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包山楚简133中有一"(畏阝)"字。"(畏阝)"字究竟当如何解读,学界有不同看法,或释为楚威王之"威"字,或训为秭归之"归"字。旁征文献典籍与出土材料,"(畏阝)"字无疑是一地名,为楚国(畏阝)邑,属楚国宛郡下辖地区,或与清华简《楚居》篇所见"(畏阝)山"有关,其地望在楚国方城外、"(畏阝)山"(在今河南新郑、密县一线)下的某地。  相似文献   

2.
"(句)"与"苟"本是两个形、音、义皆不同的字.由于隶定之后,字形相近,而"(句)"字又在传世典籍中鲜有用例,故二字混而不别."(艹干句)"本是"苟"的古文异体,亦被误认为是"苟"的异体,并因此由不同角度讹变出不同的字形.本文力图阐明"(句)"、"苟"混而不别及相关异体产生的原因由来.  相似文献   

3.
1974年,安徽省庐江县出土1件攻敔王光剑。剑身有铭文2行16字,原报道释文有误,现重新释写如下:攻敔王光自乍(作)用剑。(走亘)余允至,克戕多攻。其中"(走亘)"、"戕"二字是反文。"(走亘)"字原文从"辵"从"亘",为"(走亘)"字的异体。铭文前一句的意思十分清楚,是说这柄  相似文献   

4.
今本<史记·黥布列传>"兹乡"<索隐>注"番阳(臬阝)县之乡",当作"(臬阝)阳县之乡"."(臬阝)"为"(鳥木阝)"之俗讹字."(鳥木阝)"字又作"郻",<汉书·地理志>郻县在巨鹿郡,(鳥木阝)阳县在豫章郡,与番阳近者为(鳥木阝)阳县,<索隐>作"(鳥木阝)县"误.西汉无番阳郡,依<索隐>体例亦不得言"番阳(鳥木阝)阳县".<史记索隐>当是据<汉书>颜师古注为说,今本<索隐>此注有误.  相似文献   

5.
说谎的作文     
一位年轻的作家在博客里说出一种残酷:中国人第一次被教会说谎是在作文中。此后,一篇名为"咱们小学时期的作文必杀结尾句"的网络民调在网络走红。"同学们看着清洁的教室,擦着额头上的汗水笑了。"(用于描写大扫除之后)"小朋友,谢谢你,你叫什么名字?"答:"我叫红领巾。"(用于扶老人过马路等好人好事之后)  相似文献   

6.
回族习俗     
韩福良 《中国土族》2010,(Z1):34-36
大通的回族由于信仰伊斯兰教,在生活习俗上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同时,由于长期同汉族和其他民族共同交流、相互影响,有些生活习俗与兄弟民族有相似或相同之处。饮食大通回族以面食为主,一般有面条、拉面、面片、蒸馍、花卷、锟锅馍等。  相似文献   

7.
"神(光鬼)"出自《山海经·西山经》,随着版本和转引文献的不同,其"(光鬼)"字有多种异文,古今莫衷一是。从异文、形讹、字义与文意理解等角度出发,对"神(光鬼)"进行校诂,我们认为"神(光鬼)"不是"神魃","(光鬼)"应为"(失鬼)"之形讹,读作chī,"(失鬼)"与"■"为构件位置左右互换异体,"(失鬼)"与"(失鬼)"为"失""矢"形讹而产生的异体,"(失鬼)"与为构件位置左右互换异体,同时挖掘出有关文献用例,还解决了《汉语大字典》中"(鬼侈)"字的义阙问题,另外还发掘出为现代字书所失收的■、■、■,最终沟通起了"魑""(光鬼)""(失鬼)""(失鬼)""■""■""(失鬼)""(鬼至)""(鬼知)""(鬼力)""(鬼台)""(鬼侈)"■、■、■等之间的异体关系,这既有利于大型字书编纂,也有利于古书校勘。  相似文献   

8.
河南安阳曹操高陵出土的一枚铜印,印文篆法工整秀美,构形奇特诡异.它的上部呈圆圈状,下部则与金文及<说文>篆文"(网)"字的构形相类,当是"(雨)"字的别体.曹操名操、字孟德,因"(雨)"有平定之义,与"操"的含义相关联,故印文"(雨)"当是曹操的本字,而"孟德"则是其功业有成后新增的字号.这则印文中部向内凹陷,它可能是曹操专门用于铃盖封泥的印章.  相似文献   

9.
位于山西省西南部的河津市,由于自然、社会、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以白面为大宗食品饮食习俗。河津人的主食是面食,此外还有拌菜、醪糟、杏仁饭等多种特色饮食,讲究干饭和稀饭的结合。节日饮食做法讲究,品种繁多,主要有饺子、油糕、津糕以及各种不同规格的花馍。"一面百样,一面百味"是对河津面食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0.
(疒木)儿鼎中的"(塦攴)"字糅合了两种写法,具有重要价值。"■"应释为"(疒木)"。鼎铭中的"陈侯"是陈国的首位国君"胡公满"。  相似文献   

