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敦煌少女发型 在民间妆扮中,少女束发梳髻,表现是最为突出的。县志说清代时的敦煌“女子未嫁垂发辫,嫁始束发梳髻”。这种风俗和现代大略相同。姑娘未出嫁前梳辫子,一结婚便剪了辫子烫头发。但在唐代却不同,唐代敦煌民间秉承的是汉代遗风。《礼记·内则》云:“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以簪结发梳髻表示到了成年,叫“笄”。因此束发梳髻是一切成年少女的象征。到了梳髻的“笄年”,民间少女便打扮得殷勤了,莫高窟壁画上已有反映。如在中唐的弥勒变中,有一个农妇就是梳了个高髻在那里劳动,卷着袖子挥手撒种,说明劳动前也要简单打扮一下。敦煌曲子词中也有反映:“忆昔笄年,未省离阁,生长深闺苑。闲凭着绣床,时拈金针,拟貌舞凤飞鸾,对妆台重整娇姿面。”(《倾杯乐》)伯二八三八《竹枝子》里还作了这样的描写:“颜容二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不仅表现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力强盛,而且在婚姻礼俗方面,也显示出较为自由和开放的特色.关于这一点,唐代墓志对当时婚姻习俗及其特点都有反映.以下摭拾数例,以资参证.一、婚姻年龄中国古代早婚习俗极盛.《礼记·内则》郑注昏礼云:“女子十五许嫁,笄而礼之.”可见当时社会上女子15岁为婚龄的现象十份普遍.这种早婚风俗在唐代社会依旧盛行,大量唐墓志中多有反映.如《唐代墓志汇编》大历058《有唐卢夫人墓志》云:“年一十有二,归我扬子府君”.河南开封博  相似文献   

3.
汉画中有比较丰富的男女服装和头饰。女子的服装分为两类:一是作为礼服的深衣;二是日常生活所穿的襦裙。其发饰有帼、笄、胜、耳、步摇、长。这些女子的服饰体现出其阶级性和审美特性。男子的服饰包括头饰、配饰和服装三个部分。头饰包括笠、帻、冠帽、冕、弁。配饰有绶和佩剑。其服装包括、深衣、袍、衫、襦、裙、徽。男子服饰也体现出其等级性和审美性。汉代服饰主要是受到社会环境、手工业特别纺织业的发展和新品种的传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史精粹     
正唐代的"新郎"与"新娘"无关现在的"新郎"一词,专指确立婚姻关系的男女在结婚仪式中的男方,又称"新郎官",也指新婚的男子。但在唐代,"新郎官"却与结婚无关。"郎"在古代是指年轻的男子。从汉朝开始,"郎"还成了一般官员的代名词。到了唐代,六品以下官员统统称为郎,身居"郎"职的  相似文献   

5.
刘雪洋 《神州》2011,(2):55-55
我国现行《刑法》制定于1979年,对强奸罪的保护只注重于男子强奸女子一种形式,导致长期以来对男子强奸男子、女子强奸男子以及女子强奸女子这几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的制裁难以做到罪责刑相适应。目前,世界各国对强奸罪已不区分性别,我国《刑法》亦应与时俱进,给强奸罪实施一场“变性”手术。  相似文献   

6.
中国宫中男子的结婚年龄一般不超过18岁,大多数是在13岁至17岁之间。几乎所有的皇帝、小皇帝、太子在正式结婚之前都已临幸过女人,有着熟练的性经验,有的甚至已经生儿育女。西晋的痴愚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在做太子的时候,13岁时结婚。在司马衷结婚之前,他的父亲晋武帝司马炎派后宫才人谢玖前往东宫,以身教导太子,让太子知道男女房帏之事。谢玖离开太子的东宫时,已经怀孕。谢玖后来在别处宫室生下一个儿子。几年以后,太子司马衷在父母宫中见到一个孩子,晋武帝告诉他,这是他的儿子,他大为奇怪。同样,北魏文成帝拓跋浚17岁结婚,但他13岁时刚步入…  相似文献   

7.
唐代男女服饰及女妆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618——907)三百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发达的时代,也是历史上较为开放自由的时代。唐朝气魄宏大,能广泛包容外来事物,表现在服饰方面,也呈现出崭新的风貌。男子服饰吸收了胡服褊衣的若干成份,一改汉魏时宽博的冠冕衣裳,成为幞头圆领衣的一套;女子服装亦摆脱了汉晋时深衣的影响,更如奇花异葩,竟放光彩,汇成了一股唐代服饰文化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8.
满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福州满族是康乾时期,先后来福建省福州地区驻防的满洲八旗官兵的后裔。他们的婚俗具有两层性和多元性。既是满族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融合汉族及其他民族特性集中的体现。因此,对其研究,对社会发展史、家庭婚姻史、文化史、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都有重要的学术、资料价值。本文试对福州满族婚俗的演变做一探讨。 福州满族婚姻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同姓婚姻和转房。清初尚严禁满汉通婚,仅是允许木民族内部通婚。后来,由于满族与汉族交错杂居,交融日深,满族娶汉女为妻已成为普遍现象,清王朝下诏允许满汉通婚。但仅有满族官兵及子弟娶汉女为妻,没有满族女子嫁给汉族。因为按规定满族女子嫁给汉族均要出旗籍。所以,满族女子几乎没嫁给汉族而出现福州满族女子的过剩。辛亥革命后,满族女子开始嫁给汉族,才解决过剩问题。现满汉通婚互相嫁娶习以为常。辛亥前至解放前,福州满族婚姻主要是由“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决定。辛亥前结婚时还需要报知所管牛录章京,在结婚的“通书”上注明属于哪一个佐领。辛亥前,福州满族有早婚并娶长妇之习俗。因为,只有早婚娶长妇,才能解决其八旗制的男子在16岁成丁入伍征前就实现人口的繁殖,久而成俗。同时,  相似文献   

