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闫璘 《中国土族》2013,(1):46-48
卧羊铜灯为1993年时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家寨征集,现藏青海省博物馆,汉代,照明用具,铜质,略残,通长12.5厘米、高12.5厘米、宽7.0厘米,重340克.灯体卧羊形,羊首高昂,双目前视,双角弯曲贴至颊部,有须自唇下连至颈部,前腿后跪,后腿前屈,躯体浑圆,短尾.四肢肌肉发达,臀部肥硕.羊的腹腔中空,用来储放灯油.  相似文献   

2.
<正>圣贤勉务,惟日不足;金羊载耀,作明以续。此诗出自东汉李尤的《金羊灯铭》。作者以物寄情,以羊所寓的美好祈愿表达心志,隐隐表露出诗人对顺畅通达未来的向往,为达到这个目标,诗人深恐白日不足,夜以继日伏案习作,孜孜以求,勤勉努力。此诗至今研读,仍回味无穷,催人奋进。羊为六畜之一,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吉祥之物;羊古时通祥,从而又赋予了吉祥善良等多种含义,自古以来人们通过羊来  相似文献   

3.
1985年11月,巩县(今巩义市)文管所文物钻探队,配合陇海铁路电气化工程进行了文物钻探,共探出汉墓十五座。其中六号墓出土文物最多,达四十余件。特别是赭釉钱纹两耳罐尤为典型突出,高23厘米,口径为12.5厘米,腹围72.5厘米,底径为11.5厘米,口沿厚0.65厘米,颈短而口外侈,肩部有两横系,饰三道弦纹。烧造时,可能置火口处,一侧釉焦黑,在腹部有其它器物倒置口沿粘结痕。钱纹陶罐,通身施釉,釉下印“大泉五十”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七年,河南省襄城县文化馆征集到虎形墨书行草诗文瓷枕一件。  相似文献   

5.
开封文物商店于1972年收购了一件巨型青铜钺。后经多次了解调查,该钺是早年在河南新郑县城北望京楼附近一座古墓中出土的。该钺呈梯形,方内,平肩,两肩各有近似长方形的小穿孔作为穿绳系柄而用,两侧斜直,刃部平直。器体饰镂空饕餮纹,纹饰  相似文献   

6.
介绍一件彩陶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6月,我们在洛阳市北郊的洛阳木工厂发掘西汉砖室墓一座(属烧沟汉墓区),墓内出土一件较为珍贵的彩绘陶壶(编号:道北M10:46)。该壶的形制为直领、束颈、圆腹、假圈足,腹上部两侧有对称铺首,盖作覆盘形。  相似文献   

7.
吕波 《文物春秋》2002,(4):68-68
佛教造像艺术是佛教发展的自然产物。在佛教流传的早期,印度佛教徒通常用足印、莲花、塔、菩提树等来象征佛陀,以表达他们对佛陀的热爱和崇敬。到公元前1世纪,逐渐兴起了造像艺术。我国的佛教造像是西汉末年随着佛教的传人而兴起的,至南北朝时期达到高潮。定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圆雕二菩萨二弟子大型石造像是北齐时期的典型作品,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介绍一件青铜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4年7月,在江苏省江宁县横溪公社许村大队塘东村出土青铜铙一件(图一)。这一带土丘起伏连绵不断,处于宁镇丘陵的西南部,出土地点即在塘东村后面一座土岗的顶部。据实地调查了解,铜铙在离地表40厘米处发现,周围未见其他遗物。铜饶重32公斤,呈铜绿色。通高46、柄长19.5、柄端直径5.5厘米。柄与器身内  相似文献   

9.
东北师范大学文物陈列室收藏有一件青铜铙,无明确出土地点,入馆时间亦不详,应为收集品。铜铙呈绿色,通高37、甬长15、铣间宽30厘米,重6公斤。甬上有旋,甬与器身内腔相通。甬部顶端原应有銎,现被后人附加一铁帽,帽上有铁丝环(图一、二)。铜烧器身表面有磨损痕迹,有些地方已光滑发亮,除舞部无纹饰外,其余部分均有纹饰。钲部中间以雷纹为中线,左右两侧各饰一鸟一蛇,除鸟蛇纹外,整个钲部填满雷纹,鼓部和甬部及其旋也满饰雷纹,纹饰繁密精细。  相似文献   

10.
介绍一件吉州窑彩绘瓷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2年,江西新余县南港公社南港中学出土吉州窑彩绘瓷枕1件(见图)。瓷枕长23、两端面正方形边长11、枕腰凹处宽8厘米。牙白色胎,乳白色釉,上绘微泛黄的棕褐色图案。两端各绘菊花一朵。枕身两面绘带叶菊花纹;一面用斜线绘多个菱格纹,菱格内各填菊花一朵;一面用"I"形组合成几何图案。根据瓷枕的胎质、釉色和纹饰看,  相似文献   

