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修文阳明洞     
正修文县城东有龙冈山,又名栖霞山,山腰有一洞名为"东洞",因明代大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在这里悟道讲学而得名"阳明洞"。今人习惯上将龙冈山叫作"阳明洞",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阳明洞进深约20米,高约3米,可容百余人,三通见光。洞门额上有明代贵州宣慰使安国亨(彝族)题刻"阳明先生遗爱处"7个大字;右侧有明罗汝芳题刻"阳明别洞";左侧有清知县庞霖题刻"奇境"两个大字。洞外是长12米、宽9米青石院坝,  相似文献   

2.
修文的阳明洞是贵州很有名的名胜古迹,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得名是因为明代王阳明先生被贬满为龙场驿丞时,在这里住过,并且创立龙冈书院讲学播道。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书院的旧址上修建了王文成公词。四百三十年后,又有一个伟大的人物,因为力主抗战,开罪于蒋介石,也被押解到这里“修身养性”。他就是被周恩来称颂为“抗日千古功臣”的张学良将军,人称少帅。1938年11月,一个阴雨非靠的日子,张学良被转囚到了贵州省的修文阳明洞。阳明洞的王文成公词,是个四合院型的建筑,右配股就是张学良将军囚居的处所。陪同张学良将军的还有…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于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1529年(明嘉靖七年)。因为他曾经隐居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世称阳明先生。  相似文献   

4.
阳明洞     
《文史天地》2010,(9):F0004-F0004
阳明洞 明正德元年(1506),兵部主事王阳明因得罪当权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今贵阳市修文县)驿丞。正德三年,忍辱莅任。先居城北一山洞,后迁城东一山洞(后世称阳明洞),并在此修养悟道、开坛讲学,西南学风兴盛,“知行合一”思想在此大成,“阳明洞”因此享誉中外。  相似文献   

5.
陈林 《贵阳文史》2010,(4):54-57
<正>姓名:张健21岁职业:大学生记者:知道王阳明吗?张健:我是学中文的,当然知道王阳明了,他是我国明朝时期的一位很重要哲学家、思想家。记者:对于王阳明还了解些什么?张健:王阳明曾经因为得罪权贵,然后被贬到了修文,期间在贵阳阳明洞讲学,"知行合一"学说就是在这时首次提出来的。但是我认为这个太哲学化了,不太好理解,所以我还是比较欣赏王阳明的"致良知",因为这对于普通市民来说都相当直接和重要。人人都有了良知,那么这个  相似文献   

6.
在王阳明生平中,有三个奇怪现象:阳明洞先知、龙场彻悟和临终光明;在阳明学中,有三个难解命题:心生万物、心外无物、万物同体。学术界对于前者,基本上避而不谈;对于后者,运用从近代到当代的种种西方理论,试图对此做“出圆满解释,可总显得相当牵强附会。本文运用以古证古、以阳明学解释阳明学的方法,阐释了阳明心学之“心”的真正涵义,以探讨阳明洞先知与临终光明之谜。  相似文献   

7.
黄浩 《贵阳文史》2007,(3):64-65
阳明洞位于修文县城东北1.5公里的龙岗山(又名栖霞山)上。明洪武年问彝族土司奢香开“九驿”,其中“龙场驿”即今修文县城。明正德三年(1508)南京兵部主事王守仁因触怒宦官刘瑾,被贬为龙场驿丞,先居县城南吴家湾小山下的溶洞内,在阴暗潮湿的洞中研究《易经》,遂为此洞取名“玩易窝”。后乡人在龙岗山上觅得一较大溶洞(原为东洞),迁王守仁于此,自称“阳明小洞天”,后人简称“阳明洞”至今。  相似文献   

8.
徐守成 《古今谈》2001,(4):32-34,31
为考证明代王阳明在杭州的行踪,我们几乎踏遍了杭州城,不管是凤凰山麓万松岭的万松书院,还是玉皇山麓天真山的天真书院;不管是净寺、虎跑,还是杭州浙江贡院。可惜岁月的风尘已经掩埋了王阳明在杭州的遗迹。据历史记载,王阳明与西子湖是有情有缘的,虽然王阳明没有在杭州任过职,但却在杭州这块土地上,留下不少脚印。  相似文献   

9.
钱明 《浙江方志》2001,(3):78-85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死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谥成。祖籍余姚.青年时随父迁家至山阴(今绍兴),后在离越城10公里的宛委山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山人,学称其为阳明先生,系明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相似文献   

10.
钱明 《浙江方志》2001,(4):78-85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死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谥成。祖籍余姚,青年时随父迁家至山阴(今绍兴),后在离越城10公里的宛委山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山人,学称其为阳明先生,系明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28岁举进士,授刑部主事,后改兵部;曾知庐陵县,历任吏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南京太仆少卿、  相似文献   

