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大通皮影戏历史渊源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它的起源,民间流传很多,据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记载,"故老相传,言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夫人无已,以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作他帐,自帐中望见之,仿佛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皮影。"据近代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影戏史略及其现状》中认为:"中国皮影发源地为陕西,自秦汉隋唐当皆以其最盛。"由此可见,皮影艺术,源远  相似文献   

2.
皮影戏是傀儡戏的一种,是我国古老的戏曲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我国丰富而宝贵的民间艺术遗产之一。在我国大江南北大部分地区都有这种皮影戏种,甚至从明代起这种艺术形式流传到了国外,因此我国也有皮影戏故乡的美誉。虽然各地的皮影戏在表现形式上大同小异,但其唱词和唱腔却因地区不同而差别甚大,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3.
早就听说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有一支远近闻名的皮影戏剧团,它不仅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还是互助唯一的祖传三代的业余皮影戏剧团,每逢传统年节,他们都会为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送去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皮影戏,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一个冬日,记者驱车来到互助县,寻访这支令人耳目一新的皮影戏班。数九寒天,外面天寒地冻,见到皮影戏剧团负责人张占保时,他脸上的喜悦之色以及极富磁性的声嗓,带给人如沐春风般的舒畅。  相似文献   

4.
陈晓 《文史月刊》2005,(11):39-42
皮影戏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在古代典籍中有不少记载,现代学者也有一些相关的论述,但是,关于皮影的源与流,其脉络如今并不是那么清晰,有的说法还需要进一步考释。皮影戏又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也简称为皮影,它的舞台就是一张平面的影幕,通过灯光透射,使紧挨影幕背面的半透明皮质偶人在明亮的影幕上显出影象,加上艺人的操纵和唱词进行表演,影偶全是平面的侧脸形象。一些地区关于皮影的谚语这样说“:三根竹,一张皮,半张脸,半顶帽子,一只眼。”有人将影戏分为三种:手影戏,纸影戏,皮影戏。可是,后两种只是影偶材料不同,无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5.
肖育文 《旅游》2012,(10):22-27
相传,皮影戏始于汉代。汉武帝刘彻感伤爱妃李夫人之死。有道士假托法术召魂,以悦皇上。入夜,置烛火于帐后,投射李夫人生前之影像。汉武帝隔帐观之,传神之至,一时真假难辨,叹曰:"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相传,皮影戏盛于宋代。有史料记载了这样的盛况,"每有放影,儿童喧呼,终夕不绝。"相传,公元1781年,德国大诗人歌德在他的生日宴会上演出过源自中国的皮影戏。  相似文献   

6.
皮影戏     
《文史月刊》2012,(3):1-F0002
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  相似文献   

7.
<正>皮影戏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艺术,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深受民众的喜欢。而在印尼的爪哇岛上,也有一种皮影戏在当地广为流传,成为了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戏曲形式。它表演起来娱乐性和仪式感兼备,别有一番特色。爪哇皮影戏的剧情具有极强的宗教色彩,里面的人物也多为当地的神明或鬼怪,在台前看不出门道的我,只好到后台看看热闹,一睹爪哇皮影的真容。这里的皮影造型比较夸张,正面人物有着尖尖的鼻子、细长的眼睛和苗  相似文献   

8.
皮影戏,庆阳人又叫灯影戏。在庆阳北部由于皮影戏的全部戏箱常常被驮在一只毛驴儿的脊背上,走乡串户,所以,人们又给它送了个雅号叫“一驴驮”。皮影戏是庆阳民间文娱乐活支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周秦时代。宋代,皮影始由“北豳”走向全国;明清时代皮影戏在庆阳  相似文献   

9.
严珺 《神州》2012,(1):66-70
"微薄的身躯,刻画出厚实尊严,小小屏幕,撑起大大一片天……",这是最近华语歌坛某位歌手的最新歌曲——《皮影戏》里的两句歌词,他将中西文化结合音乐上的变化完美地创作出了全新的音乐风格,同时也赋予了这个古老的民间艺术——皮影戏,一种全新的风貌。"皮影戏"源远流长皮影戏,我们都不陌生,这种在旧时称为"影子戏"或者"灯影戏"的民间戏  相似文献   

10.
细腻传神的唐山皮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影”是皮影戏的简称,在古代被称为影戏,是指艺人操纵用畜皮、硬纸等不同材质制作的影人、景片等,利用光源将其形象投影到影窗(或称亮子、银幕、屏幕、唱戏的窗子)上进行说唱,并配以音乐伴奏。进而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皮影戏融合了绘画,雕塑、音乐、歌唱、演技和文学等艺术。“五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就是在灯影里舞动的皮影艺术的生动写照。皮影的演出形式灵活自由,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和民间情趣,备受民众的喜爱,以至流传千余年而不息。关于皮影艺术的正式文字记载是在北宋年间,盂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就有”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可见当时人们对影戏的痴迷。  相似文献   

