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举时代的进士是考察人才的绝佳样本。民国《湖北通志》收录明代湖北进士1132名,进士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他们分布在湖北省除施州卫外的其他8府,以黄州府、汉阳府、武昌府为代表的鄂东地区集中了全省71%以上的进士,是进士人才的高产区;以荆州府、承天府为代表的鄂中南地区拥有全省22%的进士,为中产区;鄂西南和鄂北地区为进士人才低产区。除长阳、兴山、郧西、保康等县外49县均有进士产生,平均每县23名。进士人才地域分布不平衡体现出湖北省各地人文水平的高低、演变及其经济发展的损益。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必定要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但对人才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具体到明代湖北而言,进士人才的地域分布特征是由移民、经济开发,以及包含官学教育、书院教育、刻书业、家学、人才交流等在内的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陈如斯 《福建史志》2022,(5):18-29+71
本文以“明清福建省进士量化数据库”与“清代福建省官员量化数据库”为主要研究资料,分析明清福建省进士以及清代福建省官员的分布与变动,总结福建省进士分布的地域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进而考察考中进士到成为官员二者之间的延续性。从明到清,福建省进士分布广泛,但地区之间不平衡性,表现出东南沿海兴盛、西北内陆衰弱的自然集聚性。总体而言,福建省内进士集中度和官员集中度相关性极高,明清两代进士辈出之家,在清末的官场也颇具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正江南作为明清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其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全面繁荣,代表了明清中国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江南区域史研究是明清史研究的热门,而经济史研究则为明清江南研究的重点领域,长期以来受到海内外学界普遍关注,成果极为丰硕,尤其以赋役制度、赋税改革、商品经济等方面的研究为最。这些汗牛充栋的成果往往让后辈学者高山仰止,望而生畏。侯官响则知难而上,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其专著《明代苏州府赋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相似文献   

4.
自北宋以来,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和考试程序的完善,科举成为两宋以及明清士人入仕的基本路径。在明代,地区取得高级科名进士的数量成为衡量相应地区政治影响的指标。由于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因素的作用,科举所取之士中南人多、北人少的现象在明代依然存在。为此,仁宣时期推出了科举配额制度,意欲通过配额录取的方式实现区域间科名分布的相对均衡。由于明廷重进士的用人倾向和士大夫浓重地域意识等因素的作用,在配额制度变动尤其是关乎进士科名的会试卷区比例变动的过程中,掺入了权力者出于乡梓利益考虑的人为因素。配额及其制度变动中的地域之争是明代政治领域经常存在的地域性因素潜在作用的投影和反映。  相似文献   

5.
空间计量分析方法被地理信息系统、空间经济学等广泛应用,但在对历史时期地理因素的研究中,这一方法的使用尚未普遍。根据明清两代进士题名录的考证,可以完备地整理出全国各个省份进士数额的科际分布结构,选取进士数额作为指标,可以较好地代表不同区域的文化水平发展程度。以明、清两代的河南进士作为研究对象,在历史资料、空间计量方法相配合的研究中可知,河南并非处于文化整体落后的局面之下,而是在省内明显出现了空间格局上集聚的演变过程,从明代府级政区治所的集聚,过渡为清代两个较为明显的文化中心区域,即以省会开封、商丘为中心的豫东地区,以光州为中心的东南地区。再结合聚类分析,及时间趋势下的进士数额分析,可知以进士为代表的明清两代河南文化地理区域,虽在整体上倾向于随机分布,但空间上仍呈现了一定的东西部差异,并有相应的稳定性。又通过回归分析可知,以进士数量分布为代表的文化地理格局的影响因素中,人口及经济发展程度的意义并不是最重要的,中央集权制度主导下的政区等级差别、文化传统中的社会民风等因素有更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陈佳 《黑龙江史志》2014,(24):104-105
明清时期苏州商品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观念开放,留下了许多女性墓志铭。从碑刻中留下来的只言片语,勾勒了明清时期吴地妇女的典型生活,这些片段之下的妇女往往也被理想化和典型化。墓志铭当中的寥寥数语承载了她们的人生历程的记录,更是明清时期经济高度发达的苏州府有关道德,伦理,教化,社会风气和社会性别角色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延安地区石窟现存数量较多、分布地域广泛,多沿河谷及交通要道建置。依据延安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石窟的数量分布、建筑风格以及造像特征,可分为北魏至隋唐时期、宋金时期及元明清时期等三个时段,其中宋金时期数量居多。北朝石窟多呈云岗型塔柱式形制和龙门石窟常见的三壁三龛式,唐代石窟形制呈多样化;宋金时期石窟多为佛坛窟,石窟造像具有重写实、世俗化、生活情趣浓郁等特征;明清时期延安石窟世俗化色彩更加浓重。  相似文献   

8.
<正>《明清江南著姓望族史》为吴仁安教授的新著,2009年12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78万字,分上、下两编。上编《明清时期的江南及其所属府州厅县著名家族概况》,共四章。第一章论述明清时期江南著姓望族的历史概况与兴衰的深层原因。第二、三、四章分别为《明清时期江东望族个案研究与典型家族史解读》、《明清时期浙江望族个案研究与典型家族史解读》和《明清时期以徽州府为代表的皖南望族个案研究与典  相似文献   

