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沈德潜的诗歌审美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世英 《攀登》2001,20(1):90-93
沈德潜的诗歌审美理想以“中正和平”为总体要求,主张温柔敦厚的诗教。沈德潜身处中国传统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都已充分展开的清代中叶,他强调兼取诸家诗学,于对立的诗论里求以儒家诗学为主导,兼容审美派的某些见解的“中和”主张,体现了道德伦理价值与审美价值和谐统一的诗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
沈德潜是清中叶代表诗人之一,提出“格调说”,在乾嘉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潘务正、李言所编《沈德潜诗文集》是迄今为止收录沈氏作品最为完备的整理本,但沈德潜著述宏富,交游广阔,题赠颇多,仍有部分作品遗落集外。今从清代地方史志中新辑得沈德潜集外文七篇,并略加考述。这些佚文对于研究沈德潜交游,全面认识其思想与学术,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沈德潜是清代中期的著名文人,与当时的文人学者多有文字往来,其中多有未被今人整理的《沈德潜诗文集》收录者。今选取平日泛览清人著作所得的8篇沈德潜佚文,公诸同好。沈氏的佚文不仅对研究其生平交游与诗学思想多有裨益,对于审视清代中期的文化生活也极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赋》是西晋诗人陆机的一篇重要的文论作品,他开创性地提出了“缘情绮靡”的诗学观。这与特殊的时代哲学思想——玄学本体论的最终完成有密切的关系。陆机第一次于诗的领域确立了诗的本体“情”性和其“绮靡”的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5.
黄晶晶 《沧桑》2008,(5):215-216
在苏门诸人中,黄庭坚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是北宋诗坛上一位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诗人。黄庭坚宣扬"温柔敦厚"的诗学观念,总结的一套"诗法"赢得了许多追随者,给宋诗带来了一种新的变化。黄庭坚的诗论与诗歌创作,无疑与其理学家的身份密切相关,并同时受到其时代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沈德潜批评陆机的诗作时,曾说:“士衡以名将之后,破国亡家,称情而言,必多哀怨,乃词旨敷浅,但工涂泽,复何贵乎。”陆机又不是个木偶人,他的情都到哪里去了?沈氏的解读正确吗?此其一。而“破国亡家”除了如沈氏按照一般世俗的推想,  相似文献   

7.
聂欣晗 《满族研究》2012,(1):112-115
清代女诗家主动发声,以不俗的成绩在充实与完善古典女性诗学内部建构的同时,也在与男性诗人的双元互动中彰显自身的性别特征,对清诗学风貌的构建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使得清代诗坛出现了男女两性诗学共荣的新景观。可以说,清诗学的全面复兴是两性共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包世臣认为,为文除要严守文法,做到“其言有序”外,还要做到“其言有物”,而且就“其言有序”和“其言有物”比较而言,后者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他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认为,“文字之教”的基本功能是“成其俗”。因此,他主张文学家要介入社会,关心国计民生。与此相联系,他主张为文要“崇实”而反对“致饰”。包世臣诗论的核心,是儒家的诗教原则。当然,作为嘉道年间的重要诗人,包世臣也特别重视诗的艺术性。首先,他认为写诗要直抒胸臆,“言为心声”;其次,他主张华实结合,朴质得宜,反对华而不实,尤其反对“侈于声色”;第三,他虽然反对“侈于声色”,但不反对韵律,认为写诗要讲求平仄。基于上述见解,包世臣将诗分成上、次、下三类。包世臣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二是诗。尤其是他的诗,无论形式的多样性,还是题材的广泛性,以及内容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嘉道年间的诗人中都是一流的。  相似文献   

