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雍正年间清朝首次遣使俄国的史事,打破了人们关于清代中国对外关系的传统认识。清朝遣使俄国的动因,学界多关注俄罗斯、土尔扈特在清朝对准噶尔军事政策上的意义,忽视了清俄之间再三交涉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的弟弟罗卜藏舒诺,尤其是在准噶尔政策中他所具有的特殊重要性。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就清朝首次遣使访俄的动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杨恕  曹伟 《清史研究》2012,(1):32-39
清朝重新统一西藏后,通过册封、定制、设官、驻军等措施,并扶持达赖、班禅成为西藏的政教领袖,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噶厦制度,实现了对西藏的有效管理和统治,维护了清朝在西藏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其西藏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从反分裂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清朝的西藏政策,认为清朝的治藏政策重政治、军事,而轻经济、文化,导致西藏与祖国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明显滞后,为近代西藏分裂主义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3.
论点摘编     
清朝用兵驻兵西藏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冯智发表在《西藏研究》2005年第二期的文章认为,清代用兵西藏是清冶藏方略的重要内容,驻兵是用兵之后清政府在西藏进一步开展政治、军事工作的继续与发展。文章宏观地分析和研究了这一重要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和影响,认为清代用兵驻兵西藏是清政府管理西藏地方过程中形成的一项制度,直接体现了清朝对西藏行使主权的力度和层面,其意义深远。它保卫了边疆、巩固了国防、推动了西藏地方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促进  相似文献   

4.
清王朝在统治中国的260年中,制定过一系列民族和边疆政策,对今天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边疆巩固产生过积极影响。清朝对西藏的管理,是针对了西藏纷纭变化的复杂情势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和改革,使其更加完备和更具特色。清朝在西藏最终实现的全面、直接而有效的统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解决西藏内部出现的民族矛盾和政治危机之后逐步完成的。  相似文献   

5.
平定罗卜藏丹津之乱 1720年10月,清军驱逐准噶尔部出西藏后,在平逆将军延信的主持下,着手进行西藏政权的体制改革。清朝决定排除蒙古诸部长期对西藏的影响,转而启用西藏地方上层人物执政,通过他们推行中央对西藏的施政方针。1721年2月,清朝把平准(噶尔)战争中立有战功的藏族官员康济鼐、阿尔布巴封为贝子,拉藏汗统治时期曾任孜本的隆布鼐封为辅国公,授命他们三人为噶伦,共同掌管西藏事务。到了1723年,清朝又把康济鼐的主要助手  相似文献   

6.
贾宁 《清史研究》2020,119(3):25-41
《清代军机处满文熬茶档》的现有研究,多专注于清朝、准噶尔和西藏三方面之关系。若把对青海的关注放置于对《熬茶档》的解读,则不难发现乾隆朝准噶尔三次熬茶程序在青海的进展,决定着进入礼佛目的地西藏的成功与失败。如果说乾隆朝的准噶尔熬茶促成了清代藩部体系的最终形成,西宁管理中心和青海接待要地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熬茶档》详实的记载展示着青海在清代边疆事务中关联各路、统辖四方,又在地域、行政中自成体系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7.
清朝施政西藏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因而历来为国内诸多学者所重视。本文旨在概述清朝统治西藏的过程,并择要综述近十余年国内学者关于清朝对藏政策和措施等课题的研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方便。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谓“清代施政西藏”仅限于清政府对西藏地方中心地区的政治统治,在川藏边地进行的“平定大小金川”、“改土归流”等不列入本论题。此外,台港学者对这一课题亦颇重视,惜其近年来研究成果笔者得见较少,拟待来日另文专述。  相似文献   

8.
金瓶掣签是清朝乾隆皇帝针对活佛转世中的一些弊病而制定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在制定时结合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认定中的一些传统做法和清朝选官制度的签选办法,体现了清朝对活佛转世事务的管理权力。文章对金瓶掣签制度的制定及其在西藏的实施做了详细的分析介绍,为研究金瓶掣签制度提供了详细可信的资料,金瓶掣签制度是清朝管理活佛转世事务的重要历史定制。  相似文献   

9.
清朝驻防西藏官兵的制度是清朝对西藏地方主权的标志之一,对于维护清朝驻藏大臣、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的权力,以及西藏社会的安定、保卫边防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云 《史学集刊》2014,(1):51-54,42
<正>清朝对西藏地方的治理有其成功的一面,也有值得反思的一面。成功的地方在于,清朝用有限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等资源,实现了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保证了地方政治局势的基本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并在中前期有效应对了来自内部的准噶尔扰乱西藏、外部的廓尔喀入侵西藏的军事压力。而清朝治藏政策的教训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过度崇奉格鲁派的宗教政策,导致脱离社会生产生  相似文献   