9.
试论江西进士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唐代到清代,江西各地进士数量的增减大体与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如吉安府、南昌府、抚州府等,但也有一些例外情况,如建昌府及唐代的袁州宜春郡(即袁州府)。因此,江西各地进士数量的增减既体现了历史的自然性,也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偶然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苏剧是苏州的地方剧种,别名南词、对白南词、苏滩,由南词、昆曲、花鼓滩簧合流衍变而成,原是代言体戏文的素衣清唱。2006年,苏剧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江南是苏剧孕育发展的土壤关于江南的区域范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本文主要参考刘士林在《江南文化资源研究》[1]中的划分方法,取以明清太湖流域“八府一州”为核心区的江南区域概念。“八府一州”是指明清时期的苏州、  相似文献   

11.
明清宋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锦是我国高级丝织品中的著名品种,它的花色幽雅富丽,继承了宋代织锦的艺术特色,因而名为宋锦。明清时期,宋锦的工艺组织和花色在继承宋代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其主要产区在苏州织造府。  相似文献   

12.
清代徽州府县志的纂修数量与质量都取得较大成就,志书主修与主纂者文化素养较高,其中进士出身者较多,部分非进士出身者文史素养亦不在进士之下。纂修者多认为志源于史,为史之支流,或互为表里。实践中,他们多以"史笔"修志,尤其注重"信今传后",审异同,辨遗误,以增强志书的可信度,考证的内容广泛分布于志书各卷或子目之中。徽州府县志纂修者还明确提出"隐恶扬善"的修志倾向,为名宦、乡贤、孝子、节妇、乡善、义行等楷模树碑立传,表现出"隐恶而不虚美"的特点。这使得清代徽州府县志真实保存了更多徽州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信息,传承了徽州独特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地方志等历史文献的系统梳理,发现明清时期山西水稻分布范围有一定的扩展,除中部汾河谷地外,北部大同府、东南潞安府及辽、沁直隶州也有种稻的记载。明清山西水稻生产的两个高峰期出现在明成化至万历前期和清康乾时期。受水利等条件的制约,明清时期山西水稻种植面积普遍较小,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水稻产区;水稻种植的推广多得益于地方官员的倡导。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市场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史坛的研究热点,江南市场是其最高发展形态的表现,更受学者青睐。“江南”地域范围具有较大的伸缩性,通常是指明清八府一州之地,包括今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嘉兴、湖州和杭州9市。李伯重对此作了科学界定(《简论“江南...  相似文献   

15.
清代四川进士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陈国生,罗文,赵筱青我国自有科学制度以来,进士一科就成为莘莘学者们追逐的目标。商衍鎏在其《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一书中就认为,“观其数目之多寡,既能推之各省时代文风之高下,并可能有助于人物之参稽也”。本文就是以《明清进士题名...  相似文献   

16.
一般学者认为学额是量化研究清代区域知识分子的一个最重要的参数,也是衡量地域化儒学发展和普及程度的标志之一,进士则是反映各地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但是清代许多相邻的州县学额相同或相差不大,出产的进士数量却相差甚远。文章以清代长江三角洲地区为讨论范围,在阐述学额、解额制度的基础上,详细考订了各府州县学定额的变化过程。然后选取清代前、中、后三个时期,分别统计各州县中举人、中进士人数,进行相关分析,表明定额和各地中进士人数显著相关,即定额制度对各地文化发展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并且越来越受到国际汉学界的关注;而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研究,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一直处于一种特殊的,甚至可以说是中心的位置。明清中国各地区中,城乡工业最发达之地,非江南莫属,苏州又是江南的经济中心以及城镇网络核心;而“康乾盛世”作为清朝经济文化最辉煌、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孙迎庆 《收藏家》2014,(12):51-54
<正>清代私家藏书从地域分布而论,江南以苏州为中心向外扩展,承袭吴地藏书家之特殊藏书嗜好与藏书理论,进而形成版本目录学等相关学问,遂于有清一代及至鼎盛。无论在藏书家人数或藏书楼数量等方面,都超越先前甚多,造就了清代灿烂的藏书文化,其中最受瞩目的便属潘祖荫滂喜斋藏书。潘祖荫(1829-1890年),字伯寅,号郑庵,吴县(今江苏苏州)人。1852年(咸  相似文献   

19.
正自创设科举制之后,便成为古代读书人入仕的主渠道。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主要有府、省及全国三个层次,录取者分别叫做秀才、举人和进士。只有考取举人、进士才有资格做官,尤其是进士,被称作"老虎班",一经选用至少是县官,特别"牛气"。科举入仕是正途,也是羊肠小道,真正能走出头的实属凤毛麟角。所以,读书人大都是落第书生。然而,很多  相似文献   

20.
苏州郊外历史上分布有大量土墩,这些土墩大多是从汉代至明清时期的家族墓地。谢家坟是其中的一处墓地,共埋葬有汉代至明清时期墓葬30座。这批墓葬中出土的墓志,反映了朱氏家族从宋、元至明代的变迁,包括墓主生平、籍贯、职业、家庭情况以及村庄、地名的变化等,为研究苏州地方历史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