9.
赋、比、兴的几组相关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赋、比、兴与诗教及诗言志三种诗学观念有着基本相同的文化源头,三者都可湖自政治、宗教、艺术结合为一体的古老的氏族会盟活动中(对这一问题笔者另有专文论述),但它们作为相对独立的三大诗学观念却是晚至汉代才正式形成的。这固然与诗歌艺术的成熟过程互为表里,而此种观念之所以能伴随着历史的脚步终于走入诗学的殿堂,显与上古以来“诗教”盛·行的事实密不可分,具体言之,一则依赖于实践形态的“诗教”在周代以来的崇高地位与广泛影响。二则得力于“礼崩乐坏”之后儒家学派对此实践形态的“待教”的理性传承。前一点,我们从当时献…  相似文献   

10.
王政  王娟 《丝绸之路》2009,(18):60-61
欧阳修诗歌中有许多对民俗现象的描写,特别是一些地方性特点很强的风习俗信,给他的作品增添了许多风采与蕴涵。作为诗家的欧阳修,他的民俗描写很显然并非简单地“观风”或“采风”,而往往与其创作之“思”密切联系着。也就是说,很多民俗事象是随着他的诗歌创作“感兴”而被带入作品的,这种“带入”自然渗透着诗家的主观意绪。本文即从诗人主观内涵与所写民俗现象之关系的角度进行梳理,以求教于诗学与民俗学界的同仁。  相似文献   

11.
《文史天地》2013,(4):93-93
唐代大诗人自居易一生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然而,他有一首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却引起了一场“诗案”。他在《大林寺桃花》一诗中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一诗句引起了后人纷争不休。有学者认为,既然同是在四月里,已经“芳菲尽”了,怎么又会“始盛开”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件“诗案”也引起了宋代大学者沈括的注意。有一年四月,沈括特地到大林寺实地察看。此时,山下的桃花早已凋零,而深山峰巅上的桃花却如丹霞般“始盛开”。见此情景,沈括不禁暗暗夸赞大诗人自居易深入生活,真实地反映了自然景物。这样的诗作,如果诗人不到实地,是无法写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要:扬万里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中别具一格,他创辟了新鲜泼辣的“诚斋体”,成为当时诗歌转变的重要枢纽。对于他这种诗体,宋金元人多是推崇,明人忽略,清人有推重也有贬斥。这一曲折的论评史,昭示了古代诗论家重“活法”,崇自然天成,诎粗率滑俗的诗学主张,具有诗法探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清乾隆年间编印出版的《长洲县志》《元和县志》为苏州历史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对苏州市相城区来说,更是不可或缺、弥足珍贵。这两本志书的主编皆为顾诒禄。如此贡献卓越的人物,史料记载仅为“清长洲人,字禄百,号花桥,又号瑗堂。贡生。工诗文,为沈德潜高足。沈氏选诗,多与之商榷”。寥寥数语,  相似文献   

14.
杨文静 《神州》2012,(19):64-64
别林斯基说:“感情是诗人天性的最主要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歌。”可见,感情是诗的灵魂、诗的生命。伟大诗人普希金也曾如是描述他自己写诗的情景:“把一块燃烧的赤炭塞进我剖开的胸膛。”这“燃烧的赤炭”就是灼人的感情,作为教师,就应该把这块燃烧的赤炭塞进学生的胸膛,让学生与诗人进行感情交流,产生诗情共鸣,  相似文献   

15.
“清代贵州的诗人·能够上继谢三秀、杨龙友,虎视鹰扬于全国诗坛的名家,首推周渔珍。这位开一代风气的人物…‘…堪称黔中诗帅。”这是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对贵州清代著名诗人周渔横的评价。其实.在海粟以前.对周渔横在诗歌上的成就,早已被人推崇。清代康雍时期著名学人毛奇龄.一刊鄙视西南文土,却看重周渔珍,折节订文,称赞他的诗“兴比互进,请文兼生”。周渔璜的好友,与他同时并立诗坛的史申义,为周诗所倾倒,其赠诗说:“孰与夜郎争汉大,手携玉尺上金台”。贵州先贤郑珍在《周渔珍像赞》中说:“诗当康熙,如日正中。起问汉大…  相似文献   