9.
唐代女性初婚年龄集中在14~19岁,15岁出嫁者人数最多。早婚现象多在唐中期以前,后期比例相当小。在唐朝前中后三期中女子的初婚年龄略有上升,这与唐中后期女性晚婚比例上升趋势相一致。唐中后期的晚婚现象应与政治、经济、战乱、门第、家庭变故以及自身体质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李敏 《文物春秋》2011,(3):14-20
唐代女子服饰是我国服饰史上的一朵奇葩,其影响深远广博。宋代女子服饰对唐代既有传承,也有自己突出的特色,双方差异较明显。本文通过对唐宋妇女服饰的介绍与对比,分析导致其差异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各自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唐代吐鲁番户籍将成年在室女子称为丁女,而敦煌户籍将其称作中女,这种称谓上的不同,应源于两晋南朝与北朝之间因土地、赋役制度不同造成的课役身份的差异。依据丁从课役的原则,北朝均田制下的女子只有在出嫁后才能依附于丈夫受田、纳课;未出嫁或丧夫归宗的女子不受田、纳课,亦不能称丁。两晋南朝则不同,女子到法定年龄就要承担课赋,成丁与否不以结婚为必要条件。敦煌户籍的称谓符合北朝以及承此而来的隋唐丁中制度,吐鲁番户籍的载录则是西晋、十六国制度的遗存。  相似文献   

12.
北朝婚龄考     
北朝婚龄考谢宝富薛瑞泽《魏晋南北朝婚龄考》①认为,北朝男子的婚龄一般在十四岁左右,女子的婚龄一般在十三岁左右。薛文据十余则婚例(主要是鲜卑皇族),推测北朝男子的一般婚龄,值得商榷。在我看来,北朝男子的适婚年龄一般在15岁以上。《魏书》卷五八《杨播传》...  相似文献   

13.
赵炎 《湖南文史》2011,(3):54-55
稍微有些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古代为加快人口繁衍速度,解决人均寿命短、人口总量不足的社会弊端,通常采用早婚早育的婚姻模式来加以平衡,男子一般在十四五岁、女子一般在十二三岁,就开始考虑婚嫁了。唯独宋朝是个例外。在宋代,男女婚嫁年龄平均推迟到十七八岁,当然,这还应该属于早婚,只是,社会潮流已经开始趋向于晚婚晚育了。  相似文献   

14.
<正>本市西关某私立中学校,有学生黄甲升,高材生也。年至弱冠,风度翩翩。去年与该校女子部学生黄瑞莲交情甚笃,梨园酒馆,每见芳踪,早已盟定白首,徒以两均黄姓,恐人讥笑,未敢公然结婚。双方父母虽知彼  相似文献   

15.
施俊 《文物春秋》2013,(4):15-19,71
笄、簪、钗均是管束头发的饰品,有安发、固冠的作用,属于男女通用的饰物,可统称为玉簪饰.簪原为“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就已经出现了陶笄、骨笄、玉笄首,商周时期出现了玉笄,春秋时期改称为玉簪,约在西汉晚期出现玉发钗.本文对各历史时期的玉簪饰进行研究探讨,从中可看出古代玉簪饰的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焕然一新     
清代男子蓄发,清一色的辫子;女子发式也很简单,13岁以后便不再剪发,而是蓄发扎辫或盘起作发髻。随着男子剪辫运动兴起,以及妇女思想的解放,男女发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婚姻包括结婚和离婚。有关结婚方面的论著举不胜举,而对于离婚的专题研究迄今却如凤毛麟角。有鉴于此,本文就20世纪20年代山西省的离婚状况试作浅析,希望能为中国近代婚姻史研究的深入略尽微力。一中国传统社会离婚是男子的特权。古代男子休妻有七大理由,即所谓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盗窃。但也有“三不去”之说:当更三年丧,不去,不忘恩也;贱取(娶)贵不去,不背德也;有所受无所归,不去,不穷穷也。一般来说,法律所允许的纳妾制度以及“离婚有损门楣”的观念使男子不敢轻言“休妻”。鸦片战争后,中国在痛苦中开始了近代化的历…  相似文献   

18.
唐代击鞠运动极为盛行,学术界对马球研究颇多,取得了较为深入的成果;本文则通过传世史籍、敦煌文献、出土文物等资料,对驴鞠运动作一小考,指出唐代皇帝、军队、女子举行驴鞠运动的情况,相对于马球而言,驴鞠具有激烈程度不一、击鞠姿态婀娜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王巨  恒伟 《旅游纵览》2008,(4):45-45
<正>北京奥运会秦皇岛赛区的足球赛将于8月6日至16日在奥体中心举行。12场足球比赛时间为,8月6日和9日分别进行两场女子小组赛,7日和9日分别进行两场男子小组赛,第一场  相似文献   

20.
《文史天地》2008,(12):71-71
“闭门羹”其实不是什么特殊种类的食品。在唐代,宣城女子史夙长得如花似玉,精通琴、棋、书、画,很多年轻男子便慕名纷纷拜访,她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要求客人献上一首诗,她看中诗文后才愿意与客人见,才有可能谈朋友。如果客人献上的诗不被她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