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洛阳北郊C8M574西汉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夏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配合市邮电局宿舍楼考古工地 ,在洛阳市北郊清理一座编号为C8M5 74的西汉墓。该墓为带长方形竖穴墓道的洞室墓 ,方向 1 85°,由墓道和墓室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侧 ,作长方形竖井式 ,长 3.3、宽 1 .40、距地表 9.70米。墓道西壁近墓门处有一长方形土洞耳室 ,耳室进深 0 .84、宽 0 .89米。墓室亦作长方形 ,平顶 ,进深 3.72、宽 1 .1 0 - 1 .2 0、高 1 .0 6米。整个墓室用空心砖砌成。门框、门楣用方柱形空心砖 ,墓门为 2块长方形空心砖 ,后壁也用 2块 ,图一  M5 74平、剖面图1.陶碗  2 -5 .陶马  6-12 .陶俑头…  相似文献   

2.
桦树皮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使用桦树皮制作生产生活用具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桦树皮文化最根本的表现形式就是它的物质性,它是桦树皮文化的载体.除此之外,还包括桦树皮器具的功能、桦树皮制品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在制作过程中产生的技艺、相关知识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3.
山西运城西里庄元代壁画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初,在山西省运城市东北约15公里的西里庄村南,当地农民取土时发现一座元代壁画墓。运城市博物馆闻讯后,即派人进行调查。同年8月,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对此墓进行了清理。现将清理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概况此墓为长方形单室砖券墓。墓向正北。墓道、墓门及墓顶大部已毁。墓室长2.3、宽1.32、残高约1.3米。墓门开在墓室南壁,宽0.8、残高1米,用条砖封堵。墓室地面经夯打,未铺砖。墓壁均用条砖单层砌  相似文献   

4.
《文物》2014,(7)
<正>考古资料证明,漆器的胎骨主要有木胎、夹纻胎、皮胎、竹胎等,其中以木胎为主。漆器胎骨制作主要有挖制、卷制和削制三种方法,除此之外,还有镟制、雕刻及釦器法等。由于器形不同,有的器物胎骨仅使用了一种制作方法,有的则是几种并用。漆器的胎骨将夹纻工艺与釦器法并用,有效克服了薄胎漆器的弱点,标志着漆器彻底与木器工艺分道扬镳[1]。釦器法的出现是漆器制造业技术的一次新突破。《说文·金部》:  相似文献   

5.
试论北半球的“桦树皮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桦树皮文化是世界北半球所特有的一种物质文化。它产生的年代久远,延续的时间漫长,分布的范围广泛,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文献和考古材料看,我国东北的鄂伦春、鄂温克以及赫哲等少数民族,都曾广泛地使用过桦树皮制品.在国外,苏联境内西伯利亚地区的少数民族、波罗的海沿岸的拉脱维亚人,也利用桦树皮来制作各种用具;欧洲新石器时代的“湖居文化”的桩上建筑遗迹中,亦曾发现过桦皮饰物的残迹;在北美,桦树皮文化更是广泛地分布在由阿拉斯加直到大西洋海岸这一广大区域内的许多印第安部落群体中。  相似文献   

6.
4月上旬 ,达县九岭乡五福村 4社农民潘广元在包产田里打井时发现一座古墓。达县文物管理所接到报告后 ,及时赶到现场 ,组织力量对这座长方形石室墓进行了清理发掘。该墓为南北向 ,墓门用两块条石封堵 ,石板铺底 ,墓室四周用条石和石板嵌砌 ,上部用规则的条石垒砌成藻井穹窿式顶 ,后壁正中有一壁龛。墓室长 2 35厘米 ,宽 94厘米 ,高1 2 7厘米 ,墓门口长 1 2 7厘米 ,宽 5 0厘米 ,壁龛高 6 7厘米 ,宽 5 0厘米 ,深 2 6厘米。墓室后部两边发现有随葬物品古钱币 1 2枚 ,其中崇宁通宝 6枚 ,崇宁重宝 6枚 ,青石抄手砚一方 ,锈蚀严重的铸铁残刀一柄 ,…  相似文献   

7.
<正> 1990年11月,河北省文物商店征集到一件青花孔雀牡丹纹大罐。通高37、口径21.5、腹径36.5厘米。(照1、2见封三)直口微敛,丰肩鼓腹,下部收拢,圈足浅宽,底部无釉呈火石红色。胎骨厚重,造型稳重古朴。青花色调于灰蓝中微泛红褐色,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器表釉面肥润平整,罐内施釉不匀,刷釉痕迹十分清晰。器身由弦纹隔为四层装饰带。口沿环饰格锦纹。肩部绘一周莲荷图案。腹部主题纹饰为孔雀山石牡丹,两只孔雀姿态各异,富有神韵,一只昂然回首,作鸣叫状;一只舞动双翅,跃跃欲飞。孔雀山石之间绘有牡丹、鸡冠花、蓟菜等植物,还有蝴蝶、蜜蜂点缀其间。画面布局自然活泼,笔法酣畅流利。腹下所绘的一周肥宽双层变体莲瓣纹,尤为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8.
浙江磐安县安文宋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浙江省磐安县安文镇寺口村农民在半月山脚下建房动土时,发现两座古墓。我会得知后进行了清理。两座墓上下叠压,上面一墓编号为M1,下面一墓为M2。 M1虽已受到破坏,但仍可以看出墓室结构,墓壁用条砖砌筑,墓底铺方砖,墓顶用石板铺盖。棺木周围空隙填满桐油石灰,并经夯实。棺木与尸骨皆已朽坏。墓中仅出墓志1块、铁环钉和角钉各1组。墓志长82、宽45、厚14厘米。字迹工整清晰,现加标点录于下:  相似文献   