16.
清末许印芳《诗法萃编》是一部很有影响的诗论作,该书诗学知识丰富深邃,博大精深。蓝华增作此,是就本书所涉及的诗美学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认为:许印芳的诗学思想遵循儒家“言志”正宗,服膺“诗教”,即诗歌创作服务政教,同时又融入诗美学,尤其是意境理论:许印芳的诗学思想汲取了中唐皎然——晚唐司空图——南宋严羽等人的诗美学思想。蓝华增此。指出了许印芳评论《诗式》、《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的允当之处,同时也独抒己见,指出了对上述三部诗论的“研究未尽和理解欠妥之处”四点。本篇幅不大,但结构谨严,论述有据,见解独到,研究深入,评述允当。是篇很好的“论‘诗论’”的学术稿。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金陵大学诗学教授胡翔冬是南京学界的知名人物。其人名胡俊,字翻京,号翔冬,祖籍安徽和县,1883年出生于南京中华门外傍秦淮河的窑湾街。胡早年赴日本学生物学,毕业于早稻田大学。他自幼饱读古书,仰慕刺秦王的荆轲和汉代侠士朱家、郭解,留学归来后一心想成为“日月如鬼灯,妖星闪其下”的乱世中的游侠。最终,胡翔冬没有成为铲平天下不平事的游侠,因他天生就是个诗人。他与清末著名教育家、大书画家李瑞清(清道人),以及维新志士、著名诗人陈散原(陈三立)相交深厚。胡年纪低于二人不少,便以师礼待二位学者。在旧体诗歌创作和研究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胡翔冬,先在两江优级师范任教,1927年被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礼聘为诗学教授,名著南京。时人称胡翔冬为“胡三怪”,据说此号来源于他的话:“父不以我为子,妻不以我为夫,子不以我为父,怪、怪、怪!”其实,胡为人耿介,性情刚烈,愤世嫉俗,狂放不羁,行为不合俗流,难为人所理解,又因其排行老三,故有“胡三怪”之称。胡对此不以为然,他诗中说:“窑湾湾上住,好怪信人言。”胡翔冬嗜酒,如其诗所说“天生作魔肠,得酒如得蜜”,“诗与醉相和”,“止酒惨不乐”。他常从早到晚独自在书斋内边饮酒边看书吟诗。弟子到...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一位文坛名家。 他能书善画。故宫博物院藏有他所作《严陵钓台图》和《梅雀》两画,极为珍贵。 他精诗善词。前人评论其诗的风格,或说他有李贺之高格,或说他善学李商隐,或说他“诵法青莲(李白)”大多异口同声地把他与唐代名家相比。 他忧国忧民。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生活,对人民的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西域少数民族诗选》的编者赞誉他:“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诗人,在当时就受到各族人民的敬仰。” 他,就是西域诗人萨都剌。 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其祖萨拉布哈(又译作思兰不花)、父傲拉齐(又译作阿鲁…  相似文献   

19.
康硕 《神州》2013,(2):1-1
以书画闻名于世的郑板桥同时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文学家。他的身世命运与唐代大诗人杜甫颇为相似。郑板桥也十分推崇杜甫。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杜甫的诗学观,其诗作也自觉地学习杜诗,读其诗者不难发现,无论题材内容还是形式风貌,郑板桥的诗作都深受杜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钱仲联先生的诗学研究取向,始终以儒家经学传统为参照,其评价清代贵州郑珍诗歌,以“王气在夜郎”一语概言,既包含了有清一代“诗学”中心西移的客观信息,透露了清代诗歌历史的盛衰状况,亦强调了诗人的“学问”功底及作为诗人的经世致用功夫。在清代诗学“汉宋之争”与“宗唐崇宋”风气合融的道路上,钱氏以为惟郑珍独具“王者气象”。其核心在于文学经学化最高“体用”追求的张扬与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