11.
1992年秋,我应邀赴黔出席黎庶昌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后,在贵州史馆馆长冯楠先生陪同下畅游了贵州名胜黄果树、龙宫、阳明洞和红枫湖等地,深有不虚此行之感,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则为阳明洞,因为名胜只是景色,而阳明洞则是见物思人之地,悠悠情思,令人神往,所以曾笔之千册,其曰:  相似文献   

12.
贵阳的书院始于元末的文明书院,王阳明思想对贵州的书院产生重大影响,在清代贵阳三书院中贵山书院为全省之冠,严修改革学古书院成为贵州近代教育的发端。  相似文献   

13.
《贵阳文史》2010,(4):42-43
"千古大师"王阳明的学术思想,源远流长,影响古今中外。从明代嘉靖年间至清代,全国先后建书院75所传播阳明学说,建祠420所奉祀祭奠王阳明。其中贵州建的书院24所,祠堂2个。阳明学说明代传入日本,后又传至朝鲜和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传入欧美各国。许多国家都在研究阳明学对现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嘉泰《会稽志》是由南宋沈作宾修,施宿等人编纂,陆游作序的绍兴地区重要的地方志之一。全志共20卷,涉及许多方面内容,难免会产生一些纰漏。如卷7《宫观寺院》所载:"龙瑞宫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有禹穴及阳明洞天……宫正居会稽山南,峰嶂遒崒。"【注文1】指明龙瑞宫的具体方位在会稽县东南25里处,位于会稽山南。旁有禹穴和阳明洞天。然在卷9《山》:"宛委山在县东南一十五里……山下有栖神馆,唐改为怀仙馆,今为龙瑞宫。"【注文2】宛委山是会稽山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正>一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正德四年(1509年)于贵阳文明书院"始论知行合一",开启了其"知行合一"学说发展的第一阶段。他在龙场彻悟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本然之知是内在于人心的,要使人的本然之知升华为自为之知,只需向内用力而不须向外求得。从知(本然之知)到行(致的功夫)再到知(自觉之知),构成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最初框架和结构。王阳明正德七年(1512年)年底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与徐爱结伴,  相似文献   

16.
《风景名胜》2012,(12):92-93
最美书院五峰书院它是南宋永康学派发祥地,朱熹、陈亮的讲学处,明代王阳明的倡道所。它曾经名流荟萃,士子云集。它守着满满一院子的书香,所以它从不寂寞。独树一帜的石洞建筑风格五峰书院的建筑多是"因势而建",正所谓"天人合一",古人对于大道至简、顺应自然的理解在这儿有了最完美  相似文献   

17.
正明正德三年(1508)早春,连旬累日的狂风暴雨中,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住进了长沙城北的寿星观。王守仁因筑室读书于故乡的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以贬谪之身来到长沙两年前,王阳明还是大明朝廷的一位大官,担任户部右侍郎(相当于今天的部级干部)。当时擅权的宦官  相似文献   

18.
江西地区的书院教育源远流长,十分发达。宋、明二代更是盛况空前,书院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祭把与讲学活动频繁。江西书院教育的发展,固然是江西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产物,但与历代地方官宦、学术名流的扶持与倡导也是密不可分的。明代中叶来自浙江余姚的心学大师王守仁便是一位对江西书院教育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本文拟就王守仁对江西书院教育的影响作一阐述。一、王守仁其人王守仁,字伯安,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因尝筑室于故乡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他生于明宪宗成化几年(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82…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主贵阳书院”,见于《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二《年谱一》。正德四年(1509年)“先生三十八岁,在贵阳”。“提学副使席书聘主贵阳书院”。“贵阳书院”似成专名。以后凡有关叙述阳明生平活动及研究贵州书院之著述,多延此说。阳明“主贵阳书院”亦似成信史。其实不然。对上说贵州学者早已作过一些辩误。不过有的失之过简,有的甚至还以谬辩误。故有进一步辨证的必要。有的著述,虽提出王阳明在贵阳讲学处不是“贵阳书院”,但其主要论点是:正德初,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今修文县)时,贵阳还未设府。贵阳设府,系隆庆二年(1568年)迁程番府(今惠水县)入省城后,第二年(隆庆三年)改程番府为贵阳府,始有贵阳之名。是时距正德初已六十来年,前此既无贵阳之名,当无“贵阳书院”。此说将贵阳这个地名与贵  相似文献   

20.
匾额乃悬于厅堂或台、亭、榭之上的横牌,楹联则是悬挂或粘贴在门旁、壁上或柱上的联语。白鹿洞书院的门壁柱等建筑均悬有匾额和联语,由于岁月的变迁,古代的木质或纸质匾额及联语多已不存,仅存明代正德年间李梦阳书的石质横额“白鹿洞书院”及李时达的“先贤书院”。1978年书院进行了全面维修,恢复了部分匾额及联语。一、门匾及联语南唐升元中(937~942)南唐政权在白鹿洞办学,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洞主,匾曰:“庐山国学”。北宋初年(976~977)江州地方人士于白鹿洞建书院,匾曰:“白鹿洞书院”。宋皇五年(1053)比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