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世纪西洋人在测绘清朝舆图中的活动与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18世纪西洋人在测绘清朝舆地图中的活动1.大一统清王朝的建立与清帝对舆图的重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虽政权更替,历有分合,但中华统一的国家却越来越巩固。到了清代,我国的疆土得到了最后的奠定。今天我国现有的领土和海域,基本上是继承清代的版图,这可以说是清朝的一大历史功绩。清朝统治者对版图的管理十分重视。所谓“版”,就是记载人民户籍的档案。“图”是地图,是国家土地、山水的图记,所以历来版图被认为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主要凭证。所谓“国家有疆宇,谓之版图,版言乎其有民,图言乎其有…  相似文献   

2.
李世愉 《史学集刊》2000,(4):25-28,13
清代的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首先表现在“大一统”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要求统一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同时,在各族人民渴望统一的基础上,清政府所进行的不懈努力和采取的积极措施,也成为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指导思想明确;二、行动坚决果断;三、善后措施得当。  相似文献   

3.
一、清朝“大一统”的目标“大一统”是在中国古代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思想,历朝历代均以实现大一统为其治国的终极目的。“大一统”也是清朝统治者所孜孜追求的目标。清军入关,“既得中原,势当混一”已表明他们锐意进取、一统全国的决心。建立清朝中央政府,表明清为“正统”。“正统”说是一种精神纽带,绾系人心,“正统”即是“大一统”的担当者。入关之初,英王阿济格曾提出,放弃中原,退回山海关。按照阿济格的思路,退回辽东也就等于放弃中原,如果不是以中原为基点对全国进行统治,就不能称为“正统”,就不可能号令中华,统一边疆…  相似文献   

4.
<正>“大一统”思想及其实践是推动多民族国家中国、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尽管以往学界对“大一统”思想及其实践有过很多探讨,但将其和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共同体联系起来分析的论著尚不多见,实际上形成于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及其实践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这也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统一性”的钥匙。一、“大一统”是以“周天子”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体系提及“大一统”,  相似文献   

5.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实现统一的重要时期。清代实现、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历程,是中国数千年政治、经济和文化演化的必然结果,展现了中华文明统一性特征在清代的特定表达与实践逻辑。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双重维度下观察清代国家统一,才能充分理解清代在中国认同驱动下对“大一统”观的继承、改造与实践,才能全面把握清代政治文明在中西政治大分流过程中的世界意义,才能从根本上打破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桎梏,形成对中国历史疆域形成及现代转型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6.
新疆在清朝统治下政治局面和社会秩序都比较稳定,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清代根据新疆的历史与现状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伊斯兰教政策,恩威并用,政教分离,包括宽待与优抚和管理与限制两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7.
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清代国家,应当回归国家存在的政治原理,即国家为了将统治长期维持下去,采取各种办法取得政治合法性,得到人民的认同,并将人民的被动认同转化为主动认同。清朝的治统定位于接续明朝、延续历代皇帝的统治;清朝统治者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通过对儒家的文化认同,赢得汉人的好感,换取汉人服从清朝统治,实现国家认同,崇儒重道、移风易俗即其表现;清朝的正统观,特别是历代帝王庙确立的正统观念,其实包含或者说孕育着新的多民族国家观念,也隐含着重新解释大一统的国家观念。  相似文献   

