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树国 《历史研究》2023,(2):79-99+220-221
马端临“职役”概念产生于中国古代“职”不断“役”化基础上。马氏认为,“职役”本质为“役”,“困苦卑贱同于徭役”是其内涵特征。但《文献通考·职役门》又收录“差役”相关史料,而差役中“吏”阶层与职役“困苦卑贱同于徭役”内涵特征存在较大距离。这一编排,不仅与马端临职役概念内涵特征相冲突,也使差役被读者误为职役概念外延,甚至将差役与职役等同。马端临《文献通考》呈现差役面相及后人理解发生偏差的根源,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官民语境,使“吏”阶层处于被遮蔽状态。辨析马端临职役概念,对认识中国古代役制和行政管理体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北宋差役制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的职役承担者,是差雇兼有。就制度而言,差役制度不是徭役制度。有人说:“当时徭役主要可分为两大类:职役(差役)与杂徭(夫役),二者又包括许多不同色役。”因而把北宋的差役制度断为“北宋徭役制度”。本文拟从差役的依据、对象、职责方面,对有关问题加以探讨。一北宋的差役有衙前、里正、户长、乡书手、耆长、壮丁、弓手、承符、散从、人力、手力,县曹司至押录,州曹司至孔目官,下至杂职、虞候、拣子、掐子、拦头等人,“各以乡户等第差充”。  相似文献   

3.
<正>历史上任何一个现象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均或多或少地与当时社会产生某些联系,宋朝职役制度具体到其中的乡村职役制度也是如此。但是,既有成果却大多为了研究方便,追求史学文本之美,将“整体史”状态下的宋朝乡村职役制切割为条块状,一如摸象之盲人,以偏概全,致使“碎片化”取径大行其道。由此生发的问题是:归纳法、概括法、演绎法和比较法等运用于宋朝乡村职役研究时是否仍旧切实有效?近年来,  相似文献   

4.
于穆铭 《沧桑》2009,(4):162-163,211
“农民”在中世纪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西欧中世纪早期,农民不是一个阶级或一个阶层的概念,而只是一个经济概念,是一个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社会群体。作为一个等级意义的农民是在11世纪以后才出现的。租税和徭役把农耕者划分为自由的和非自由的。摆脱兵役才是“农民”作为一个等级出现的真正标志。物质上和法律上限制的减少,使得农民产生认同感,具有了共同的身份,即“乡村身份”。  相似文献   

5.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承前启后的转折期。正因为如此,传统的监察制度在宋代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当今学者多有成功的探索,并提出了许多创见。而刁忠民先生认为当今学者多将宋代台谏制度列入传统监察制度的范畴是有局限性的,因而对此提出异议,这主要反映在他的新著《宋代台谏制度研究》中。该书由巴蜀书社1999年5月出版。作为一部体现较深学术功力的学术专著,该书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第一,篇章紧凑,结构合理。该书除去前言、目录和结束语外,共分为三章,约20万字。第一章《建置篇》,约占全书篇幅的52%,将御史和谏官分开论述。第二章《事权篇…  相似文献   

