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外逃110天之后,快播创始人王欣终于还是落入法网。  相似文献   

2.
据鲁迅的说法,流氓的祖宗当是战国时期墨子的徒弟,即侠客。这些侠客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游走于黑白两道之间,做着一些官府不屑做或不能做的事情,成为许多贫苦老百姓的救星。  相似文献   

3.
程世刚 《文史博览》2005,(10):48-49
从延安时期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江青在衣着方面是朴素大方的,和其他的女同志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到了60年代末,江青因“文革”而在政治上迅速崛起,她开始把服装当成一种突出自己的政治手段。“江青服”就是这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心态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被称为“青海王”的马步芳,60多年前在西北地区横行霸道,为非作歹,尽人皆知,但他在1949年逃亡海外后的一段丑恶表现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5.
北京人牛玉强被判定为保外就医逾期未归,刑期被顺延12年,要到2020年2月21日出狱。27年前被判死缓的他,是中国最后一个以“流氓罪”在监狱服刑的犯人。而早在1997年7月1日,修订后的刑法实施,流氓罪被删除。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忆苦思甜是必走的一步。凡参加过"社教"的人,绝大多数都诉过苦、吃过忆苦饭。我不仅多次吃过忆苦饭,还走过一次终生难忘的忆苦路。  相似文献   

7.
周武 《文史月刊》2008,(1):25-27
“四清”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全国广大农村和部分城镇开展的一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虽然已经过去了40多年,但是,我眼中的“四清”运动,就像昨天发生的事一样,历历在目,让人难忘。昨天发生的事,对于我们的今天有很多可思考和借鉴之处,应当认真地回顾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顾迈男 《百年潮》2011,(10):28-33
20世纪60年代,我开始在新华社担任负责报道科技方面新闻的记者,在采访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时候,时常听他们讲述在聂荣臻元帅的领导下,如何取得“两弹一星”(导弹、原子弹和卫星)的重大成就。1984年国庆节前夕,我突然接到通知,要我陪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去登门看望聂帅。那天同去的还有当时的国家科委负责人宋健等。  相似文献   

9.
张开善 《百年潮》2006,(7):18-24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共中央为强有力地领导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组建了一个部门——中央专委。中央专委的全称,开始是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后来随着工作的发展改叫中央专门委员会。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发生了一起当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全国各地举办了1600余所“五七”干校,用来安置下放劳动的几百万干部与知识分子。近年来,关于“五七”干校国内已出版了不少当事人的回忆录和一些研究性的论著,其中涉及柳河干校、咸宁干校、沙洋干校的文章最多;  相似文献   

11.
李星  金雨 《文史博览》2005,(7):30-30
对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美国中央情报局曾进行过十分详细的调查与评估,相关报告已经解密。下面是中情局档案中有关“大跃进”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掀起了颇具声势与规模的关于"红专"问题的讨论。这一讨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受"左"的思想影响,对"红"的概念界定不清,将"红"与"专"割裂对立开来,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很大混乱,教训深刻。  相似文献   

13.
苏维民 《百年潮》2007,(10):11-19
20世纪90年代中期,杨尚昆为撰写回忆录,先后三次同中央办公厅的几位老同志一起系统地回忆60年代的农村“四清”运动。他的回忆,既谈了带领中办30多位同志去陕西长安县蹲点的经历,也谈了对“四清”运动中若干重要问题的看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新中国成立以后,我曾长期担任杨尚昆的秘书,也曾跟随他到长安县蹲点。我把他的这几次谈话整理出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救国会”(即“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是20世纪30年代国难渐深时以上海为中心,由爱国民主人士为主发起、组织的一个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全国性抗日救亡团体。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尤其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逐渐暴露,国民党政府却执意“攘外必先安内”,一向敏感于风气转变的中国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们慨于时局的危险,以多种活动形式表达他们的担忧,积极寻找解决的途径。受中共“八一宣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呼吁的影响,继《新生周刊》案件之后,邹韬奋等知识分子以上海为中心,不顾国民党的压制,于“生活书店”…  相似文献   

15.
丁东 《文史博览》2005,(10):4-11
20世纪70年代,写作组在中国大陆曾经领导官方舆论。影响最大的是以梁效为主要笔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和曾用罗思鼎等笔名的上海市委写作组。其次还有以初澜为笔名的文化部写作组、以唐晓文为笔名的中央党校写作组、以洪广思为笔名的北京市委写作组等。  相似文献   

16.
“深挖洞”     
《湖南文史》2011,(6):64-65
20世纪60年代,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苏联军队在我国边境线上不断的挑衅,毛泽东发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要准备打仗"的指示。于是,神州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深挖洞”群众运动。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见到吴师傅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一天,点灯时分,忽然一阵锣鼓声从不远处传来,母亲说生产队请来了唱戏师傅,教队里的年轻人排花鼓戏,定在八月十五上台。  相似文献   

18.
汪毅 《巴蜀史志》2012,(1):36-38
在说不完的莎士比亚中,最说不完的却是哈姆雷特。其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在说不完的大千世界里,最说不完的艺术家却是张大千。“说不完”,构成了对张大千文化现象(人性的、人格的、精神的、艺术的、情感的,等等)的特别观照,传达了“张大千学”的多元意义。本文通过对20世纪与张大千的“术”之讨论.传达了对张大千“说不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汪毅 《巴蜀史志》2012,(3):36-38
在说不完的莎士比亚中,最说不完的却是哈姆雷特。其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在说不完的大千世界里,最说不完的艺术家却是张大千。“说不完”,构成了对张大千文化现象(人性的、人格的、精神的、艺术的、情感的,等等)的特别观照,传达了“张大千学”的多元意义。本文通过对20世纪与张大千的“术”之讨论。传达了对张大千“说不完”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周幼马 《纵横》2010,(4):14-17
“公共外交”是相对于传统外交而言的一种新型外交形式,作为一个术语被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然而,早在1936年7月16日,毛泽东接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时,中共的第一次“公共外交”活动就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