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晓明 《丝绸之路》2009,(24):39-40
在中华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大格局。本文从历史资料和历史建筑学的角度探讨了回族建筑的历史沿革、建筑特点、文化特色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法制的发展同样留给后人较多深思。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我国的刑罚也经历较多的转变。本文将主要论述中国古代刑罚的演变,以给予现在启示与深思。  相似文献   

3.
嵩山地区位居中华民族腹心重地,在中华文明发轫、形成过程中,一直处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核心地区。周公旦在此“测土深,正日影”,确立了以此地为“天地之中”的宇宙观,从而巩固了嵩山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核心地位,并进一步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延续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礼仪重建与地方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春声 《岭南文史》2007,(1):I0001-I0001
在经历百余年激烈的社会动荡和文化变革之后,现代中国社会出现了明显的“礼仪阙失”现象,正面临着“礼仪重建”的困难任务。传统国家及其文化赖以证明其“正  相似文献   

5.
<正>“大一统”思想及其实践是推动多民族国家中国、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尽管以往学界对“大一统”思想及其实践有过很多探讨,但将其和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共同体联系起来分析的论著尚不多见,实际上形成于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及其实践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这也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统一性”的钥匙。一、“大一统”是以“周天子”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体系提及“大一统”,  相似文献   

6.
明代庙制建立于洪武时期,以后屡有变革。而藩王继统是引起庙制变革的主要因素,如永乐、嘉靖二朝,尤以嘉靖朝的庙制变革为巨。永乐篡权夺位的政治斗争,反映在庙制变革上首先是永乐皇帝排除建文一系,重构宗庙象征的帝系传承,明代宗庙帝系残缺由此开始;其次,永乐迁都也造成“一国二庙”的双庙制出现。嘉靖时期庙制变革以“大礼议”为起点,持续了二十多年。嘉靖庙制变革包括两个阶段:世庙与太庙并存;兴献帝“称宗入庙”。与此相联系,宗庙形制经历了“都宫之制”和“同堂异室”的轮回。  相似文献   

7.
历史研究变革大趋势下的世界史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世纪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要求中国历史研究突出个性化。更新观念 ,主动参与和自觉应对经济全球化引发的社会文化变革 ,是解决 2 0世纪中国历史学发展缺少个性化研究这一问题的关键。历史研究的个性化表现为选题、研究理论思维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而宽松和谐的治学环境和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体制是个性化历史研究的保障。世界史体系的重新构建是历史研究变革大趋势中的必然过程。克服“欧洲中心论”和“西方文明优越论”是世界史体系重新构建中必须扫除的思想障碍 ,而关注人与环境和资源的关系为其中的核心。人类世界的历史就是一部对生存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关系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8.
聚落形态研究与中华文明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明起源研究是人类历史研究的三大课题之一,历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2001~2003年)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2004~2005年)都把“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结构”作为重点课题,并取得  相似文献   

9.
浅谈博物馆解说之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变革与要求,使博物馆的解说由“背稿型”转化为“知识型”、“专家型”。以知识取胜,是博物讲解员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丘在先秦社会中主要经历了两个历史发展阶段:丘居之丘及基层组织之丘。丘居形式之演变反映了人类聚居形式的发展变化,而作为基层社会组织之丘在殷商时期,其社会职能与邑相类,至两周时期,受到国野制度、赋税制度变革的影响,丘的社会职能和隶属关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丘制的发展演变是研究先秦社会基层组织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剖面。  相似文献   

11.
户籍管理制度,是国家依照法律对人口进行统计、调查、管理的制度,它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户籍管理制度在我国源远流长,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据我国古籍记载:“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这就是说,早在我国夏朝时期,就开始以行敌区域进行人口普查登记。  相似文献   

