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场所叫清真寺,伊斯兰教传进贵州省后,回民便在各聚居地修建清真寺,并建立组织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2.
刘铁英 《神州》2012,(24):252-252
闽南地区的海洋文化在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之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民族特点的舞蹈。闽南一带,少数民族和汉族人口交错杂居,在不断的融合过程中,舞蹈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福建泉州是我国回族的发样地,因为临近海洋,又受到了多年的经济文化的影响,使其明显的区别于西北内陆地区的回族舞蹈,本文笔者主要是通过自己的了解和调查,总结泉州地区回族舞蹈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丧葬习俗     
藏民族古老的丧葬习俗,也比较奇异,像这个民族一样充满神秘的色彩。 土葬:是藏民族信奉苯教时期流行的一种古老葬俗。据考古发现,藏区的土葬历史非常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藏民族就建立了墓葬的习俗。土葬在佛教传入后,这种葬法一直延续到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  相似文献   

4.
藏族节日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遥远历史时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藏族的思想意念和审美意蕴造成了自己独特而琳琅满目的节日文化体系。由于佛教对藏族的深刻影响,因而导致藏族节日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藏族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包括了祭祀、农事、纪念、庆贺、社交游乐等诸多项目。若将藏族数量众多的节日分类,大致可划分为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种,当然许多传统节日也有部分的宗教内容,我们在此只能择其主要的,而且在藏区具普遍意义的节日,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5.
叶华荫 《丝绸之路》2010,(19):38-38
据有关史料记载,回族首入云南永平,缘于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相似文献   

6.
李良赞 《神州民俗》2007,(11):15-16
商洛“秦头楚尾”的山地区位,使其风土民情、丧葬习俗。既具中国传统习俗之共性,又富地方特色之个性,蕴含秦巴山民朴素的丧葬信仰。丧葬习俗是商洛诸多习俗的缩影,“成服”、“铭旌”、“入殓”、“出殡”等系列活动,体现了该地丧葬习俗“既具秦风,又含楚韵”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7.
藏族习俗     
汪峻基  赛多 《中国土族》2010,(Z1):40-42
饮食大通藏族的饮食基本与汉族相似,平常以八罗、拌汤、旗花、寸寸饭、干粮、油花馍馍及马铃薯为主食。逢节日或招待客人时,夏秋两季主要有凉面凉粉、麦素儿、蒸馒头、煮豆儿;冬春两季有搓鱼儿、热温儿、搅团、锟锅、荨麻等饭食。宽裕人家备有酩馏酒、糌粑、酥油和奶茶。  相似文献   

8.
张帆 《满族研究》2006,(2):77-80
满族传统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中,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印记,有些至今还散发着进步文明的光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活化石”;而今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中,它却急剧消失和埋没;加强对满族衣食住行,生活习俗的搜集整理研究,具有保护文化、承载文明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鲁回族秧歌是由当地回族群众表演的极具特色的舞蹈艺术。这一特色的形成,不仅是由于它的少数民族特性。对于东北大秧歌的传承,以及鲜明的鲁西地域色彩更增添了它的魅力。文章从其形成与现状进行分析,力求把握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马真福 《丝绸之路》2009,(24):36-38
宗教文化的崇拜信仰、仪式在藏族地区广为流传,随着时代的进步,整个藏民族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更加客观地认识了宗教。本文简要论述宗教文化的崇拜信仰对藏族佛教信仰和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的满族是一个以渔猎经济为主,以农业、采集为辅的民族.在入关之前,满族及其先人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形成了喜吃猪肉、粘食、甜食与酸菜的饮食习惯;在婚姻和育儿方面具有骑射民族的特点.自入关后,与汉族杂居相处,其生活习俗对北京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夏尔巴人长期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带,解放前主要从事背运和交换,解放后主要从事农牧业,也开始大力发展各种副业生产。农作物有玉米、土豆、鸡爪谷、荞麦和豆类。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有云杉、樟木等各种树木;有猴子、獐子、狗熊等动物.还产虫草、贝母等多种药材。夏尔巴男子穿羊毛织成的白色短袖外套,沿边镶有黑色羊毛,叫作“普都”。腰间插一把叫“果奔”的弯月形砍刀,女子穿色彩鲜艳的长袖衫,下身围一条花筒裙,外面罩一件手工制作的白羊毛坎肩,叫“帕多”,梳一根长长的带红穗的发辫,还喜欢戴金玉耳环。他们能歌善舞,音乐曲调悠扬而文雅,舞蹈动作与尼泊尔、巴基斯坦的一些民间舞蹈很相似。每逢节日或遇喜事,都要合家欢聚,一边饮酒,一边歌舞,常常通宵达旦。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布里亚特蒙古族生活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人口达7000余人。这里草原辽阔、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布里亚特蒙古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布里亚特蒙古族婚礼仪式按定亲、送亲、结亲的过程来进行,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优美的歌舞形式和隆重的婚礼场面,成为了蒙古族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西藏贡嘎县姐德秀镇克西村,在西藏的山南地区,雅鲁藏布江南岸。山南地区是西藏农业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有“西藏粮仓”的美称。在西藏的农业生产中具有代表性。 调查以克西村为主,同时走访了扎囊县的扎塘村和乃东县的卡朵村写作时还用了一点别的地方的有关资料。 “克西”藏语为“住着四户人家”的意思,也可叫做“四家村”。现  相似文献   

15.
高句丽古墓壁画反映高句丽社会生活习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高句丽古墓壁画上,阐述了高句丽民族八个方面的 生活习俗,基本概括了高句丽民族生活习俗的全貌。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 ,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为人类的向前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任何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又 都不是永远不变的,随着文化交往的增多,文化生活习俗也是互相影响的。高句丽文化生活 影响了中原,中原发达的文化也影响了高句丽。  相似文献   

16.
张林  孙颢 《满族研究》2012,(2):90-94
巴拉人是女真人的分支,他们居住在张广才岭的密林深处,既不入旗,也不接受招抚。巴拉人长期与旗人隔绝,受旗人文化影响较弱,使巴拉文化独具自身特色,成为最具特色的满族文化,巴拉人及其文化是女真人及其文化最后的活态遗存,对于我们了解女真各部的习俗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从居住方式、文化生活两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巴拉人"的生活习俗。  相似文献   

17.
“初三日起,三大寺喇嘛(僧继下山,入拉萨市。自藏历初五至二十六日,为喇嘛传召之期。在此期内,拉萨之行政、司法各权,改由哲蚌寺之铁棒喇嘛负责执行,政府机关一律停止办公,三大寺及拉萨附近各寺僧众,约二万余人,须于初五以前,集中拉萨”(朱少逸《拉萨见闻录》)。新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各民族本土文化交流的日益密集,各个城市地区的文化也随着现代经济环境一体化的发展而发展,回族经堂歌和伊斯兰文化也是如此。回族经堂歌和伊斯兰文化基本上主要集中在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当地回族居民通过清真寺来传授、传承经堂歌,宣扬伊斯兰文化,使的广大教民了解伊斯兰教的起源、教条、日常宗教活动等——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璀璨的伊斯兰文化。文章主要探讨宁夏回族的伊斯兰文化在日渐民族一体化的环境中的传播和发扬。  相似文献   

19.
解放前,海陵人婚嫁多为父母包办婚姻。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人民经济生活经历了从建国初期的贫困,到十年文化大革命的重刨,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开始出现转机.年轻人婚嫁以自由恋爱、婚事从简为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