6.
已经“去语境化”的“新疆”是现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个省级政区专名。但在传统时期,各类汉文文献中所载“新疆”则另有所指。福柯认为,话语是决定我们知识、权力以及伦理的规则。本文试从概念史的角度,梳理宋代至清末近千年中“新疆”的时空分布及其意涵,试析曾经作为一类政治地理概念的“新疆”在传统叙事中所处的定位,并结合晚清洋务著述中“新疆”的错置现象,重新审视近代“新疆”“故土新归”意涵之说,从而丰富对“新疆”这一古老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元佑学术”不仅体现了北宋蜀学、洛学、朔学三大学派的某些相同的经学思想,而且辐射到了文学、史学、制度等多个文化层面,是元佑党人用来排斥“荆公新学”、废弃熙丰新法的理论依托。绍圣以后,“元佑学术”遭致严厉禁锢,也成了“绍述”新党排斥政敌的一个专门术语。南宋士大夫在反思北宋覆亡的历史过程中,却以一种过於偏执的认同,以及简单的二分法和柔性叙事的手段,展开了以“元佑学术”为判断标准的历史叙事:并将“元佑学术”视为宋代进入“后三代”的重要标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从“元佑学术”的形成与被禁,到“元佑叙事”的展开,均与朋党之争息息相关,典型地体现了宋代士大夫优劣杂陈、得失参半的政治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8.
麴氏高昌时期的文献资料极为缺乏,其赋税徭役制度诸史志或语焉不详,或全无记载,为我们了解高昌社会面貌带来极大困难,而吐鲁番出土文书却提供了这方面的宝贵资料。一九八二年三月唐长孺先生在《东洋学报》上发表了《新出吐鲁番文书发掘整理经过及文书简介》一文,①最早指出麴氏高昌徭役制度的特点有“计田承役”和“道俗”之分,并揭示了若干役目及相关问题,为学界探讨高昌赋役之制提供了极可贵的线索。尔后,卢开万、程喜霖二位先生也先后发表论文,②就麴朝赋役制度进行了研究,解决了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但高昌赋役之制颇为复杂,尚有不少闯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即企图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对麴氏高昌时期的徭役制度进行较全面的考察。拟讨论以下问题:一、“计田承役”问题;二、成丁年龄及役期问题;三、服役对象与役种问题;四、工匠服役问题。从广义上说,封建徭役应包  相似文献   

9.
秦人傅籍标准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人傅籍标准试探马怡傅籍是秦汉徭役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有关于“傅”的法律条文《傅律》。《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曰:“傅,著也,言著名籍,给公家徭役也。”秦汉时代,男子到了成年,就要去官府登记,开始正式为国家供应劳役,这就是傅籍...  相似文献   

10.
“无为”作为《老子》一书中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在宋代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而这一时期特定的思想学术文化对“无为”的释义有着深层次的影响。主要原因为两点:首先是宋代三教合流的大环境中,儒学占据思想文化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对道家著作《老子》的注释有着积极的影响,其次就是宋代道教的繁荣以及统治阶层出于巩固政治的需要,促进了对《老子》中“无为”思想的解读。宋代这一特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使不少注家把书中的“无为”思想作为治国之术加以阐发。  相似文献   

11.
宋代乡村组织,是深入理解宋代乡村社会乃至整个宋代社会的一把“钥匙”。由于宋代在中国古代乡村社会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转型时期,探讨这把“钥匙”就具有了特别鲜明的学术意义。谭景玉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撰成了47万字的《宋代乡村组织研究》一书,于2010年4月由山东大学出版社付梓。通读之后,感觉该书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10月14—16日,"宋代社会力量与地方政治生态"中青年学术论坛在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召开。本次论坛由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中青年专家学者围绕"宋代社会力量与地方政治生态"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地方政治与社会史研究是近年来宋史研究新兴的一个学术增长点,对深入探讨宋  相似文献   

13.
衙前作为职役,在宋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宋代衙前墓志较为罕见。福建省晋江市博物馆藏有北宋皇祐年间王习墓记,墓主生前任泉州衙前将吏数十年,具有较大的史料价值,但尚未有专门研究。文章在对王习墓记进行录文、考释的基础上,指出墓记、墓志的关系,根据唐宋墓志书写的总体情况观察王习墓记的书写特点,根据墓记内容分析当地的下葬、行第、婚嫁等风俗,结合衙前特点分析王习的职业生涯。由王习墓记亦可见唐代墓志书写方式、唐代习俗在当地的遗留。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封建官僚制度发展到宋代,日益完备和成熟,行政运作开始呈现出日趋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特点,条制悉备,文法繁密,因而出现了“不任官而任吏,不任人而任法”,“举天下一听于法”的现象。而这一切制度建设中,都始终贯穿着一个“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的基本原则,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晚唐五代祸乱的重演,以期维持赵宋统治的长治久安。宦官制度做为宋代官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充分体现了赵宋王朝的这一立国精神。过去人们因为宋代无宦官之祸,对宋代宦官问题很少研究,对宋代何以无宦官之祸,更是多半从其他方面去泛泛解释,而很少从…  相似文献   