12.
冉万里 《文博》2022,(1):29-38
考古学资料表现出明显的直观性和碎片化特征,如何将它们与宏大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并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都面临的任务。不论是在野外发掘还是室内研究、教学中,利用考古资料对中华文明的传承进行科学阐释,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以隋唐考古为中心,从“系统性地看待问题”等七个方面对如何在考古学教学研究中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表达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已是学界共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区域、多层次、多阶段的特征,其中可能存在多样的模式。边缘发展模式是其中的一种,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陈胜前《中华文明起源中的边缘发展现象》,《光明日报》2023年3月22日)。考古材料表明,北部边疆早期人类文化起源与中原地区具有同步性,存在不少相同或相近的因素。随着交流与融合的日渐频繁和深入,各文化区相互影响,吸收彼此先进的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北部边疆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积石冢或“坛庙冢”三位一体的组合是红山文化的主要特点,其形制、性质、礼仪及创制理念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为中华礼制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创制了基础框架模式。因此,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说:“红山文化坛庙冢,中华文明一象征。”而庙、坛皆因冢而分化、析出,所以,在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对冢的研究具有“行到水穷处”的源头意义。本文通过红山文化积石冢遗迹与后世帝王冢制的比较,典籍文献的描述以及近年来考古发现的综合研究,从而证明了红山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源流清晰,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寿。”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属于海洋性文明的希腊文明,亦即西方文明,如同灵动的水,如同灵动的智者,追求变革;而属于大陆性文明的中国文明,却是一位长寿的“仁者”,是一座沉稳的大山,尊重传统,对“变”有天生的审慎。的确,中华文明给人的印象的确如同一座大山,丰富、沉稳。但我认为,这种沉稳的背后是一种柔韧的弹性,是一种以最稳健的方式更新自已的能力。中华文明是山,但却是一座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的山,真正的中国人,既是仁者,也是智者。  相似文献   

16.
三星堆文化在其繁荣时期可能曾是一个以祭祀活动象征国家权威、维系国家思想和组织统一的神权国家,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文化类型。以青铜神坛和雕像礼器为理想形式,以大型神庙为中心场所,以各种祭祀坑为最终结果,共同构成其祭祀活动的基本架构。“坛、庙、坑”就是三星堆神权古国文明因素的一套典型“组合”。“神权国家”是三星堆文化神奇面貌的主要内因;“过度消耗”是三星堆快速衰亡并形成大型祭祀坑的根本原由;“早期丝绸之路”是三星堆文化丰富多彩的外部原因;“多元一体”是三星堆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历史定位。“如果没有对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便不能构成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完整图景。”  相似文献   

17.
<正>一、研究意义、课题目标、课题时空范围1.研究意义中华文明是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系统,是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文化互动、演进的结果,因而它历经了多元而及一体的发展。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江中游地区则处于中原文化向南直接的辐射之下,它既经历了自身的文明化进程,同时更是直接参与了早期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8.
袁伟 《收藏家》2006,(4):37-41
历史上的东周时期,指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从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到战国封建制度的初步确立,社会经历了一个大动荡、大分裂的过程,诸侯称霸、列国争雄。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东周是一个相当特殊的阶段。春秋时期玉器分早、中、晚三个阶段。春秋早期玉器仍延续西周晚期的制玉风格,器型、纹饰、雕琢工艺等方面均与西周晚期玉器无明显差异;春秋中期玉器从目前出土情况来看,多用于祭祀,这一点从出土器物上多涂有朱砂,也能说明此期玉器主要为祭祀性质的礼器;到了春秋晚期有了明显变化,主要的品种…  相似文献   

19.
白寿彝先生总主编的《中国通史》第三卷,写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早期的形成发展史。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由单一民族到地区性多民族统一的演变,本卷通过再现曾在中原地区生活过的许多部族的历史,反映出中国古代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相互融合的结果,而不是“正统”消灭“蛮夷”的结果;反映出积极推进民族融合的国家,就能迅速强大,反之,虽有“正统”地位,终不免走向衰败。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第一个大变革时期。本卷抓住“竞争——发展——变革”这条主线进行叙述,纲举目张。诸侯国之间政治、军事的竞争导致了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对人才的需求,为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改革由起初的个别措施和政策性变化发展到国家行政、经济、军事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完成了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本卷在编撰体例上有很多创新,“序说”部分详细介绍古代史料和当代研究成果,体现本书的撰写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典志”部分着重剖析社会历史现象,从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入手,进而解释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人物传记”部分继承了《史记》的传统,强调“通”的原则和古为今用。这些都为通史著作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大量移民和工商教团体迁入西南,西南城市民众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变革。主要表现为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卫生习惯、婚姻习俗等的变化。这些变革,最终影响了西南市民平和、宽容的社会心态的形成,在西南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