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心殿是紫禁城内的一座建筑,乾隆皇帝曾作《养心殿记》并将之制成册页。与传统的册页不同《养心殿记》册页是与玉板为"册心",供皇帝赏玩珍藏的特殊制品,材质少见,裱法特殊,在书画装裱史上尚无其它例证。册页不仅以丰富的历史内涵、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特殊的装裱方法而独善其值,还为特制册页的制作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例证,有补于书画装裱史志之所阙。  相似文献   

2.
乐善堂是紫禁城内的一座建筑,乾隆皇帝曾作《乐善堂记》并将之制成册页。与传统的册页不同,《御制乐善堂记》是以玉版为“册心”,供皇帝赏玩珍藏的特殊制品,材质少见,裱法特殊,在书画装裱史上尚无例证。该册页不仅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特殊的装裱方法而独善其值,还为特质册页的制作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例证,且有补于书画装裱史志之所阙。  相似文献   

3.
余辉 《收藏家》2009,(10):87-88
宋人册页是古代最重要的绘画形式和装裱手段之一,也是流传最广的早期绘画。在存世的唐宋绘画中最多的是宋人册页,其中绝大多数是南宋时期所作,包括斗方画页和扇面,再经后人装裱为单开或对开(即蝴蝶装),汇开成册,汇册成函,形成独特的绘画藏品形式。  相似文献   

4.
一、丹阳裱画业历史沿革据史书记载,装裱技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魏晋时期已经萌芽。南北朝时,装裱技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了装裱的基本形制——卷轴;到了唐代,产生了挂轴和册页两种新的装裱形制,这标志着中国书画装裱技艺初级阶段的告终。北宋宣和年间,书画装裱工艺已趋于完善,进入成熟阶段,装裱技艺及款式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宁 《文博》2010,(4):76-80
传拓与装裱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工艺,本文结合历代传世拓本资料,简要阐述拓片的卷轴装、册页装、古籍装的装裱及装帧形式。并以一幅造像碑的破损旧拓片为实例,论述拓片的揭裱修复方法与修复原则。  相似文献   

6.
<正>装裱,我国的一种传统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是装裱匠人通过独特的工艺技术,将字画、手稿、信笺、证照等,装裱成立轴、镜芯、册页、手卷,以供人们收藏张挂和品玩鉴赏。特别是,他们能将残缺朽损的物品修复还原,使其重现风采得以存留,为社会发展历程提供难得的实物佐证。  相似文献   

7.
书画     
装裱也称"装潢"、"装池"、"裱背",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书画、碑帖的技术。方法是先用纸托裱在书画等的背后,再用绫、绢、纸镶边,然后安装轴杆或版面。成品按形制可分为卷、轴和册页。经过装裱的书画、碑帖,牢固,美观,便于收藏和观赏。明代周嘉冑著《装潢志》,清代周二学著《一角篇》,是系统论述装裱的专门著作。  相似文献   

8.
曹桂林 《收藏家》2004,(6):26-31
铁岭市博物馆1987年8月从民间购得一《菩提叶罗汉像册页》,共19页,现将该册页介绍如下。无名氏仿《菩提叶罗汉像册页》用铁梨木装订封面及底。封面中上部有竖长方形回纹边框,框中竖写阴刻“福寿无疆”篆文四字,框及字均用金丝镶边。册叶纵32.9 厘米、横21.4厘米,用宣纸装裱折叠相连成册。画心系将菩提叶去浆水仅存网状叶  相似文献   

9.
最近,姑妈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祖父在“文化大革命”中存放在她那里的国画几经周折张于找到了。听见这个好消息,我们马上赶到了姑妈家。姑妈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陈旧泛黄的纸盒,打开纸盒,一册用绢装裱的八开册页映入我的眼帘,翻开册页,那一幅幅笔力苍劲、古朴自然的山水画令我心旷神怡,虽然这些画来自清乾隆年间,但是历史的久远丝毫没有影响它向现代人传递的那份古朴神韵。  相似文献   

10.
一、词稿的发见与流传词稿是在解放以后,由高智怡先生在西安发见的。现存四十二页,已装裱为册页形式,封面封底都用云龙纹彩色织锦裱成,签题"柳泉居士词稿手迹"。全稿共收集了七十二个题目,有词八十五阕,其中一阕(新柳,调寄浣溪纱)是写重了,还有最后  相似文献   

