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在举世闻名的圆明园鼎盛时期,有所谓"圆明五园"之说,即圆明园中包括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熙春园和春熙院这五个御园。其中,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的所在位置,学界无甚争议。熙春园经清代园林史专家张宝章、苗日新的考证,其位置在今清华大学范围,已成定论。唯有春熙院究竟在哪里争议较大。春熙院,在乾隆朝以前是一座赐园,名淑春园。目前发现的历史记载,最早是《钦定大清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21,(6)
正山长水远怀大千,水清木华载人间。2021年4月,值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水木湛清华:中国绘画中的自然"校庆大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10年前,苗日新教授曾在百年校庆前夕撰毕其大著《熙春园·清华园考—清华园三百年记忆》,其中对于陈梦雷所编纂《古今图书集成》的地点和历程进行了严谨考证,由此可证得熙春园便是此书诞生之地,进一步证明了"集成馆"曾"设立于熙春园西部(今近春园·荒岛)",亦从细枝末节破解了清华园的身世之谜。此著作之部分焚余书亦同嘉庆"水木湛清华"玺印一并陈列于本次大展的入口处作为题首。  相似文献   

3.
清盛期京城西郊皇家园林是康、乾二帝通力创作的一座完整的皇家园林。康熙帝营造西郊第一座完整的皇家园林畅春园,是为了满足其阅武骑射、观耕格物、尊佛敬道、修身行孝和居园理政的五大治国功能要求。可推定康熙朝畅春园是由畅春园居园、西花园、西厂三个区域组成,占地达5千亩,而西花园又包括西花园居园、圣化寺和御稻田。乾隆帝全盘继承皇祖康熙帝治国造园思想,扩大并完善了康熙时期的京城西郊皇家园林,至乾隆中期,京西皇家园林形成了一个无缝衔接的整体,占地超过京城:东起京城连畅春园之御道,西至香山静宜园、健锐营,北沿清河、圆明园护军营、十方普觉寺,南沿长河与南旱河之间地带达京城西城垣,畅春园、圆明园、长春园、熙春园、绮春园、春熙院、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泉宗庙、乐善园等诸多居园,均以园中园的形式并存于乾隆朝京城西郊皇家园林之中。因而判断清朝盛期的皇家造园实绩,宜避免囿于传统私家园林的“园墙”之见,而应移情于多民族、多语言的泱泱大国之圣王君临天下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何瑜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2):44-59,109,110
今天北京大学校园里的旧日园林,是清代皇家园林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大量的档案史料,对校园内清代的鸣鹤园、镜春园、朗润园、淑春园、十笏园、弘雅园、佟氏园、苏大人园、蔚秀园、承泽园十园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考订。  相似文献   

5.
从大清王朝鼎盛时期的三山五园,再到清末战火洗礼下的废园;从燕京大学的苦心营建,再到北大迁入后的现代、多元化的改造,燕园的一山一水,一楼一阁都凝结着设计者的创作理念,更承载着时间流转的文化沉淀。燕园的设计者亨利墨菲将中国传统建筑成组布局的原则,传统园林的意境与西方建筑规划理念融合在一起,进行了一场"改良式的中圜建筑复兴":从中轴线的设计,到庭院式的建筑布局,到古典园林式的校园构造,既结合了冈峦起伏、流水蒙回的皇家园林特征,又结合了现代大学的使用要求,使之成为大学校园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以及"中国最美丽的校园"。  相似文献   

6.
正"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沿西山到万泉河一带皇家园林的总称,2013年12月24日下午,"三山五园文化巡展"在我馆开幕。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郜风涛,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沈宝昌,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胡珍,中央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胡帆,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淼,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秘书长姜昆等出席开幕式。该展览分为:隔世光影,火烧圆明园的那一天;万园之园,圆明园大观;江南寻景,乾隆的设计之旅;东方凡尔赛宫,十八世纪的西  相似文献   

7.
享有“万园之园”美誉的圆明园曾经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和朝署禁地。法国作家雨果说,圆明园“不仅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  相似文献   

8.
核心价值概述 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属清代皇家园林“三山五园”之一,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总面积300.8公顷,园内现存的各式宫殿、园林古建筑面积约7公顷,园藏文物4万余件,古树名木1600余株,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也是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性人文景观之一.  相似文献   

9.
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合称三园,位于北京西郊。 圆明三园是我国园林建筑史上规模最大、最宏伟瑰丽的皇家园林。从清康熙年间开始建园,经雍正、乾隆两代的修建和扩建,历时一百五十余年。占地五千二百余亩,周长二  相似文献   