9.
山西长治故县村宋代壁画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 8月,在长治市北郊故漳乡的故县村,抢救性发掘了 2座仿木结构砖室墓,编号为M1、M2。两墓相距约 10米,东西并列。墓室距地表深约 5米,墓顶已被施工单位推掉,因被扰乱,随葬品及葬具情况不详。其中M2出土一方墓志,上有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的纪年。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一号墓1 墓葬形制M1为仿木结构砖室墓,坐北朝南(图一)。短甬道,长 0 48、宽 0 52米。墓室平面近方形,室内东西长 1 68、南北宽 2 04、残高 2 26米。墓门与甬道相连,高 1 03、宽 0 53、深 0 4米,门内用条砖封堵。墓内墙壁下部用砖砌须弥座,高 0 45米,上下边缘均雕…  相似文献   

10.
罗黎 《文博》1989,(2):80-81,72
我国出土的木胎漆器,在制作工艺上一般分为制作胎骨、合缝、捎当、布漆、垸漆、糙漆等六道基本工序。其中布漆是将麻布糊贴在“捎当”后的漆器胎上。垸漆是在布漆之后的胎子上涂上鲜猪血或豆汁与其他辅料调成灰漆。这两层在已发掘的木胎漆器中可以看到,都已腐朽疏松,多数已不具备粘着能力,很容易与木胎和漆层分离。糙漆是在上灰漆后的胎骨上的漆灰和漆。好的漆器要上四次,第一次和第二次均为生漆,第三次用煎糙(熟漆),最后还要上色漆,加饰文图,贴嵌青铜、金、银等。该层耐久力强,抗各种腐蚀。大漆,分生漆和熟漆,为天然树脂。直接  相似文献   

11.
1974年3月,姚家港古墓发掘小组在当地交管站院内征集到六块画像砖。后来又征集到一件残块。据调查,这批画像砖同出一砖室墓中,曾被用来砌水池,致使部分画面漫漶不清。该砖均为灰陶,模制。制作时,砖内外用细泥,中间填塞小块生土。砖背面为平行细绳纹。画面内容共五种,浮雕高1厘米余,其画面内容简述如下: 一、导车二块。砖长39厘米,宽38厘米,厚6厘米。画面中部有横栏。上部为右行四步卒,均戴帻,长衣长袖,着裤,裹腿  相似文献   

12.
196 8年间 ,清末台湾循吏曹瑾墓地 ,封土夷平 ,石坊、望柱及神道石雕 ,悉遭破坏 ;墓室部分盗挖 ,墓志铭散落在民间。 1 984年 ,文物普查发现其墓志石三块 ,其中志盖一块 ,志石二块 ,志石两侧刻有文字的合抱石 ,惜已不存。该志石现珍藏于沁阳市博物馆“河内石苑”碑廊内。志盖长方形 ,长 96厘米 ,宽 5 8厘米。盖顶篆书“皇清诰授朝议大夫 晋授中议大夫 赏戴花翎 即补海疆知府 前淡水同知 丁卯科解元 怀朴曹公墓志铭”。志石长方形 ,长 1 0 0厘米 ,宽 5 5厘米 ,志文为阴线浅刻、楷书书就 ,满行 2 4个字 ,共 6 5行 ,1 5 1 2个字。志材为…  相似文献   

13.
西安东郊元代壁画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1年7~9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东郊韩森寨九街坊黄河机械制造厂12号住宅楼基建工地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元代壁画墓(M1)。现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M1位于12号楼基西边缘。考古人员闻讯赶到现场时墓葬已部分遭到破坏。从现存部分看,该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构成,平面呈甲字形,坐北朝南,方向183°(图一、三)。墓道为台阶式,大部分已被挖掉,仅存底部的两级台阶,台面铺砖,残长0 8、宽1 1米。上一台阶高0 4,下一台阶高0 55、面宽0 3米。甬道、墓室皆为砖砌。甬道长0 98米,从顶部残迹看为拱顶,西壁高2 3、东壁残高1米。甬道两壁下部各…  相似文献   

