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我国奴隶社会的"封建"格子线和"井田"线被冲破,实现了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伟大变革。这一巨变,始于春秋,成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战国时期货币经济(注:本文的战国"货币经济"为中国传统货币史学提法。当今经济学为西方经济学,称封建社会时期为"商品经济")的确立,不但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质的变化,而且也成为战国社会变革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之一。故而战国的货币经济在我国货币经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商品经济是战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战国社会的嬗变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殊性形成也不无内在的联系,因此在今天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依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一定的现实意义。邵鸿博士所著《商品经济与战国社会变迁》(以下简称《变迁》)就是这方面一部颇具新意的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之际是古代中国社会变动异常激烈的时期,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经济、文化领域,整个社会都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在楚国,这一深刻的变动突出表现为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的转变,这一转变过程至战国中期基本完成[1].在这一重大转变时期,楚国的经济、文化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商品经济因素已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到法律制度上来,就是有关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及其实践有了相应发展,这些正是构成古代中国民事活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封建赋税制度研究的力作──读周国林《战国迄唐田租制度研究》吴琦战国迄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封建时代的各项制度,多在这一时期形成,并不断发展、反复调整。经济,作为其它一切领域的社会基础,深刻地反映出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特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文明时代的小农经济李正图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经济实际上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农业公社经济和小农经济。农业公社经济,即并田制时代的经济形态。本文拟探讨小农经济与专制皇权的相互依存、小农经济的运动以及小农经济的顽强生命力等等。中国小农经济的标准形态...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认为,日本德川幕府锁国政策是应该基本否定的封建保守政策。日本小农经济和欧洲小农经济有相同之点,亦有不同之处。日本小农经济带有浓厚的血缘关系,因而比欧洲小农经济稳定。锁国政策正是为抑制商品经济对小农经济的冲击、巩固封建制度而实行的抑商政策在国际关系士的延伸,是日本封建社会晚期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使日本社会长期在封建领域内徘徊,使商人不能顺利地转化为产业资本家,而与封建势力相结合,形成日本特有的豪农、豪商阶层。  相似文献   

7.
中国“封建”概念的演变和“封建地主制”理论的形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引言:问题的提出本文所要讨论的“封建地主制”(或称“地主经济封建制”)是指封建社会形态中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既区别于中国战国以前的封建领主制(或把战国以前定性为奴隶制) ,也区别于西欧中世纪的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理论是与对战国秦汉以后至鸦片战争以前这一历史阶段社会经济性质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战国秦汉至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时代,把它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潮中看,它显得很有特色,似乎与众不同。对这段历史如何认识,如何定性,颇费历史学家踌躇。早在2 0世纪2 0—3 0年代,就有人称之为“中国社会形态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战国时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丽英 《史学月刊》1999,(3):115-118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源远流长,学术界一般认为它正式形成于秦汉时期。至于萌芽问题,则鲜有论述,或意见不一。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萌芽于战国时期。一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动,为监察制度的萌芽提供了历史条件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动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展开了变法运动,整个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革。首先,官吏选任制取代贵族“世卿制”。战国时,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即官吏由国君根据功劳和能力而任免,废除以前世族垄断官职的“世卿”制度。如楚国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代而收爵禄。”(《韩…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经济史的著述,通常都是按着年代顺序划分为若干个历史阶段,在叙述其社会经济的兴衰起伏的历史过程中,阐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姜守鹏先生的题为《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专著,是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按着社会经济结构的理论形态的框架,做逻辑的阐述,这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的著作史上当是嚆矢。其实,研究社会经济史的基本问题就是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的结构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所构成的基本特征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军市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古代军市初探龚留柱"军市"是一种在中国古代某些时期广泛存在的经济现象。从文献上看,它最早出现是在战国中期,秦汉三国较盛,绵延至五代晚期,此后即不见记载。军市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军事经济史和商业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史籍中记载简略,历来少见有人专...  相似文献   