8.
田一平 《史学理论研究》2022,(6):133-137+160
大运河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清代是大运河治理的集大成时期。为治理河务,雍正帝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力整饬康熙末年运河治理中存在的弊政;另一方面,通过河政改革,协调河、印关系,实现河、印“一体”。通过此次治理,大运河在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有效提升,有力地维护了清朝大一统政权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两汉边疆思想观的论争与统一多民族国家边疆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边疆观作为关于国家边疆基本意义和价值的认识、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边疆思想论争中治边观取向的依据和支撑。大而划之,两汉边疆思想论争可分为“无用”之论和“国本”之论两类相互对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思想观念,论争呈现出前后承继而又各具时代特点的四个历史阶段。边疆思想的论争不仅对两汉的边疆经略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也渐进丰富、完善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边疆思想。由西汉初期至昭帝盐铁之论持续进行的大一统思想与边疆思想的相融,特别是论争双方在大一统思想基础上呈现的边疆思想的趋同,标志着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边疆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正>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由满族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朝漆器的生产和应用较明朝有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乾隆年间,漆器的生产达到历史最高峰,取得了辉煌成就。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了大量清代漆器,多为宫廷用器,其中有许多器物具有明显的藏传佛教风格。本文从清代宫廷藏传佛教入手,简要介绍清代宫廷漆器的特征与分期,以沈阳故宫院藏佛教风格漆器为依托,见证西藏与内地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1.
清朝施政西藏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因而历来为国内诸多学者所重视。本文旨在概述清朝统治西藏的过程,并择要综述近十余年国内学者关于清朝对藏政策和措施等课题的研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方便。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谓“清代施政西藏”仅限于清政府对西藏地方中心地区的政治统治,在川藏边地进行的“平定大小金川”、“改土归流”等不列入本论题。此外,台港学者对这一课题亦颇重视,惜其近年来研究成果笔者得见较少,拟待来日另文专述。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及其政治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杂糅先泰诸家、以天人感应为主要理论形式、以中央集权为理论核心、以“独尊儒术”为文化诉求的大一统政治思想,迎合了时代的需要,对于维护日臻成熟的大一统政治格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对统一的政治信念、统一的民族情感和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大一统"是秦汉以降历代王朝遵循的治国理念,也是封建君臣追求的至高目标。疆域统一成为"大一统"内涵的重要元素。清代以前,受"华夷之辨"思维的影响,历朝构建的"大一统"疆域观未包括边疆地区尤其是长城以外的"三北"。至清代,始突破"华夷之辨",把边疆地区纳入到"大一统"疆域内,实现了"中外一家"局面下真正的国家"大一统"。三部《大清一统志》的编纂以昭示"一统之盛"、"一统无外之盛"为宗旨,是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变革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4.
作者认为产生于春秋时期的"大一统"理论是为了天下统一于周天子,消除诸侯割据,是保证国家"大一统"的意识形态;秦汉以后"大一统"思想发展成为维护多民族"大一统"中国发展的主题,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成为中国人崇尚国家统一的文化遗产和鲜明的政治价值取向;从中国民族发展的角度看多民族"大一统"的思想与中国民族发展的"多元一统"格局互为表里,中国民族发展"多元一统"的格局是历史上无数政治家、历史学家在政治实践和历史文本书写中不断维护发展起来的,所以中国的"大一统"与中国民族发展的"多元一统"格局就成了中国各民族的宝贵财富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杨蕤  车昌洋 《民俗研究》2024,(2):111-120
古州厅是清代开辟黔东南地区时所设“新疆六厅”之一,自雍正七年改土归流和开辟“苗疆”后逐渐被纳入直接统治。在西南多民族地区,清廷为巩固统治所需,秉持剿抚相成的治理思想,对其设流官进行治理,并利用地方士绅力量辅助,试图架构起从“多元”到“一体”,从“新疆”到“旧疆”的统治体系。在大一统进程中,古州厅努力塑造出代表国家性与地方性的乡贤身份,彰显其忠义精神。古州厅乡贤殁后多入祀名宦贤良祠与乡贤祠,通过国家祭祀与地方祭祀两种方式推崇忠君爱国思想,体现出儒家文化在地方上的传播和认同,是统一多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历史写照。  相似文献   

16.
孙玲 《沧桑》2012,(3):28-29
长城,自春秋战国兴筑至清朝废弃,其功能发挥显著,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无可替代的应用价值。然而,秦修长城,仅将大一统扩展至长城脚下,至清废长城,才真正统一长城外北方地区的诸游牧民族,实现国家的大一统。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考察明清之际北方民族关系的变化与长城功能历史性的演变,述论两者是彼此相互作用的产物,也是国家大一统的趋势使然。  相似文献   

17.
清代回疆地区方志是官员治理回疆的重要文献资料,其编纂特色鲜明。满蒙汉族官员先后广泛参与编修,志书编修重点从清朝前期以反映民俗生活为主到中后期凸显资政、教化功能,直观反映出回疆地区治理特点。志书牢固树立“大一统”国家观念,真实记录少数民族领袖人物维护边疆安全作出的贡献,是当地民众反抗分裂势力的有力例证。大量回疆特色史料,更是为他地所无,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继元之后第二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清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既有"清承明制"的体现,又有自己的创新。清初,面对复杂的民族关系,统治者汲取各朝民族政策之失,又集历代民族政策之大成,建立了疆域辽阔和空前统一的大一统帝国。清代民族政策虽有其消极一面,却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和融合,也使中国大一统局面彻底实现并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9.
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民族政策是清代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民族政策发展水平和民族事务管理成就的最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经历了十几代人的不懈奋斗和各民族的共同创造,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多民族国家中妥善处理民族问题丰富经验的全面总结,我们应该正确地对待和科学地研究清代民族政策。清代民族政策是清朝统治阶级意志、利益和认识事物水平在管理民族事务、处理民族问题方面的集中体现,是清朝统治阶级对多民族国家的民族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最重要工具之一,是清朝统治阶级适应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主要方式之一,清代民族政策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从整体上看清朝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切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族问题实际,有力地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在民族事务管理和民族问题处理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代、令人惊叹的成就,并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陈晓华 《史学月刊》2003,(11):94-100
《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它不仅记载有从远古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今西南以及陕甘鄂部分地区古代史地、人物的丰富内容,而且在书中高扬起了“大一统”、“民本”、“旌昭仁贤”等旗帜。这源于作者东晋时著名史家常璩高远深邃的史识。常璩不仅在书中高扬“大一统”思想,而且还身体力行,为促使国家统一,作出了实际贡献;又在门第森严之际,倡扬“以民为本”,呼吁“选贤任能”。这些无疑超越了时代的拘囿。《华阳国志》正是融汇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精神,蕴涵了中华民族“民生民本”、“选贤任能”的传统,而发出流光溢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