11.
聂卉 《文物》2006,(11)
中国古代书画从装裱形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立轴、手卷、册页、扇面、镜片(镜心)等,不同的装裱形式服务于不同的功用,或便于展示观赏,或利于把玩收藏。在清宫传世的书画文物中还有一种简易的裱件,装裱方式与镜片接近,只是画心经过简单托裱,画面尺幅大小悬殊,可上贴于墙壁又可下落收藏,俗称“贴落”或“贴落画”。“贴落”一词现在所见到的最早出现于乾隆年间的清宫内务府档案。如:(乾隆六年)“十二月二十日司库白世秀将朱伦瀚画二张持进,交太监高玉呈进。奉旨:托纸一层,俟张雨森[1]画二张得时,一并交瀛台贴落。钦此。”(乾隆三十五年)“二月…  相似文献   

12.
王飞玉 《文博》2000,(5):62-62
陕西省西岳庙文管所收藏了一件明代画家董其昌绘制的山水画——《松溪图》。此画为纸本水墨画,分为两部分,上为题诗下为画面。大小相若,均高30.5厘米,宽24厘米。经观察,应属一失散的册页,后另被装裱成立轴。经故宫博物院刘九庵先生鉴定,《松溪图》为董其昌的真迹(见封三)。  相似文献   

13.
<正>日本自古以来从中国携走为数众多的绘画,很多仍然留存至今。这些绘画的特征就是他们几乎忠实地保留了流入日本时的原形,较少接受过补笔或补色,这个特点在对幅作品上亦然。事实上,相对于中国本土,其原本就是对幅形式的作品在日本被保存得更好。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就一部分南宋院体画的小幅作品而言,为使其更符合日本的鉴赏形态,出现了把册页画改为挂幅装,或把画卷裁断,改装为挂轴画的例子。若以装裱形式把中国画做一分类,大致可分成挂幅(画轴)、画卷(横卷)、画册(册页画)及障壁画。裱装不仅仅是画面的衣架,亦和鉴赏方法和制作目的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中国书画装裱的功能作用、重要性谈起,讲述我国现阶段书画装裱业的现状,及阻碍装裱事业发展的因素。为今后书画装裱艺术的发展方向,提出有关重视培养书画装裱人才和从业人员的待遇、等级标准;在面向二十一世纪,国家应从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组建一个专门研究书画装裱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并将现代科学技术设备广泛应用于书画装裱中;等一系列与书画装裱相关的建议。让书画装裱更好地衬托中国书画作品,使中国书画艺术品傲立于世界美术之巅。历代书画家都十分重视书画装裱艺术,今天我们更应该很好地继承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谈苏裱     
一幅好书画,一定要有好的装裱,唐朝内府书画,都有装裱名手的签章。宋徽宗所藏的书画,引首旁也都有木印黑字的装裱人名花押。褚遂良装裱顾长康的"清夜游西园图"、米襄阳装裱王大命的帖,说明装裱和书画,唐宋以来就是珠联璧合不可分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浅谈古代书画装裱技艺及“宣和式”装裱万董强书画的装裱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书画妙墨,上古精品,经装裱后始宜于收藏和欣赏。古代书画精品,如破损残缺,虫蛀霉烂,经过重新精心装裱犹如病得良医,枯木逢春,其貌、气、韵、神犹存,可使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得...  相似文献   

17.
美学艺术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等审美艺术和审美意识。装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艺术,使其能够达到更高的艺术美感。一幅完整的国画,要使其更为美观,以及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是离不开装裱的。装裱美学则是通过研究美学内涵,结合书画装裱特有的理论,通过对艺术学、绘画学、装裱理论的研究,将近几年装裱实践操作总结出的实践经验进行整理分析,并归纳出有关装裱审美方面的一整套研究理论。  相似文献   

18.
书画装裱与宣纸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独具一格的魅力。由于书画装裱的历史远比宣纸的久远,探索书画装裱与宣纸的关系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想揭开装裱材料与书画装裱技艺发展之间潜在的逻辑联系。为了厘清这一联系,本文试图从历史渊源、技术关联和文化观念三个角度对书画装裱和宣纸的关系进行剖析,以期能够透过媒材的力量去诠释中国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方面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书画传统装裱材料具有天然的特点和对字画无损害的优势,加强中国书画传统装裱材料的研究,能为探讨我国书画史、装裱史、纺织史、造纸史等提供佐证,为鉴定中国书画作品真迹提供重要依据,为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装裱技术提供价值依据。  相似文献   

20.
传统书画装裱和机器装裱是目前两种主要的书画装裱技术,本文对两种工艺的装裱材料进行对比,通过超景深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形貌,利用红外光谱分析纤维构成,对材料进行人工老化,并测试材料的柔软度、撕裂度、pH值及可逆性等,比较两种装裱技术对书画的保护性能。结果发现,从工艺上来讲,机器机裱不利于书画本身的保护,特别是对珍贵的书画文物还应当采用传统装裱技术进行保护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