15.
宋代茶文化郁勃蕃昌,茶叶产区广阔,各色茶叶名品辈出,用茶时所需茶具也极为考究。宋代茶具惯用瓷器,茶文化的兴盛促进了瓷质茶具的发展。斗笠碗釉色素雅、造型简洁大方,是宋代茶事中极为典型的茶具,海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宋代斗笠碗从形制到釉色都体现了宋人茶文化“尚意重雅”的精神追求,宋代斗笠碗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具代表性的瓷中瑰宝。  相似文献   

16.
1904年後,随着革命形势的高涨,中国学人不约而同地在学术之外寻求道德力量以图救亡。改良者限制“科学”概念於形下,同时改造传统的道德之围,以迎合进化;革命者出於精神动员的需要,完成了“科学”话语的形而上转换;游移於革命与改良之间者,径取西方反思现代科学的唯心主义思潮,试图超越生存竞争中的道德困境。此一时期,中国“科学”概念正抽离出学术本身,演变成一个进化/退化的二元话语基础,在“物质主义”和“科学主义”两个相反向度被批判,或是被宣扬,作为学术的“科学”反而隐而不彰。  相似文献   

17.
经筵是宋代为帝王专设的御前经史讲席,其名称的出现与制度的完备皆在北宋仁宗朝。目前学界往往以"广义经筵"泛指汉唐以来的讲经侍读活动,以"狭义经筵"专指宋代经筵。这种两分法既有对南宋人用经筵之名泛指汉唐讲经侍读的合理性及其适用边界认识的不足,在概念词源、划分标准、内容实质等方面也存在扞格。应放弃"广义经筵"概念的用法,恢复自北宋起就已存在的"帝学"概念,将汉、唐、宋的讲经侍读活动统称为"帝学"。从汉唐帝学到宋代帝学的根本变化,在于客观上严密的制度设定与主观上权力授受关系的不同,这两点变化集中体现于宋代帝学的核心经筵之中。宋代政治文化中,士大夫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经筵这一学术与政治互动的特殊制度形态得到加强和提升。  相似文献   

18.
吏,即各种书吏;役即包括衙役在内的各类差役。清代,吏与役已无多大差别,虽然工役有所不同,吏“抱案牍、考文章、备善写”,役“供拘提驱使”,但都属“职役”,是以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机构中不可或缺的两套具体办事班子,故二者往往已经相提并论。一个主内勤,一个主外勤,互相配合,相辅相成。本文拟对吏、役的作用和地位作一番考察,并揭示吏、役在清代权势日炽,危害愈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正>制度史的研究,大致有两个路径。一是立足于制度本位,将制度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对其演变、职掌、功能、利弊等展开梳理和阐释。二是将制度作为观察历史的切入点和窗口,以展现制度运行背后的政治实态,读史者借此把握时代脉动的意义,进而加深对总体历史的理解。成功的制度史研究,自然要求二者的有机结合。范学辉教授新著《宋代三衙管军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15年),在系统扎实的"制度内"研究基础上,走向"制度外"历史的深入  相似文献   

20.
“地方”概念对人文地理学各分支意义的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是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当文化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地理学分支交叉时, “地方”则为其他人文地理学分支提供了分析的基础.本文结合英美地理学刊物中若干涉及“地方”研究的文章,挖掘了地方的概念和内涵,以期对人文地理学诸分支提供学术支撑.本文的结论是:地方研究可支撑经济地理学文化转向和制度转向的研究;支撑区域地理学地方营销和旅游地理学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研究;支撑城市地理学公众参与式城市规划方案的制定;支撑政治地理学的选区策略制定.因此, “地方”作为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其存在意义是为其他学科提供学术营养,同时,文化地理学对地方的研究也可以使得文化地理学的社会应用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