10.
<正>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经过雍正、乾隆两朝的大规模兴建,以及后来嘉庆、道光和咸丰皇帝的相继增建,成了一座景观组群多达一百余处的辉煌壮丽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设计与修建不仅模仿了自然风光,蕴涵了宇宙模式,还借鉴了古人的诗情画意,荟萃了江南园林的精华,引进了西方的园林风格。当然,园内各式各样的建筑中还充盈着不可计数、琳琅满目的艺术品。不幸的是,这座享有"万园之园"美誉的大  相似文献   

11.
<正>英国许多小型军事类博物馆藏有圆明园文物,他们是当年英军带入伦敦的战利品。本文简要介绍其中的部分圆明园藏品,讲述了这些文物的入藏历史,其背后的"军人荣耀"以及展藏困境。一八六○年十月,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接近尾声,英法联军洗劫了北京北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十天后,英国对华全权专使额尔金爵士(Lord Elgin)一声令下,英军放火烧园,四千八百余人  相似文献   

12.
灵璧之灵     
泰祥洲  刘丹 《中华遗产》2006,(4):144-145
历代皇家贵族、文人雅士多把灵璧石视作灵种异物,收藏于园林、庭院和书斋,素有“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之说。  相似文献   

13.
北平军管会在接管高校的问题上比较慎重,在接管高校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设置了相应的接管机构,开展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宣传动员和接管干部的培训工作,并明确了保护校园和维护校园稳定的政策。周密的准备工作保证了对清华大学的顺利接管。接管清华大学之际,北平军管会还收归了人事权、裁减了原有的反动人员、领导建立了新的学校管理机构。北平军管会之所以能顺利接管清华大学,最根本的在于其遵循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维护了高校的稳定与独立,争取了民心,抓住了接管中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4.
蒨园是清代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三山五园中第一座直接写仿江南私家园林的园中之园,始建于乾隆第一次南巡后的1751-1753年间,原型为瓜洲周锦春园。本文借助国家图书馆藏《蒨园图》、王炳绘《蒨园八景图》册等图像资料,结合乾隆御制诗,论证了蒨园仿建锦春园的历史背景、蒨园八景的造景理念。蒨园的江南风致是乾隆南巡后出现的新的园林境界,山水、建筑被以一种更为精致、细腻的组合模式表现出来,其直接取用江南私家园林的主题类型化手法,此后成为皇家园林创作的主流。  相似文献   

15.
《华夏人文地理》2014,(3):36-41
中国古代园林,除皇家园林外,还有一类属于官僚、地主、富商、士大夫等私人所有的园林,称为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在古籍中常被称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墅、别业等。是其主人游赏栖居之处,与皇家园林、寺庙园林和公共园林相比,与生活联系更紧密,也更多反映不同地域的文化,南北方的风格差异也就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6.
圆明园是中国皇家园林的精华,如今已成为我们亟待保护的文化遗产。2012年海淀区正式建立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标志着三山五园的再次复兴。圆明园作为三山五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再次复兴的转型道路就是产业化。因此,本文主要论述圆明园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次从运用新媒体传播重现圆明园繁华盛景和利用圆明园文化内涵打造有价值的产品两个途径分析圆明园文化产业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满族是北京的世居民族,在九十年代满族在京人口已近20万,在少数民族中,人口仅次于回族,居第二位。北京的满族人主要集中在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和海淀区。海淀区的满族人口居全市第一,近3万人。海淀区的满族人口比较集中是与清代在这里大规模地兴建皇家园林和驻札八旗兵分不开的。清代自康熙四十八年(1709)在明代由园基址上增修“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瓮山清漪园、还有畅春园、圆明园),使北京西郊30公里内出现了成群的皇家园林。其中圆明园在清代是仅次于紫禁城的全国政治中心,万寿山颐和园(原瓮山清漪园)…  相似文献   

18.
《南方人物周刊》2014,(18):41-41
5月22号晚,“众乐汇”一汽-大众校园不插电音乐会北京站在清华大学华丽绽放; 一汽-大众在外场展区设计了诸多趣味性、知识性极强的互动环节。通过此形式,大学生们对一汽-大众节能坏保的理念有了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9.
《钟山风雨》2010,(1):F0003-F0003
吴江静思园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江苏省苏州吴江市云梨路919号,距同里古镇三公里。 静思园占地百余亩,为江南一带最大的私家园林。园中建筑沿袭苏州古典园林文脉,开拓创新。既有苏州园林的小巧别致,又有皇家园林的宏大气派。为当代民营企业家陈金根先生之私家园林。1993年开始建造,历时十年建成。2003年向社会开放。园名“静思”乃宁静思远之意。  相似文献   

20.
<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校园和家庭环境。幼儿园联合社区和幼儿家长,构建协同共育的家、园、社一体化教育格局,能够在利用各方面资源与力量的基础上,全方位培养和提升幼儿的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本文以家、园、社协同共育的重要性意义为导向,深入分析和研究创造家、园、社协同共育有效环境的策略措施,期望在不断总结现存教育问题中,有效提升幼儿教育质量,最大化发挥协同共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