部族,他们有着各自的活动地域,并相互接触和来往。因此,系统地整理和分析这类资料,可以从整体上了解夏代各部族间的相邻关系和分布状况,从中确定早期商族的所在位置。  相似文献   

18.
商王朝东征与商夷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昭峰 《考古》2012,(2):61-75,109
商王朝东征始自中商仲丁时期,此后直至商末,商王朝持续对东方夷族用兵。商王朝东征对商代的历史和商夷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推动夷族商化,二是商夷之间长期对峙,并导致夷族内部的分化。中商时期商王朝东征是为了转移内部矛盾并掠夺资源,晚商时期几次大规模的东征是征伐不服于商王朝的以人方为代表的东夷族。  相似文献   

19.
贾小叶 《史学月刊》2007,(10):54-62
1840~1900年间,国人"夷夏之辨"观念的演变呈现出两种趋向:一种是依据"夷夏之辨"封闭的一面,盲目排外,反对学习西方;一种是在文化层面发挥"夷夏之辨"开放的一面,主张学习西方。但在政治层面,他们仍然强调夷夏对立,主张制夷、御侮。这种强烈的族类认同意识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孔子民族观的出发点是明"华夷之辨","华夷之辨"的首要标准是文化。在华夷之防方面,孔子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在处理华夷关系上,孔子提出"修文德以来之"的民族怀柔政策。在宗教观方面,孔子除了提出"敬天法祖"这一基本信仰外,更重要的是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这是孔子宗教观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儒家宗教观的核心。孔子民族观与宗教观中的理性精神对中国的民族与宗教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