11.
玉舞人是起源于战国,兴盛于两汉时期,于两汉后衰落的精美玉器。随着玉舞人的出土,许多研究玉舞人的文献资料逐渐面世,这些研究成果涉及玉舞人的起源、汉代玉舞人的造型、玉舞人的舞蹈,玉舞人的功能以及玉舞人被创造出来的社会历史背景等,为研究战国两汉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风俗、雕刻艺术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美和良好品行的追求,还有祈福消灾的需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特色,弥补了文献记载的遗漏。  相似文献   

12.
评钱穆的中国社会演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演变论是钱穆先生用以中国史研究的史学理论,其内容和形式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这一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以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主体、以“士人政治”的变迁为主线用以考察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演变过程,它反映了钱穆先生关于春秋以前是“封建社会”,战国以下是“四民社会”而非封建社会的中国史观点。这一理论的意图在于:用中国历史上社会演变的有限性来证成中国文化精神传统的不变性,其理论实质是道统文化史观。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中,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统治阶级的传统经济政策,历朝无不用法律强制推行这一政策。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政策又发展为在对外贸易上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其中以嘉靖年间的海禁最为严厉,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较为深远。本文拟从统治阶级运用法律推行海禁的角度进行论述。一统治阶级为什么要实行海禁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无论是农村中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还是城市中的手工业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刘筱红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被排斥在政权之外的绝对多数妇女,是家庭小农经济的“充分伙伴”,为生计而操劳是她们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因此,古代妇女的经济生活状况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她们的经济角色、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以及她们...  相似文献   

15.
黄金华 《攀登》2009,28(1):62-64
从生产方式角度解释小衣经济冗长的原因,虽有合理性,但片面肤浅。以节用节制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消费文化是小农经济在我国冗长的深层原因。从文化角度探讨小农经济冗长的原因,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及规避类似于当下的经济危机等都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姜俊俊 《收藏家》2007,(6):67-67
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上,战国镜、两汉镜和隋唐镜是三个重要标志。唐代相对战国、两汉,社会稳定时间较长,经济文化更加发达,制镜工艺更加精美,尤其是宝石镶嵌镜、金壳镜、银壳镜、螺钿镜和金银平脱镜的铸造,使中国铜镜绚丽多彩,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17.
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民主力量的合作是由革命前夜的社会阶级关系和各社会政治力量的对比,以及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是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20世纪初期的俄国,总的来说只是一个中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封建农奴制度残余严重,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其中小农经济占有极大的比重。尽管它有高度集中的垄  相似文献   

18.
正忧患意识是人们因自然、社会和命运的不确定性而引发的担心与忧虑,进而希望以自身的努力及社会力量去予以克服的心态。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产生于战国中期,正处在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故其忧患意识尤为强烈,试析于下。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下文简称《三寿》)假托殷高宗武丁与三个年龄段老人(主要与彭祖)的对话,阐述战国时人对自然、社会与个人修养的诸多理解。它虽然引用殷代的故事,却立足于战国的现实,所以在说理的同时,字里行间无不透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一直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典型(下面简称典型)。其主要根据是: 一、中国封建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封建主义基础。这是因为,“小农经济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坚固基石”;或是由于中国的“地主的产生主要凭经济手段”,它的租佃  相似文献   

20.
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生铁与生铁制钢技术体系的发端与形成期,制铁耐火材料为发达的生铁与生铁制钢技术体系提供了结构、化学、热性能上的技术保障,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制铁耐火材料的研究较少,影响了对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全面认识。本研究对战国秦汉时期出土的制铁耐火材料开展了文献、田野考察和矿相分析,科学认知其微观结构,认为战国秦汉时期制铁耐火材料以黏土质材料为主,使用了砂质材料,但尚未出现砂泥混合质材料。同时,炉壁、铸铁范、鼓风管之间的矿物显微组织和含量差异较大,表明战国秦汉时期工匠已能根据性能需求的不同制作不同的耐火材料用于不同的制铁生产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