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文化遗产》2004,(3):76-76
文物近几十年来遭受自然损害渐趋明显,纸张酸度增加、颜料染料褪色加剧、石刻风化速度加快、金属腐蚀加速等等,这些都与大气污染有关。污染气体检测方法的研究是为评价和治理文物环境,为研究环境污染因素对文物造成影响提供依据的基础。目前国内外环境检测部门采用的溶液吸收采样法不适宜在博物馆进行长期连续监测和对污染气体分布状况进行研究,尤其  相似文献   

2.
采用常用的基准方法对文物具有普遍危害性的 S0_2,NO_2、O_2 进行了测定.研究了适宜检测博物馆内大气污染状况的 TEA 纸片法.运用了 TEA 纸片法对上海博物馆内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分布状况进行了测定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了寻找适合博物馆柃测要求的NO2测定方法,选择分子筛为填充担体,TEA与DEA为复配吸收剂,采样管柱长为5cm,管径为5.5mm,采样流速为100—160ml/min,建立了固体主动采样法。经与常规溶液法和仪器法测定结果比较,三种采样法测得的NO2浓度在精密度和总体均值上均无显性差异,具有高度相关性和可比性。它们之间的回归直线关系存在,可用于环境现场二氧化氮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弱电系统是现代博物馆工程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合适的方式将楼宇机电设备系统、安防监控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通信系统的管理和控制集成起来,形成安全、便利、高效、舒适的空间环境。博物馆以其公共性和保藏物品的特殊性成为了建筑弱电系统的重要应用场所,也是投资较大的部分,对弱电系统不适当的应用将会造成博物馆投资的浪费和使用的不适应,甚至影响运营发展。本文初步探讨了博物馆工程建设中如何把握弱电系统得到适当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博物馆了解观众参观行为的重要性,利用RFID技术具有侦测、记录人员与对象流动信息的特性,开展了RFID技术在博物馆观众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并以秦陵博物院《丽山园遗珍——秦始皇陵出土文物精华展》为对象开展了应用实践,对RFID技术应用于观众行为研究的可行性和应用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RFID技术应用于博物馆观众研究工作是可行的,是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又一有力工具,同时具有数据采集的便捷性、准确性、可靠性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在博物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热的大背景下,笔者通过梳理和探索博物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成功案例,归纳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博物馆的适用性问题;同时,总结了博物馆应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炼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中应用的几点原则。  相似文献   

7.
余宁川 《文博》2011,(6):94-96
随着数字影像技术在博物馆工作中应用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数字影像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整个采集加工流程对于最终影像色彩可控,拥有稳定的影像质量,可以准确的还原文物色彩。2.数字影像采集可以有效的控制采集分辨率,能满足不同种类文物对影像采集精度的需要。3.数字影像在拍摄现场就可实现所见即所得,可以有效的提高拍摄成功率,降低重拍风险。4.数字影像文件较传统底片更易于保存。5.相较于传统胶片数字影像与影像数据库软件相结合可以对博物馆庞大的影像库进行有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9.
我国博物馆行业规范建设缓慢,馆方在与公众互动中的伦理道德长期被忽视。存在种种忽视职业道德、漠视公众伦理的现象,如展览中缺乏专业热情、套用大馆模式,服务中定位不准、不顾及观众感受甚至多有冒犯等等,其应与博物馆、国家文博机关认识不足以及观众固有的观念有关,而博物馆自身人才匮乏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张依萌 《中华遗产》2013,(5):146-147
一个多月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向公众公布一件噩耗:2002年国家文物局启动“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项目”,对全国博物馆馆藏14,100,962件(组)文物进行普查,结果发现,有50.66%的馆藏文物或多或少被腐蚀损害。这一数字远远超出大家的想象。  相似文献   

11.
魏骥 《区域治理》2022,(12):151-154
20世纪六十年代至今,世界各国的激光雷达技术都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激光雷达技术更是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特别是一些科学研究领域和国防军事领域,激光雷达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这些领域的进步.本文主要研究气溶胶激光雷达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对激光雷达技术的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并...  相似文献   

