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峰 《丝绸之路》2011,(2):16-18
建国初,我国的粮食问题突出,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本文以甘肃省武威县为例,分析了统购统销政策实行初期武威县粮食产量及购销状况及其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2.
高科 《史学集刊》2017,(5):95-107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系列国家公园不断建立的同时,美国内政部主导下的国家公园管理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在此背景下,美国一些民间保护主义者、联邦政府官员等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必须设立专门行政机构来改进国家公园管理模式。于是,在他们的推动下,国会于1916年通过了《国家公园局组织法》。该法宣告了专门服务于国家公园管理的联邦政府机构——国家公园局的诞生,确立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的使命和基本原则,为国家公园体系化发展和全国性管理政策的形成奠定了法律基础,标志着美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初步确立。  相似文献   

3.
建国之初,有一个有关毛泽东的故事令人回味无穷,折射出在建国之初,我们有着多么难得的一段真挚健康的民主生活。  相似文献   

4.
论早期天津商会的性质与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商会是近代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的商会诞生于庚子事变前后,至建国初年为党所领导的工商业联合会取代为止,共存在了半个世纪。保存于天津市档案馆的《天津商会档案全宗》,是目前仅存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的行政管理实践和理论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顺义 《攀登》2001,20(Z1):37-40
本文概括有关资料,分析探讨了邓小平同志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各个时期的行政管理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邓小平行政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经历了从从属、消极、被动到独立、积极、主动的变化过程。这一转变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从建国至改革开放之前的被压制时期、改革开放至1989年的相对转变时期和1990年至今的新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7.
彭明  白贵一 《史学月刊》2008,1(3):120-123
翁有为著述的<专区与地区政府法制研究>,以20世纪30年代以来该行政层级地方行政体制的历史演进为经,以组织法规为纬,运用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和行政学的相关理论,对"专区"与"地区"政府的创设、演进、组织、权限、运作方式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刻的探析,并得出了基本的历史结论:一是行政组织法制化是国家行政机构健全和成熟的表现;二是行政组织法制是政治社会化的表征和主要路径,是一个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机构赖以正常运作的法制体系,国家行政组织及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权威性、合理性、长期性、持久性应以组织法为基础和依据;三是行政区划建制应以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为目的.  相似文献   

8.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试图完成从训政到宪政的过渡,通过行政改革完成“建国”任务。各党派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达成改革共识,国民党六大及六届二中、三中全会成为改革的重要标志。行政改革由国民党权威人物蒋介石发动,采取从中央到省市的行政体制机制的调整、机构精简和人员裁并等多种改革举措,树立新政府形象,提高行政效率。这其中既有围绕“和平建国”的相关努力,也有借改革之名而务内战之实的偏离。1947年的政府改组欲使改革进一步深化,却成为改革的转折点。随着内战局势的急转直下,改革愈发偏离既定轨道。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仓促推进行政改革,不仅未能完成“建国”任务,反而加速了国民政府的崩溃,值得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实现抗战建国的任务,进行社会行政机构的改革。社会部的成立是战时行政改革的创举。改革中存在诸多分歧与妥协,如厘清社会行政机构的事权冲突、关于省政府设置社会行政机构的分歧、社会部和行政院有关运行经费与机构设置分歧等。抗战结束时,社会行政机构在省县尚未完成普设。改革虽有行政现代化的趋势,但改革遭遇困境,未能奠定建国基础。究其原因,改革主要受抗战政治环境之明显制约,改革缺乏明确的负责中心,也与蒋介石个人对改革的认知有关。战后的国民政府面对更为局促的政治环境,推进社会行政机构改革,以加强社会建设,收拢人心,前景更为暗淡。  相似文献   

10.
李顺义 《攀登》2001,20(7):37-40
本概括有关资料,分析探讨了邓小平同志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各个时期的行政管理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邓小平行政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11.
《元史·百官志》认为元代录事司在中统二年到至元二十年曾设司候一职,这一记载有误。金代的录事司与司候司为不同等级城市的行政管理机构,互不统属,蒙古建国之初,承袭金制,司候不应设于录事司之下;此外,至元三年定官员职田数和至元八年规定录事司捕盗事皆不见有司候一职,故知《元史·百官志》录事司下设司候一职为误。  相似文献   

12.
高岗的堕落     
建国以后,高岗居功自傲,权力欲急剧膨胀。1953年12月,中央准备撤销中央局和大区行政委员会。毛泽东为了减轻一些自己的负担,提议中央领导班子分为一线、二线。  相似文献   

13.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为实现抗战建国,成立中央设计局和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推行行政三联制,强调计划、实施与考核三个环节的相互联系,以提高行政效率。蒋介石对行政三联制做了充足的准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政现代化的理念。但行政设计宏大,受战时环境及经费所限,实施倍感艰难;考核流于形式,难以充分调动行政人员积极性,行政三联制未能发挥实效。通过行政三联制的考察可反思蒋介石在战时的政治理念与现实的背离,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国民政府缺乏实事求是的行政风尚。  相似文献   

14.
韩国在长期的基层治理中形成了诸多的有益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在基层治理体制上,韩国在建国后逐渐形成了行政主导的基层治理模式,但随着民主化浪潮的推进,该体制逐渐变为团体自治型的模式。而韩国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村运动提高了基层自我治理能力,培养了民众合作精神,对我国基层治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自上世纪初以来,创建新中国的建国思想、建国运动和建国实践,一直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本方向和历史主流。在这一过程中,从直接追求新中国,到面临名不副实的新中国,再到追求名副其实的新中国,先驱者们曾经经历了非常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这段历史值得回眸和回味,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历史方位。  相似文献   

16.
《湖南文史》2013,(12):46-46
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夏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姒姓,禹的后裔。国祚延绵1500多年,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周朝初年,杞国重新建国,自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20位国君。直到公元前445年,杞国亡于楚国。  相似文献   

17.
是1950年,建国之初,那一个热情昂扬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建国初,笔者经历了第一、二套人民币的发行和兑换过程。我国第一套人民币于1948年12月1日在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开始发行。这套币票面版样特别多,其品种总共有62种,是一至五套币中版别票样最多的一套。其面值差额也比较大,最大的为5万元,最小的仅为1元(当时还未发行角、分辅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目前史学界多将渤海建国伊始称之为“震国”或“振国”的现象进行了探讨。根据中外文献及考古资料 ,作者认为渤海建国之初的国号应为“国” ,而“震国”或“振国”只能是它的俗称。  相似文献   

20.
高句丽与夫余是我国东北古代少数民族,在东北这块富饶的土地上曾留下了他们辉煌灿烂的文化。而高句丽与夫余建国神话的研究一直为国内外学界的热点问题。本文拟通过在高句丽与夫余建国神话叙述与对比的基础上,阐述其建国神话包含的史料线索及对当今我国东北史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