14.
河北滦平县北李营乡发现石棺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河北省滦平县北李营乡大福沟村村民陈喜贵。在山坡挖果树坑时,距地表约50厘米处发现一石棺墓。县文物管理所得知后组织人员于1990年9月11日前去进行了抢救清理。 棺盖用一块经过加工的大石板,通长190、大头宽82、小头宽74、厚5厘米。看来下葬时已断成两块,中间(?)用三块小石板铺着。石棺用一块沙成岩条石雕凿而成、通长182、大头宽67、小头宽56、棺槽深30、棺帮均厚6、棺坐均厚16厘米。船形底。石棺两边分别雕出宽3厘米突线条,显然是为了区分棺槽与棺坐的界线。但又起到了装饰作用。在突线条的下边又阴刻两条线。通体凿刻成蓆纹。棺头正中刻成一个楼阁式的建筑。脊下刻七条瓦线、两边为亭式飞檐,脊檐间雕刻云纹图案。楼阁式建筑中间刻一半开门,站立一似长发髻的女人,身着旗袍、  相似文献   

15.
《文物》1973,(5)
晋江紫帽山农场霞联管区金星大队的贫下中农,在挖井工地上发现一窖银锭,出土大小银锭20件和零碎的银块壹斤多。该窖面宽约50厘米见方,四壁用砖砌筑。据反映同时出土的还有几枚宋、元铜钱。这批银锭,最大的一锭长7.7、腰宽2.7厘米,重360克,最小的一锭长6.1、腰宽2.6厘米,重160克。锭面有的凿有看不清的文字或符号的痕迹。各锭的造型和锭面纹饰一律,它和1959年1月江苏吴县元代吕师孟(卒于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墓中出土的元代银锭相似(见1959年11月《文物》)。元末泉州地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战争频繁,  相似文献   

16.
最近 ,涉县收集到一块民间钞版。此版由大小不等的十块牛角组成 ,每块之间用竹钉串联。整版呈长方型 ,上边两抹角 ,通长 1 90 ,宽 99,厚 4 0毫米。四周边框宽 1 6毫米 ,内刻八仙、散财童子、菊、松、竹图案和《朱子治家格言》 ,刻功十分精细。钞版内芯长 1 30 ,宽 6 5毫米。自右至左分三行竖刻有文字 :右行上刻“字第 号” ,下刻“接帖细看提防假票” ;中行靠上隶刻“凭票取大钱”五个较大的字 ,下边留有空白 ,以待填写钱额 ;左行为落款 ,“年 月 日 票”四字。钞版上边留一宽 6 5、高 2 0毫米的顶格 ,内刻钱庄或当铺堂号 ,惜已缺失。在…  相似文献   

17.
离广西柳州市区东南约3公里的九头村西,有三座残存封土的古墓,文物普查编号为M1、M2、M3。1982年冬,我馆对一号墓进行了清理。此墓残存封土高约1.5、直径约10米,为带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为110度。斜坡式墓道,宽2.1米,倾斜31度。墓室东西长6.3、南北宽4、深3米。墓内两侧有两条纵沟,长4.8、宽O.2、深O.15米(图一)。墓壁经夯打,墓内填入黄红色土。葬具及骨架已腐朽,仅在墓室后部发现部分棺木痕迹。墓室两侧的纵沟可能是垫棺椁的枕  相似文献   

18.
1992年底,徐州市西南约13公里的铜山县汉王乡东沿村农民在翻地时发现一批画像石,计6块,其中2块出土时已断裂,但可拼合,其中一块有“永平四年”纪年。这批画像石出土地点距1985年5月发现的东汉元和三年画像石墓东约1公里,现场已被扰乱,据调查也为汉代画像石墓的石材,依编号介绍于下。第一石:长77、宽73厘米,弧面浅浮雕。画面分上、下两栏。  相似文献   

19.
《文物》1960,(5)
1959年2月间,西安北郊石碑寨村因基建发现一座砖室墓,该墓曾经被盗过,同时墓顶与墓道已被破坏,部分随葬品也移动了位置.现将清理情况,略述于后.墓葬形制这座墓为一砖券墓.墓室通长6.3、宽2-2.7米,由前室、主室、耳室、墓道等部分组成.墓室墙壁都是用长33、宽16、厚6厘米的长条砖平砌而成,仅封门砖为横竖交砌成倒立的人字形.墓底系用同样大小的长条砖相错铺地,在主室和北耳室底部并铺有薄薄的一层石灰.墓室中有两具人骨架,分别放置在主室与耳室内,皆已腐朽.在人架处,发现有大小棺钉、铜刀、铜钱等遗物,其他随葬品均散布在墓室各部(图1).  相似文献   

20.
幡──藏族的图案与标志(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幡是一种寺院内用物和祈愿所用的宗教标志,主要分以下几种:一、飞幡飞幡是用绸、缎缝制的。一般都是长条形多色绸、缎、按下宽上窄、三条一组、三组为一幅飞幡的规则缝制。飞幡是迎佛等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因此,飞幡有杆,长约1.5米至2米不等,杯头有精美的装饰和铜质的金刚村和日月。二、柱面幡柱面幡主要挂在寺内正殿柱头上。往面幡是用缎子等布料缝制的,长短不一,柱子高的可长达数丈;宽窄也各异,宽的有数尺。以长条绸缎数条为一组,并排缝制,一组接一组,形成柱面长幡,长幡头(柱头)处有幡帽,即用较厚的布料加上绸缎缝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