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4年,我中学毕业上山下乡在安顺县蔡官区白坟公社林场,1966年初,“文革”前夕的农历乙巳年春节就是在那里过的。48年飞逝而去,一个个春节匆匆而过,又一个个渐渐淡忘,唯独当知青的那年那月在农村过年的美好记忆留了下来。这是我知青酸楚生活中唯一有欢愉、岁月冲淡不了的记忆——那年春节乡下过年的3天。  相似文献   

2.
从梦中惊醒,耳边是厚实而响亮的“嘭、嘭”声,现在是21世纪的一个春节,窗外是闽南丘陵地带的一个乡村。把我惊醒的声音还在继续,随之而起的,是远远近近逐渐连成了片的鞭炮声。我一边驱赶着睡意,一边庆幸自己醒了,因为我不想错过一场闽南传统的宗族祭祀。  相似文献   

3.
春节前,我发表《你可能不认识的孔子》一文(《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第4期)。不出所料,文章遭到很多非难、抨击,其理由正是过去一个世纪的宣传、教导积淀在人们心中的所谓“常识”,有人甚至搬出了孔子要复辟“奴隶制”的理由。  相似文献   

4.
致新年     
去年的今天,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辞旧迎新,感叹时光荏苒;满怀希望,期盼新的一年.“新”变成了“旧”,又迎来了“新”,春节是一个时间更迭的门槛,春节是终点,更是起点.  相似文献   

5.
去年春节,儿子见了门上贴的春联有些好奇,就问我:“爸爸,门上贴红纸做什么呢?”我说:“这是春联,过年家家都要贴的。”儿子接着问了我一串问  相似文献   

6.
我是1941年春节过后参军的,在胶东军区荣城独立营一连二排当战士。 当时,日军的“扫荡”相当频繁,战斗异常残酷。我到了独立营仅仅一个多月,受了点正规训练,就参加了大水泊战斗,这是我参军后的第一次战斗。那是3月底的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营长得到情  相似文献   

7.
2021年这一个“史上最强春节档”,最终以超过77亿的票房落下帷幕。《唐人街探案3》一路狂收票房,《你好,李焕英》凭借“岁月静好”成功逆袭,《刺杀小说家》以强大的视效刷新观众的想象……7部影片,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纷繁。在新冠肺炎疫情阴影的笼單下,在上座率限制、原地过年给市场和大盘带来的不确定性中,这场春节档的大爆发,突破了很多业内人士与普通观众的预期。  相似文献   

8.
2000年1月22日,在新千年第一个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山东省民俗学会与山东五月花大酒店联合举办了“春节饮食习俗研讨会暨山东传统果模礼馍联展”活动。  相似文献   

9.
我心目中的“二月二”三年级 席进选 土族之乡有句民谚“老汉儿憋,一月一个节”。刚过完春节、元宵节,又过“二月二”了。“二月二”虽不是什么大节,但家乡人们依然比较重视,县上有大型的商品贸易市场,唱大戏、花儿大赛等的文体娱乐活动,吸引成千上万的土乡人民参加“二月二”盛会。 据民间传说,“二月二”龙抬头,神农降世使金牛,适时耕地适  相似文献   

10.
通化“二·三”事件发生在1946年的春节前后,是国民党军队当时在东北发动的40余起暴动之一。当时,我在东北人民自卫军(东北民主联军的前身)“航空总队”学习,亲自参加了平息通化“二·三”暴动的战斗。 暴动前匪首全被擒  相似文献   

11.
除旧布新     
元旦已去,春节将莅,最是除旧布新时节。据查,我国把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已近百年,而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也已五十年了。这两个节日相距不远,时下人们统称之为“双节”。置身此际,很容易令人想到除旧布新这个概念,尤其一个“新”字更是扣人心弦。近五十...  相似文献   

12.
悼秦川     
李普 《炎黄春秋》2003,(11):58-59
李锐来电话告诉我,秦川走了。老朋友又少了一个!我觉得很难受。太突然了!不到半个月之前的一次春节团拜会上,我们还在一起谈笑。那天他来晚了,坐在另一桌。我走过去打招呼,说:“首长,你今天迟到了。”他也称我首长,多少年来我们总是这样开玩笑的。这样的亲密,只有一次引起了旁人的好奇。那是1980年冬审判江青的旁听席上,我比秦川后到,照样这么打招呼。王光美坐在我们前一排,都是熟人,她回过头来笑着问道:“怎么你们,到底谁是谁的首长呢?”我说:“当然他是我的首长。”我告诉她,50年代初期,我们同在中宣部宣传处,他是处长,我是副处长。我们是…  相似文献   

13.
《神州民俗》2010,(3):1-1
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先生在国务院参事室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春节文化论坛”上的发言建议,将我国的春节放在申遗的首位。他表示,近年来“春节”作为非遗已得到了政府和各界的重视,如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假期前调、春晚、取消除夕禁放烟花爆竹等,在一定程度上让“春节”得以逐渐摆脱被淡化的威胁。  相似文献   

14.
王东 《中国钱币》2009,(1):42-44
1999年春节刚过不久,我在乌鲁木齐市一文物商店意外见到一枚金质花钱,正面楷书文字内容为“长命百岁”,穿口左、右外廓各有一枚打压戳印文字,内容分别为“阿金”、“同兴”。背面楷书文字内容为“反帝青年”。  相似文献   

15.
动机这事儿     
春节刚过完,收到了一个因微博广受欢迎的小朋友发来的消息,内容是关于“是否在消费逝者信息吸引人?”  相似文献   

16.
故乡年味     
还有两天就过春节了,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春节朴素而庄重,简单而快乐. 我的家乡坐落于青海东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峡门镇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是一个藏汉共居宁静祥和的村落.记忆深处,故乡给我的印象是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贫穷落后,一年四季重复着艰辛忙碌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袁鹰 《湖南文史》2012,(2):34-34
“文革”期间十个春节,几乎没有欢乐可言,印象最深的是1969年在北京郊区房山农村“牛棚”里过春节。20多人,挤在一间自己盖的棚子里。干校的“五七战士”们春节前大部分回城去过年,留下少数人看守干校,看管我们这些“牛鬼蛇神”。  相似文献   

18.
马潇 《民俗研究》2006,(4):113-130
一、导论春节“传统”是什么样子的?从文献到文献的抄录、对内在涵义的穷索将春节变成了专家学者的“内部知识”。研究者们忽视了的问题是,所谓的春节“传统”在普通的民众当中呈现出什么样的实践形态?他们的春节实践都是整齐划一的吗?是什么导致人与人之间在春节实践上的不同?即使是同一人的春节实践是否随着时间而变化?是什么影响了这些变化?他们如何看待这些不同和变化?本文拟使用与文献研究相别的另一种史料——口述史材料,主要以个人及其家庭实践的视角来观察1949~1989年之间的春节习俗变迁。  相似文献   

19.
夏泗 《南方人物周刊》2014,(29):112-112
我父亲名叫夏兆华,小时候过春节时,家里贴的春联是:“兆光耀彩;华祝三多。”春联把父亲的名字嵌了进去,同时点出了“华”字的来历。“华祝三多”出自《庄子·天地》,寓意期盼富、寿和多男子。以“华”字的内涵来衡量。  相似文献   

20.
1911年12月3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将年节称为“春节”。在这以前的历朝历代,都没有把年节称为“春节”过,所以从此算起,“春节”一词的历史到今年刚好是10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