11.
秦彬  张秀焕 《沧桑》2009,(3):40-41
唐山皮影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概述了唐山皮影戏的保护与开发现状,剖析了对其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唐山皮影戏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2.
张晶晶 《神州》2011,(2):73-74
剪纸片是美术片的一种。剪纸片的产生与剪纸、窗花、皮影戏等传统民间艺术密不可分,同时对戏曲、民歌、木偶戏以及国画艺术的借鉴也明显存在。浸透着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剪纸片在整体影片风格上追求意境美,综合剪纸、戏曲、皮影戏、民歌、民族乐器等传统艺术因素,不是拼凑而是融合。最终形成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渔童》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民族意识,因而赢得观众认可,这种民族化的艺术特色正是源自于对传统艺术的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3.
民间戏曲     
《丝绸之路》2008,(5):42-44
流行于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带的地方戏曲,后又被命名为“陇剧”。 陇东道情是采用道情唱腔的皮影戏。因其演出排场和活动方式极简便,全部箱具乐器一头毛驴即可驮走,当地群众又称这种皮影戏班子为“一驴驮”。它的形成至早不超过清道光、咸丰年间。  相似文献   

14.
唐亚强 《丝绸之路》2009,(18):70-71
皮影戏是最早的动画,是由皮影艺人操纵影偶傀儡在银幕上表演,通过皮影班的音乐伴奏,对影偶在剧情中的唱腔及念白的同步配音的一种综合时空艺术。本文以甘肃地区为例,论述了皮影艺术与戏剧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正>皮影戏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艺术,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深受民众的喜欢。而在印尼的爪哇岛上,也有一种皮影戏在当地广为流传,成为了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戏曲形式。它表演起来娱乐性和仪式感兼备,别有一番特色。爪哇皮影戏的剧情具有极强的宗教色彩,里面的人物也多为当地的神明或鬼怪,在台前看不出门道的我,只好到后台看看热闹,一睹爪哇皮影的真容。这里的皮影造型比较夸张,正面人物有着尖尖的鼻子、细长的眼睛和苗  相似文献   

16.
如今,皮影戏这个夹带着历史、哲学、世俗、伦理、审美等传统文化信息的古老剧种似乎已经成了明日黄花,各地得以保留下来的皮影戏随着时代的变革也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辉。然而代表江南皮影戏的海宁皮影,  相似文献   

17.
豫南皮影戏     
北宋末年,皮影戏随宋都南迁而传入信阳,清代中期开始兴盛。信阳地区皮影戏具有本地风土特色,故称豫南皮影戏,俗称“影子红”、“皮影子”、“皮影”,流行于光山、罗山、固始、潢川、信阳等诸县。由于各县方言不一,民歌曲调有别,皮影戏的唱腔亦各不相同,但乡镇人民喜爱皮影戏这一独特的戏剧形式却是共同的。凡有庙会、年节喜庆或许愿之类的事,都有皮影戏悠扬婉转的唱腔,缭绕于村庄集镇田间,并常有两三个戏班演对台戏。村民们笑逐颜开,集于简易戏台或土台之前,观看种种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在台上重演,欣赏这一朴拙的乡土艺术,看…  相似文献   

18.
皮影戏发源于中国,被称为“电影始祖”。而今,电影正如日中天,而中国的皮影戏还在孤独、落寞中挣扎着前行。  相似文献   

19.
皮影戏是深受满族人喜爱的戏剧之一。皮影戏是“影戏”(又称“平面傀儡”)的一种,是我国汉族所创造的一种古老戏剧。它起萌于汉代,形成于宋代,盛行于清代。在长期流传中,不断革新,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并在一些地区发展成不同形式的地方戏剧。“影戏”在国外也广为流传,并对近代电影艺术的发明,起到了促进作用。 谈到皮影戏,我们不能忽略满族人所做的贡献。相传,影响甚广的滦州影戏是十六世纪未在沈阳形成的(因而有人认为中国影戏即起源于此)。这与满族人人爱好不无关  相似文献   

20.
关于宗教信仰的心理基础及心理特点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忠荣 《攀登》2005,24(4):96-98
宗教信仰心理缘起于人的依赖感和利己思想,它又具有臆造性等特点;宗教心理与道德合致,从而不受时空地域之限,持续地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