12.
<正>今天,科技智能充斥着整个世界,新媒体技术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的迅捷发展影响着各行各业,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挑战着博物馆宣教服务的传统模式。近年来,互联网、物联网、无线网络、手机应用以及相关应用程序的空前发展,促使博物馆在教育、传播、服务、互动以及所有与公众相关的领域尝试新的探索,这将使无论是任何人(已在博物馆参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性的新媒体技术应运而生,也在无时不刻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带来重大的改变,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股新媒体的巨大潮流推动下,博物馆应该如何适应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冲击,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推动博物馆的宣传教育?本文就新媒体技术的基本内容,探讨了博物馆在应用新媒体技术之后在宣传教育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网络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化博物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怎样将虚拟现实技术更有实践意义地应用到网络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本工作针对上海博物馆在网上虚拟场馆展示、藏品的立体全方位的数字化展示、古代绘画技法的内涵及意境表现所进行的实践 ,提供了解决目前构建网上虚拟博物馆存在的系统设计与实现中面临的困难的方法。说明了网络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化博物馆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社会效果 ,为今后更深层次及更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工作拓展了思路 ,并提供了实践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闪光灯在博物馆内总被禁止使用,但其对藏品的影响存在争议。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已有的实验不能真实反映游客在博物馆内使用闪光灯的情况,除此之外评价指标集中在色度,较为单一。 为正确评价闪光灯对博物馆内藏品的影响,前期实地调研了博物馆内闪光灯使用情况,以游客众多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代表,经调研数据分析,约2.4%的游客会对特定文物使用一次闪光灯。 实验部分以符合《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的荧光灯作为博物馆陈列光源,以植物染料花青染色的丝织品为例模拟光敏感型藏品,根据博物馆调研的数据,分别进行荧光灯和闪光灯对染色丝织品的老化实验,共予以荧光灯组样品823 011 lx·h曝光量照射,闪光灯组样品350 166次闪光灯照射。使用色差计、万能材料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检测样品的老化程度,探究闪光灯对染色丝织品的影响程度。2组实验条件下,研究结果显示:1)样品色差值ΔE皆小于1.0,外观基本没有变化。2)样品抗拉强度都有所下降,降幅低于10%,其中荧光灯组样品损失率为9.56%,闪光灯组样品损失率为2.54%,荧光灯组下降幅度更大。3)扫描电镜观察样品的纤维没有断裂,样品微观形貌老化前后没有明显差异。4)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构分析,2组光老化使样品975 cm-1处的—Gly—Gly—肽链结构发生了降解,荧光灯组比闪光灯组降解更多;2组光老化均没有使样品产生—CH3对称变角振动;2组光老化使样品产生氧化降解,且荧光灯组氧化降解程度更大;二级结构分析中,结晶区的β-折叠均发生了轻微降解,且荧光灯组相对含量下降更大。 研究结果表明:在陈列光源照度50 lx,博物馆游客日流量10 000人的情况下,荧光灯给丝织品带来的影响大于闪光灯对丝织品带来的影响。从全国博物馆数量和游客参观数据来看,平均307.98年才能达到的游客1 449万人次参观博物馆所使用的闪光灯对染色丝织品的影响是轻微的。传统观点认为“闪光灯对文物影响很大”,而本研究表明,基于调研中的我国博物馆目前的参观情况,符合《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要求的荧光灯灯源影响更甚于闪光灯。  相似文献   

17.
作者利用工作实践,结合博物馆统筹工作。将如何对图书资料的保护加以阐述,更深刻的提出了如何在博物馆中发挥图书资料的作用。尤其是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智慧博物馆中,如何利用媒体来发挥图书资料部门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期与各位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8.
目前,大多数博物馆的文物管理工作依然较为落后,这不但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效率,还给文物带来了安全隐患。所以为了有效改善博物馆的文物管理情况,应根据博物馆的特征,基于RFID技术,结合Wed Service应用程序建立出一套实时监控博物馆文物的管理系统。本文主要分析了RFID技术在文物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以及博物馆文物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19.
数字博物馆就是以目前各个传统博物馆的数字化的成果为基础,构成的一个能够信息共享的网上博物馆。作者主要针对数字博物馆上的信息如何进行有效组织,提出引入本体概念的思路,供从事数字博物馆研究者讨论,也为下一步制定数字博物馆的信息规范做一个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20.
与传统博物馆不同,现代博物馆更注重观众体验、知识获取、文化宣传,如何让展馆里的文物“活化”,如何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文物故事,是当代博物馆的重要职能。智慧导览器是引导观众参观博物馆的重要设备,如何设计智慧导览器才能够更加满足观众需求,是文章的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