11.
1984年9月,西平县师灵乡师灵街农民黄双喜捐献一件战国晚期青铜勾戟,现藏西平县文化馆。此戟分戟刺、戟刃和胡、内、穿等(见图)。通体完好无损,锈蚀较轻。戟全长30、宽22厘米;援长11.5、宽2厘米;戟刺长21.7、宽2.6——4.4厘米;直内长5、宽1——1.7厘米。这件铜兵器为连铸,戟刺较长且双刃锋利,戟刃(援部)和胡部以及内端均有利锋刀,对敌皆有杀伤力,它能刺可勾,为刺兵器和勾兵器的结合物。这种铜戟是战国后期出  相似文献   

12.
1982年,河南省博物馆从省文物商店征得一件相扑俑。二俑设置在一个长3.6、宽2.7厘米的长方底板上,通高6.4厘米。系陶质手工捏制品。该相扑俑除底板及俑的下肢部分未涂釉外,余皆施绿釉。二俑皆裸体,赤脚,头系发髻,身束腰带,胯间绷护裆带。二者分次上下,皆弓步俯身,居上者上体饰有阴线圈纹饰,仰面张口,皱眉瞠目,右手扒对方臀部,左手抱腰。居下者面部向内,用双手紧  相似文献   

13.
<正> 2003年,有关单位在定州市兴华路北端施工中发现一件西汉时期的铜甗,后被定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收藏,现简要介绍如下: 该铜甗通高31厘米,由甑、釜两部分组成,出土时釜套在甑里,修复后较完整。甑高9厘米,口径17.4厘米,底径8厘米,敞口,折  相似文献   

14.
我馆藏有一件青瓷蹄足圆形砚(编号1832)。直领,砚面隆起,周围有水槽。下残存22个蹄足。蹄足束腰部分饰凸弦纹二道,面饰扇形竖线纹。砚面隆起处无釉,余皆施黄中带绿(黄褐色)釉。釉层均勾,釉面晶莹滋润,有细开片。砚槽施釉部分有蓝灰色积釉,呈凝脂状。砚领内外、盘底外壁、蹄足束腰处、足底亦均施有蓝灰色釉。砚盘周边有子口以承盖(见图)。该砚略残,蹄足有些部分釉层剥落,胎质外露。瓷胎呈灰白色,较粗,似经淘洗,胎质坚密,内含极多黑色小砂粒。面径18.6、足高3.7、壁厚0.3、高6.8厘米。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一件大泉五百钱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91年初春,高勇勇由泉友自浙江湖州桐乡获得大泉五百钱树举以奉赠,万分欣喜。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6.
明代的名画家,历来咸推文(征明)、沈(周)、仇(英)、唐(寅)四大家。文、沈、唐,本系文人,不只以画胜,每件作品,都佐以诗句题跋,使画陪衬得更加出色,真是收到"相得益彰"之功。仇英的画,则没有题诗、  相似文献   

17.
安阳市博物馆藏有一件白地黑花玉壶春瓶。此瓶造型优雅,喇叭口,细长颈,椭腹圆,矮圈足。瓶高27、口径7.85、腹径13.7、底径8.53、口部胎厚0.6厘米,底部无釉。此瓶通身绘二龙戏珠和卷云纹,近足部绘两道粗细各一的弦纹。图案线条流畅,不拘一格,构图丰满。图中两条黑龙张牙舞爪,勇猛威武,大有腾云驾雾、呼风唤雨之势。两龙之间有一周身环绕光焰的宝珠,光焰由一端往外喷射,呈熊熊燃烧状,两龙围绕宝珠在云层里上下翻飞戏游。龙的两眼炯炯有神,龙背出脊,脊尖怒张,细颈瘦身,  相似文献   

18.
介绍一件上虞窑青瓷扁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0年8月,江苏金坛县白塔公社惠群大队出土了一只青瓷扁壶。直颈,平口、扁圆腹,圈足扁圆外侈,两肩各有一鼠纽(鼠形,有翼、短尾,可能就是《山海经》上所说的"飞鼠")。腹部上刻划一装饰图案,其下划刻"紫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者也"十三字,另一面划刻"紫是鱼浦(?)也"六字(图二)。器外施满釉,釉色一面泛黄,一面泛青,呈半透明状,有冰裂纹,并有渣点。圈足底下及腹内无釉。腹内平面有旋削纹。器高23.2,腹宽21,扁直径11.5、口径6.3厘米(图一)。  相似文献   

19.
1972年,西平县谭店乡一农民在烧窑取土时,挖出墨书行草瓷枕一件,现藏县文化馆。此枕呈椭圆形,面长26.7、中宽18、高8.7~9.1厘米。枕面与内侧面微凹,枕面隐现开片纹,枕面中央为外向连弧开光,开光内有墨书行草十字:“麦天晨气润,槐下  相似文献   

20.
汤威 《中原文物》2003,(3):80-81
郑州博物馆1989年收藏一件汉代“河一”画像灰陶灶。(图一)该陶灶呈长方体,长31.1厘米,宽20.5厘米,高11.8厘米,泥质灰陶,灶体内空。灶面正中平行分布两釜,两釜大小相同,釜肩正面各饰阳文“河一”二字,釜肩两侧和嵌入灶体内的釜腰及釜底均饰凸起的合范缝线,釜周围灶面则饰凸起的刀、勺、钩、火杵等炊具,灶后方有一烟囱。灶面四周饰有多组三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