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我年过半百的岁月中,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每天傍晚下班后,心无挂碍地晃悠在珞珈山的环形步道上,只有自己的脚步和呼吸声萦绕在周围.这时的我,可以全身心地感受珞珈山的丰富和静谧;可以停下脚步长时间地眺望灰中带粉的天空,无所顾忌地与透过高大林木、挤进视线的夕阳对视交流;可以把头昂向天空,闭着眼睛勇往直前;也可以默默地与自己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正>岁月悠悠,江水滔滔。回想起我们从母校毕业,离别美丽的珞珈山校园,已经60多年。漫长的岁月不知不觉,就这么快从身边流逝了。但在我心中,当年在武大学习和生活的美好情景,珞珈山的樱花,东湖水的浩荡,无一不留下深情的回忆。那是1950年初秋的一天清晨,我们三个长沙雅礼中学的伢子,刚下火车,便来到武昌大东门车站外,雇了一辆人力车拉着行李,我们三个学生跟在车后面,踏着带有露水的晓雾,怀着充满激情的心境,朝着珞珈  相似文献   

3.
珞珈山种竹     
生存南方长存北方,认识竹但不懂竹,因为北方没有竹。我喜欢竹,喜欢它挺拔正直,宁折不弯;喜欢它随遇而安,落地就生根,逢雨就拔节;喜欢它无论长成多粗多壮也不蔓不枝,无论春夏秋冬全都翠绿悦目;喜欢它永远是一道亮丽的青春风景线。  相似文献   

4.
解放以前,我国的高等学校可以说是寥若晨星.30年代初,我在汉口的时候,号称130万人口的武汉三镇,只有3所大学,一所是私立中华大学,其校舍规模,远远不及江苏省立中学.但当时也是国内“闻名”的,因为国家主义派的曾(琦)、左(舜生)、李(璜)曾在此执教,该校一时成为反对革命的堡垒,以后成立的青年党,不少骨干分子都是该校出身的.  相似文献   

5.
正1947年6月,武汉大学发生"六一惨案",学生运动一度处于低潮。8月中旬起,武大助学运动开始发动,地下党组织依靠进步社团组成武大助学筹委会,并与武大教授会、武汉社会民主人士、基督教青年会和学生公社等取得联系,争取广泛的同情和支持。当年底,武大地下党总支建立,在学生中开展读书活动,组织读《大众哲学》《社会发展史》等。这期间有人读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以  相似文献   

6.
1949年初.当我人民解放军取得了三大战役胜利继续向南推进的时候,武汉局势日趋严重,金圆券几乎无人接受。因物价飞涨,市民们非常恐慌。武汉大学学生、教职工相继发言,为了活命,停教、停学、停工;加上武汉大学师生与其他院校团结在一起共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对学生们的血腥镇压,使国民党对武汉大学学生恨得要命,当时武汉警备司令部陈明仁曾这样说过:“武大是半个解放区,是武汉地区学运的总指挥。”  相似文献   

7.
我在珞珈山较长住的时间有三段,一是1931~1937年武大新创时期,一是1948~1949年在武大任教时期,最后是1951~1952年因病全休回父母家疗养时期。三段中,时间最长也最难忘的当是第一段。虽然那时我还是一个懵懂的孩子,知事甚少,而且时过多年,知道的也大都忘却,但一个孩子头脑中留下的某些印象,却异常鲜明地镌刻在记忆中。我想尝试着把它写下来,不知是否可以再现当时风物的一斑。上山之前1929年,新创办的武汉大学的第一批教  相似文献   

8.
正现在珞珈山上的武大师生从来没见过这栋听松庐,因为在日寇占领时期,不知什么原因,这栋房子被拆掉了,至今是个谜。珞珈山上,武大校舍的一期工程,是1930年开工,1932年建成的。这栋房子是一期工程中珞珈山北麓唯一的一栋。当时珞珈山上杂草丛生,没有树木,唯独在北麓有一小片松树林,这栋房子就建立在这小片松树林中,取名听松庐,是作为武大建筑设备委员会的办公用房兼武大招待所,是  相似文献   

9.
一、《酒后》成名 凌叔华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兼画家。原名凌瑞棠,叔华、素华、素心是其笔名。1900年3月25日生于北京一个仕宦与书画世家。其父凌福彭系广东番禺(今广州)人,与康有为是同榜进士,点过翰林,当过京官,喜欢书画,清末民初许多俊彦之士都曾是他家座上宾。凌叔华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从小受到诗书画的  相似文献   