11.
“(氵月)”及“(氵月)工”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氵月)",在云梦秦简、汉代漆器上的铭文以及汉代简、牍上都有发现;"(氵月)工",目前则仅见于汉代漆器的铭文中。对于它们的含义,曾有过几种不同的解释,本文试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即漆工艺的角度对此作一探讨。一 "(氵月)"及"(氵月)工"与水有关 "(氵月)"及"(氵月)工"在简文或铭文中都是同与髹漆有关的文字一起出现,因此需先从漆的性质进行讨论。我国古代使用的漆为天然漆(又称大漆、国漆、生漆等),是漆树的分泌液,现代分析测试的结果表明,漆中的主要成分是漆酚,此外还有漆酶、胶质和水分。其中漆酚含量的多少以及漆酚中某些化学基团的结构等,都是影响漆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正"李鸿章像兑换券",系大清银行在美国钞票公司订印,因"票上镌有李鸿章像"(1)而名之,亦称"李鸿章像券(票)"、略名"李像券(票)"。辛亥国变,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李像券未发行者为中国银行接收、改印、发行,其券(图)读者并不陌生。唯所见相关记述稍欠详实,该券底细还有不为外界所知者。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草拟本稿,对大清银行订(续)印及中国银行接收、改印、发行李像券等相关情形进行初步梳理,探究其全貌。  相似文献   

13.
正一许多历史文化古城都有西湖。高邮似乎也不免俗,也有西湖。我家就在湖边,经常感受水天一色的安详……"高邮西北多巨湖,累累相连如贯珠。"(秦少游逸句)"三十六湖水所潴,其间尤大为五湖。"(蒋之奇《题东园诗》)——这是宋代人视野里的高邮西湖。到了明代末年,由于淮河入海河道频年淤塞,大量泥沙积淀,致使内湖积水不得外泄,因此,"千流万派毕会于高邮,而高邮遂成巨浸矣"(《隆庆高邮州志》卷二)。  相似文献   

14.
甲骨文、金文馘((戈耳)、(戈酋))字与其所从(目)字等的释读涉及相关甲骨文、金文数例.甲骨文、金文"( )、( )、( )"等字即馘字,馘字所从"( )、( )、( )、( )"等字即(目)字.  相似文献   

15.
<正>艾艾是形容口吃的戲謔之詞,語本《世説新語·言語》:"鄧艾口喫,語稱艾艾。"在辭典中一般作如下解釋:[艾艾]"口吃的樣子"。後因以‘艾艾’形容人説話口吃。"(《王力古漢語字典》,頁1038)"後謔稱口吃言訥曰‘艾艾’。"(《漢語大詞典》九,頁271。)"鄧艾,三國時魏將。後因以‘艾艾’形容口吃的人吐辭重複。"(《辭海》,2010年,頁17)  相似文献   

16.
楚墓出土的遣策屡见"綉"、"(纟秋)"二字。通过结合相关考古资料及文献的考释,"綉"似当读为"韬",指敛囊或包裹之类的物品。"(纟秋)"似当读为"繡",指刺繡品。  相似文献   

17.
<正>贺次君、施和金先生点校本《读史方舆纪要》卷62载:"(靖远卫)东北至宁夏中卫二百五十里。"(中华书局,2005年,第2963页)靖远卫即今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县城,中卫即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该书所载两地距离仅"二百五十里",颇为可疑。乾隆《续修中卫县志》卷1载"(中卫)西南至柴薪梁靖远县界二百里"。柴薪梁,今名"柴辛梁",位于靖远县北部东升乡的柴辛村附近,地处靖远县与中卫市交界地  相似文献   

18.
《文物》1982年第5期刊载了安徽南陵县出土的吴王光剑,释其铭为:"攻敔王光自作用剑以战戉人"。按:其中"战"、"戉"二字释文与字形不符。剑铭"(?)"应隶定为"(尚戈)"。"(用戈)"应隶定为"(戈用)",即"勇"字。《说文》卷十三"勇或从戈用"。"勇  相似文献   

19.
一、释"(坚)"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中有字作下揭形: 1.2.<花东>191 其字从"卜"、"又"、"止",原整理者隶定为"坚"(下文用"A"表示),未释[1].有研究者认为它是"又"、"止"、"卜"的合文,"止"又读作"此",然于义未安[2].笔者以为,"A"字似从"止""扑"声,很可能是"赴"字的异构;因为偏旁"止"与"走"可互易,"扑"又是从"卜"得声.在花东卜辞里,"A"字共出现6次,均见于同一版卜辞,如:  相似文献   

20.
解說文解字:"解,乡飲酒角也"。解的名字是宋朝人根据古礼經推定的,它的形状多半是圓腹、侈口(敞口)、圈足而且带盖。商代的解較多,大半是圓形和椭圆形的(圖一);到了西周又有作长方形而四角是圆的;春秋时演化成身长、侈口、圈足的解(圖二),如"(余耳)王义楚(金耑)"就屬于这一类,但銘文自称作"(金耑)"而不叫"解"。(金耑)就是(?)字,按照王国維先生的說法,解、(角旦)、巵、(?)、(?)五个字实际上是通用的。解的用途,好像后来的酒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