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晓莉  樊英峰 《文博》2011,(4):67-72
唐代的披帛是女性服饰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虽然只起陪衬作用,但是服饰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依据乾陵唐墓出土的丰富的绘画艺术作品从各个方面对披帛做了详细的论述。对于披帛研究者提供了翔实而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穿衣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远古时代,人们过着茹毛饮血,披兽皮,挂树叶的简陋生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文明逐渐深化,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已不只再满足于御寒防晒,而增加了美化、装饰的需要。到了阶级社会,服饰又成了统治阶级“严内外,辨亲疏”,“分  相似文献   

3.
展华 《福建史志》2014,(5):55-55
秦时,我国妇女喜爱在肩背上披一条长长围巾,叫做“披帛”,这一既美饰又实用的古风早已不见。但在改革开放前的闽南乡间,却依然留存“脚巾”之俗,它并非是女士专利品,也是农夫们劳动生活的“伴侣”。  相似文献   

4.
如何让“孔府服饰”这一独特存在的重要文化遗产从历史沉睡中醒来,成为中国服饰穿着传承的文化标本和核心标志物。山东博物馆通过展览平台,9年长效推进三个以“孔府服饰”为主题的展览,在价值、文化、传播三个层面推动“孔府服饰”的穿着性传承和产业化发展:依托文物形制、色彩、染色、结构、工艺研究,恢复明代服饰制作工艺和色彩体系;通过展览、网络、教育推动“孔府旧藏服饰”文物标本群产业化发展和穿着性传承,传统服饰重生于信息化的当下。  相似文献   

5.
云冈石窟造像服饰雕刻特征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太和十年春,实行朝服改革,“(孝文)帝始服衮冕,朝飨万国”,至太和二十一年,“朝臣皆变衣冠,朱衣满座”,这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一次大变革。与此相适应,中国佛像雕刻艺术也同时发生了规模较大的变革和艺术转型,即褒衣博带式佛装之兴起,秀骨清像之蔚然成风。云冈石窟地处京师,又为皇家经营,近水楼台,率先沐浴了这场服制变革的洗礼。 一、 云冈早期造像服饰的雕刻特征云冈早期佛像服饰主要有两种:一是袒右肩式,再一是通肩式,以袒右肩式居多。袈裟边缘浅刻折带纹,右臂半披由左肩斜垂成折带纹的偏衫,内着僧祗支。第17窟西龛佛像僧祗支上另画出方格,格内雕刻花瓣式图案。第20窟主尊凸起的衣纹,带有钩形分叉,大的纹络用直平阶梯式刀法,细部刻以阴线,袈裟的边缘镶有连珠纹,反映了犍陀罗和中亚牧区造像的服饰特点。第18窟主尊衣纹线条剖面作浅直平阶梯式,轻薄,贴体,密集,反映了印度恒河流域笈多造像服饰的特点。同时,早期佛像还融有鲜卑拓跋形象的因素,是一种模拟当今天子之容颜,具有“胡貌梵相”特点的新型佛像雕刻模式。早期菩萨像具有古印度贵族的装束特点,如第17窟南壁立侍菩萨,圆脸,短身,袒裸上身,络腋斜披,轻薄透体,线条流畅。头冠两侧宝缯,平...  相似文献   

6.
秦溢 《文物天地》2023,(4):63-71
“众生百态——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三期)”中,部分风俗画以“刻实”的笔墨形式,为我们提供了观看古代百姓服饰“史”的资料。从绘画中选取宋元时期乡村底层人民服饰、宋代孩童服饰和清前期村市手艺人服饰,返回历史现场,结合历史背景辨析这一时期服饰的特点,还原服饰的真实,解读绘画中服饰正确的观看方式。  相似文献   

7.
在丽江古城擦身而过的陌生人不计其数,但是在四坊街,围着小广场手挽手一圈一圈唱歌跳舞的人群中,又有多少是披此认识的?人们跟随穿戴着纳西服饰的老人们一起“打跳”,那些素不相识的游客,刹那间就围拢在一起,伴着悠扬的笛声和葫芦笙声,纵情地跳舞 夜晚里的四方街透着别样的热情,河水中随风而动,月月绰绰的红色倒影是悬挂在各色酒吧、茶楼门上的大红灯笼.人们或三三两两觥筹交错,或随着劲爆的音乐放肆舞动.而不远处火热的小吃摊前总有三五个窈窕的女孩喊着要长胖却又吵着什么都要尝一口.  相似文献   

8.
屏边苗族妇女服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艳飞 《神州民俗》2007,(11):44-46
服饰,是时代的外衣,又是随着时代脉搏跳动的音符。纵观古今,伴随着苗族历史发展而变迁的苗族服饰,其历史就像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人们能从中感受到服饰语言的暗示,在倾听到时代底音的同时牢记本民族历史。文章通过对屏边苗族妇女服饰的初探,意在能对苗族服饰作个初步的了解并试着从中寻求苗族服饰之所以被称为“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穿在身上的书”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霜冷灵岩路,披麻送国殇。万人争负土,烈骨满山香。”这是著名爱国老人李根源在1932年写的一首题为《奉安东战场阵亡将士忠骸》的五绝。从1932年到1945 年,李根源曾先后四次为英勇牺牲的抗日将士建造英雄冢,披庥送国殇。  相似文献   