11.
"哲孟雄"是清代乾隆以后锡金在汉文史籍中的称呼,《西藏志》等史籍对其与西藏交界均有记载。作者结合各种史料记载,对乾隆末至光绪初年藏哲边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包括对白木戎与哲孟雄的关系进行了考辨,认为白木戎并非哲孟雄;对西藏与哲孟雄早期界址、帕克里地方三处卡隘、哲孟雄与其他邻近地方的边界以及一些史料中的错误进行了考辨;还对清朝对藏哲边界的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清朝对藏哲边界进行了严格的管理,但由于后来国家治理能力的衰减,其管理逐渐松弛。  相似文献   

12.
德尔智是近代藏事研究中一个绕不过去的角色,他对十三世达赖喇嘛有着长期的重要影响,也始终得到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信任。利用多语种史料,对十三世达赖喇嘛晋京期间一些史事及德尔智的活动进行详细考察,不仅有助于弄清德尔智在近代西藏事务中扮演的角色,也有助于辨析十三世达赖喇嘛政治态度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乾隆初年,在清朝允许下,准噶尔得以三次入藏熬茶.通过分析清朝与准噶尔、西藏之间的复杂关系,可以发现和平时期准噶尔已经显露出一些衰败的迹象:经济上依赖于清朝;宗教上越来越依赖于藏传佛教格鲁派,而入藏熬茶大量金银的布施更加剧了其经济的衰败.西藏则因为其依赖型经济以及相关的利益考量,藏王和达赖喇嘛亦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清朝在强大的经济统治力下,完成了政治上的统合.在此过程中,清朝的藩部体系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4.
西藏是清朝最早试铸银币的地区。宝藏银币的铸行一方面说明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经济统治,另一方面也为清王朝向全国推行银币积累了经验。落后的金融体制是导致白银流失和外币侵入的根源,同鸦片一样,成为清王朝由盛而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利用清代遗留下来的满蒙文档案文献中的有关汉(尼堪)、中国(清朝)、皇帝(汗)等概念的记载、表述,考察包括清朝的统治民族满族和蒙、藏以及中亚、俄国等地区和国家等"非汉"群体,在清朝初年对于新生的清朝政权的认识,进而探讨此类"表述"背后所体现出的满蒙藏各族以及俄罗斯、中亚等国家和地区对清朝国家属性的认知。本文的"非汉"文献的解读结果表明,"他者"的视角和观点,与学者们根据汉文官方文献所得出的中国观并无二致。  相似文献   

16.
清代西藏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西藏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颇具民族和地方特色。本文首先从宗豁一级,其所辖之下的社会基层组织骆卡(庄园)、部落两级建制,以及特殊的地方行政体制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西藏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特点。其次,对清朝中央政府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因俗而治”的方针,基本保持原西藏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一些改革,作了深入的考索。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乾隆时期的清朝与中亚哈萨克部的贸易多有讨论,一般认为贸易是清廷给予中亚哈萨克部的"特恩",清朝与哈萨克贸易的实质是一种"羁縻"关系。实际上,以清廷为视角进行的研究,有片面夸大清朝与哈萨克贸易所具有的"羁縻"作用之嫌。首先,作为中原王朝"羁縻"游牧部落的核心要素,茶叶贸易并未出现在乾隆时期的清朝与哈萨克贸易活动中;其次,以往研究忽视了哈萨克人所具有的能动性,仅将他们视为清廷‘羁縻'政策的被动承受者。此外,由于缺乏对清朝与哈萨克贸易背后的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将清朝与哈萨克部贸易视作一种"羁縻"关系的观点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相似文献   

18.
从清朝末年起,我国开始从四川向西藏架设电线。这一举措,是中央政府行使主权的反映,并且加强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西藏近代化的发展、扩大了民族间的交往并且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本文通过整理相关的奏牍文报和档案资料,来研究清末从川边一带向西藏架设电线的主要过程以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贵刊1990年笫3期刊载王崇时同志《关于东夏史事的两点商榷》一文(以下简称《商榷》),在肯定了拙文《东夏史事考辨》(以下简称《考辨》,《黑龙江民族丛刊》1987年第4期)的某些观点的同时,提出两点商榷意见。读后深感折服,颇有启迪,不仅补正了拙文中的失慎之处,而且有助于东夏史事研究的深入探索,实在是一篇难得的商榷文章。笔者  相似文献   

20.
正清朝乾隆皇帝通过对西藏长期实行的活佛转世的认真观察,认为活佛转世在西藏对于宗教领袖的继承和社会的安定、维系数十万僧人和佛教信徒的宗教信仰具有重要的作用,故清朝对活佛转世不能不容许其存在,但是他也看到由于活佛转世涉及大量的财产和社会地位的继承,因而早已产生出许多流弊。通过对廓尔喀侵扰西藏战争起因的分析,使他感到必须对活佛转世的问题加以管理。在《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