10.
弗莱堡市位于德国南端.是一个不大的城市,但和很多欧洲城市一样,有着方格石板铺成的不宽的街巷、高耸的哥特式教堂,整点报时的大钟楼……每家商店大多专营一类商品,甜品店、咖啡店、鲜花店、玩具店、蜡烛店,琳琅满目。我就在这琳琅满目中随在德培训的丈夫渡过了一个月客居的日子。这里的人们多选择生活在近郊,富裕些的人尤其要买一座二、三层的房子安顿家小,这样的房子通常要400000马克上下,而德国人的月薪一般会有4000-5000马克,因此住房仍是笔不小的开支,但是买车往往是德国年轻人成年之后的第一个梦想。在近郊的小巷里穿行,…  相似文献   

11.
正从1921年起,一批一批有志的中国青年陆续去到苏联学习,第一批赴苏的有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以及任岳等,他们先到东方大学学习,以后又陆续从国内派去几批学习,1927年赴苏的人数最多,我也是其中之一。从海参崴到莫斯科坐火车用了12天。听同学们讲:1921年那批来莫斯科求学的学生,整整花了两三个月时间才到达。因为当时缺煤,火车运行是靠燃烧木柴作为  相似文献   

12.
李凌与黎勤,两位热血青年。一位是中共西南联大第二支部的书记,一位是西南联大女同学会主席。从相知到热恋,在风雨如磐的岁月,自觉抛弃优裕的物质生活,冒着生命危险,为崇高的目标奋斗!他们是历史的见证人,共同讲述西南联大的沧桑与温情……  相似文献   

13.
任弼时 《神州》2008,(7):33-38
中共中央机关到了西柏坡后,近万人分住在滹沱河两岸十几个村子里。中央办公厅分住在西柏坡、北庄和夹峪村;中组部在南庄村;中宣部在东柏坡;中央军委和青委在夹峪村;新华社、电台、外事组在陈家峪。原来中央工委的院里,新盖了一些土房,修起了院墙。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和任弼时集中住在大院里。宁静的山村  相似文献   

14.
我抬起头,雪山,已经在我脚下。 这是我第一次完完全全站在一座永久积雪的高山上,所 有队员都拿出了大小旗帜在忙忙碌碌地穿梭着合影留念,而 我,则被一股忽然立于顶峰的热血冲击得一片茫然了。  相似文献   

15.
陈超 《名人传记》2022,(10):20-25
百年校府武汉大学,校舍碧瓦飞檐,依山面立,气势恢宏。校园山路逸通,湖岸曲折,森林茂密,覆盖率近百分之九十,夏阳梧桐荫,冬雪梅花香。而当年力荐新校址为东湖珞珈山,并将濯濯童山变成今天全国最美校园的那个人,正是著名林学家叶雅各。  相似文献   

16.
正马识途是一个革命家,又是著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家。他的文学作品《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经过改编被姜文拍成电影《让子弹飞》后,更多的人知道了马识途这个名字。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马识途和南京有一段很深的渊源,就是网上搜索,马识途的这段经历也鲜有提及。多年以前,我曾经在其成都家中,和他就当年在南京的学习生活、参加革命以及遇见爱情,有过长时间的交谈。现在回忆起当年他侃侃而谈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我把当年的口述记录在笔记本中,现在整理成如下文字。  相似文献   

17.
1950年5月末至1954年12月,我曾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担任副所长。我任职时间不长,但在任职之前和到职之后,曾亲自聆听过中央司法部史良部长的教诲,并具体贯彻执行过周恩来总理和东北公安部领导同志关  相似文献   

18.
何理良 《百年潮》2022,(6):45-55
<正>我母亲王艾英1925年同我父亲何思敬结婚,我于1926年7月在日本东京出生。1927年1月,父亲受聘回广州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在父亲回国后我即随母亲居住到外祖父王风飞家里。在我10个月的时候,母亲得知父亲在中山大学的生活已得安顿,即带着我乘船到广州同父亲会合,住在广州市东山区。  相似文献   

19.
1950年,我只有15岁,朝鲜战争爆发了。当年9月,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部队在仁川登陆.并向北进犯至鸭绿江边,毛主席号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虽然我还小,但看到一些青年纷纷报名参军参十,心里也很想去报名。  相似文献   

20.
1985年7月3日,一中队捕俘组出发前,大队和中队领导与全体成员合影送行(后排左起第四位为白绍珍)老山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船头镇西南5公里处的中越边界骑线点上,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79年以后,越南政府秘密派兵侵占老山。1984年4月,我军收复了老山和者阴山,中央便先后从各大军区抽调部队轮流参加“两山”地区的自卫防御作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