10.
菲戈 《世界》2005,(10):66-67
1363年,那位发动了英法百年战争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忽然颁布了一部《服饰法》。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部“禁奢法案”。虽然对于长年在法国和苏格兰两线作战的爱德华三世来说,禁奢以集中国家资源备战是题中之意,但这却并不是该法案的主旨。1363年《服饰法》的序言里有这样一段“批判”当时社会状况的话:“各色人等违其资产及礼度之所命,衣着奢靡,感染风化……”  相似文献   

11.
古人的衣食住行是物质生活史研究的对象。“衣”字当头,这是因为人类自告别了蒙昧时代,就懂得了用树叶及兽皮遮蔽自己的身体。概念意义的衣服诞生了,羞耻由此而生,衣着打扮亦由此而生。我国古代的服饰,包括佩饰,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几次变化,其中唐代变化最大,最具特色。最近我读到一部关于唐代衣着服饰的研究专著——纳春英《唐代服饰时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异型16开,328个页码)。  相似文献   

12.
齐宗佑 《新疆钱币》2002,(4):63-63,65
2002年第3期《新疆钱币》披示一枚宝迪局咸丰重宝小样当十,定性为“开门见山的部颁样钱”。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世界派对     
在基督教四句斋之前,很多国家的狂欢者会纵情声色,力搏最后一次。“油腻星期二”、“忏悔节”、“嘉年代”、“狂欢节”、“狂欢会”——无论叫什么名字,总归是音乐、舞蹈、夸张服饰和疯狂游行沸腾的欢庆。  相似文献   

14.
中国素有“衣冠大国”之称,而苗族则当为“衣冠大国”中的“衣冠大族”。苗族分支众多,服饰各异,据统计,仅不同款式的女性服饰即多达一百二、三十种,其丰富多采远非其他民族可媲美。在苗族众多服饰里,最引入入胜的首推苗族银妆,其富丽堂皇,雍容华贵,银光烟活惹人注目。与其说,生活在中华广麦大地上的56个民族,苗族最酷爱银饰,倒不如说,苗族之于银饰,超出一般酷爱的程度,升华到了一种“特殊缘份”的境界。苗族世代以务农为业,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辛劳所获的相当部分被用来换取银元,而银元则几乎无一例外地被送进银匠的…  相似文献   

15.
<正>土族生活的地区被誉为“彩虹的故乡”,这样的美称与土族颜色鲜艳的服饰密不可分,而土族服饰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就是装饰在领口、袖口、腰带等部位的精美刺绣,青海土族刺绣是中华民族刺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族刺绣纹样清晰、针法多变、颜色对比强烈,表现出了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土族人民热情奔放、  相似文献   

16.
赵连赏 《收藏家》2024,(1):22-29
“复衣冠如唐制”是朱元璋制定明代服饰制度时注重的原则之一,但从明代服饰制度的整体内容观察,其制度内容更多遵循的是“远仿周汉,近仿唐宋”原则,同时,参考辽金元三代服饰制度而制定。本文将以明代帝王礼服中冕服和常服所饰图案为例,说明其内容和使用并非均“如唐制”。  相似文献   

17.
明世宗朱厚熜画像1561年农历11月25日,亥时刚至,紫禁城西苑的万寿宫里突然腾起几簇火焰,彼时正是隆冬,而这一年的冬天格外干燥,大雪迟迟未降。火焰借着风势越燃越旺,很快蹿上屋顶,浓烟中,惊慌失措的嘉靖皇帝连滚带爬逃出宫寝。一个时辰后,大火被扑灭,金碧辉煌的万寿宫成了废墟,万寿宫内,“凡乘舆、服饰及先朝异宝尽付一炬”,化为灰烬。  相似文献   

18.
杜文 《收藏家》2009,(5):63-68
北京故宫藏有一件耀州窑瓷塑,被命名为“宋药王庙供像”。瓷塑为青年男子形象,赤足,双髻系蝴蝶结,弯眉圆目,面庞饱满。服饰自肩至膝下皆为草叶编缀而成,腰部系带,衣带打蝴蝶结,左手捧一葫芦形瓶,右手于胸前持一弯曲枝条。  相似文献   

19.
梁惠娥  邢乐 《民俗研究》2012,(6):97-101
“五福”是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常见意象,与民间信仰紧密相连,源远流长,至今不衰。乡村妇女凭借手中针线,借助“五福”意象,将爱与希望、幻象和现实在民间服饰中表达出来。本文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服饰品为例,归纳、分析民间服饰中具有代表性的“五福”意象,探讨民间服饰中“五福”的文化内涵,阐解其背后隐含的深层民俗寓意。  相似文献   

20.
张捷 《神州》2011,(11):188-189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表征,在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也是人类物质文明的标志,是反映其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物资料,而服饰也是舞蹈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蹈表演中舞者只要一穿上舞服,就已经具备了最为直观的形态特征。纵观舞蹈艺术实践更加印证了:舞蹈表演与舞蹈服饰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在舞蹈作品创作中服饰设计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不同民族不同人物不同特性的舞蹈必须靠舞蹈服饰的烘托才能呈现舞蹈作品的风格性,舞蹈作品才得以升华、更趋完美。而舞蹈表演与舞蹈服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构成完整的舞蹈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本课题主要从探索传统服饰与舞台服饰的有机结合入手,阐释在舞蹈作品中舞蹈服饰的地位与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