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郭象的政治思想继承了庄子的思考,以建构古典自由秩序为中心,是中国古典自由思想的典范。他以多元有机的本体想象为依据构想政治生活,提倡以多元、自发的自然秩序为政治基础,弱化权力,反对对社会的干涉,并以历史主义的态度理解政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郭象为玄学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庄子政治思想的修正与完成。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一般认为,阮籍《达庄论》作于高平陵政变之后,表达了反对“名教”崇尚“自然”的激烈观点,与《大人先生传》相同。通过分析《达庄论》力图调和“名教”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特征,结合其他资料,可得出该论创作于正始八~九年(247~248)正始之音高潮中的结论。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解《庄》专论,它超越了汉魏思想界以“贵生”“隐逸”理解《庄子》的传统,将“齐物”视为《庄子》的理论主旨,以“元气”论解释了“齐物”思想的合理性,力图消除儒家“名教”、“人世”与《庄子》“自然”、“出世”之间的差异,从庄学角度丰富了正始玄学的“儒道同”理论,并为后来向秀、郭象建立以“性分”为基础的“冥物”(齐物)学说,开辟了学术理路。  相似文献   

3.
《庄子》对《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对音乐美追求的发展,《老子》追求关乐,《庄子》扩大了美的追求范围,揭示了审美愉悦;对音乐审美标准的发展,《老子》以“音声相和”为音乐审美标准,相和是美乐,不和是丑乐,《庄子》发展为“至乐自然”的音乐审美准则,“籁乐”、“至乐”、“天乐”是美乐,失性、屈礼、不适之乐是丑乐;对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老子》追求“大音希声”的音乐境界,《庄子》发展为追求“至乐自然”的音乐之“道”。《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创新:阐明了音乐的本源、功能问题,强调有声人为之乐的重要,揭示了音乐审美的心理历程。老子是道家音乐和文化的领军人物,庄子则是一号旗手。老子树起了“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巅峰,庄子开拓了审美心理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论庄子的“儒家心路”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般论及庄子的思想来源时,总是与老子联系在一起,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老庄申韩同传,认为:“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于之言。”第二,庄子《天下篇》中也自叙,对关尹、老聃的“道术”,“庄周闻其风而悦之。”另外,更由于庄子对儒家思想激烈的无情批判,而很少使人去探究庄子与儒家思想的内在关系。其实不然,先秦儒家对庄子思想的形成有着更为复杂和直接的影响。我在这里主要不是指在《庄子》或其他典籍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山水画发端于魏晋,受到玄学的影响,尔后中国的山水画始终是在主客交融、主客合一中前进[1]。山水画创作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忘境”。这是因为中国画的发展与“体道”有着密切的联系。总结古代山水画创作“忘境”的起因及旨趣,对与山水画的创作与欣赏,是不无益处的。一我国山水画萌芽于晋而成于刘宋[2],在这一时期,山水画完全脱离了人物故事画而彻底独立。山水画的发展与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受当时的社会风尚的影响———崇尚魏晋玄学。玄学以《老子》、《庄子》、《易经》为宗,称“三玄”。其中尤为推崇老、…  相似文献   

6.
《逍遥游》篇为《庄子》全书开宗明义之作。关于庄子逍遥义,历代以来存在着适性逍遥、无待逍遥、"象数取证"释逍遥、以大为逍遥等各类丰富的阐释指向,其中尤以郭象"适性逍遥"说流播至广,并对后世的庄学研究、佛道理论、诗文创作等各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推本溯源,必须指出,郭象所主张的"各安其分,小大俱足"的"适性逍遥",已抹煞了"有待""无待"的差别,实则有违于庄子所表达的无待逍遥本义。  相似文献   

7.
魏晋玄学对于史学家袁宏的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道明其本 ,儒言其用”、为政“贵在安静”和智者“顺势而为”等观点的提出 ,表明其史学思想具有明显的玄学倾向。  相似文献   

8.
林李微 《东方收藏》2023,(10):143-145
中西传统美学思想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紧密联系,以及内外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文章通过分析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以及对于中国传统美学中庄子美学思想的概念阐释,指出他的艺术风格融合了东方美学的内省性和西方的形式实验性,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天人合一”审美观,旨在理解其雕塑艺术背后的庄子思想和哲学观点,以期为跨文化艺术交流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北史》《魏书》中引用有一段与今本《庄子》存在差异的文字 ,从文献学渊源来看 ,它应属于未经郭象删节的五十二篇本庄子中的内容 ;而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和近代以来学者们的考辩 ,此段文字应出于今天已经佚失的《庄子·惠施篇》  相似文献   

10.
青年森鸥外与庄子的"性命"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时代的森鸥外主张“余等自然学者,求人类之进步与知识的开拓”。他以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基点来理解《庄子》的“性命”论,并在与他人的论争中引用《庄子》的学说为自己的主张立论。鸥外以为,依照庄子的学说,今天的学者们应该以“有涯之生随无涯之知”,而非单纯地守“性命”或养“性命”。鸥外还列举了康德和叔本华的哲学概念为佐证,将其与自己对《庄子》“性命”论的理解融合为一,以此来探求“自然”与“知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在谈及解放前的山西教育界名流时,少不了要提及郭象升的名字。已故史学家、原山西大学历史系郝树侯教授,以他的亲身经历在《山西省立教育学院概况》一文中写道:“抗战前的山西省立教育学院从开办到结束(1925—1937),前后共12年……赵丕廉和郭象升(赵早年参加同盟会,和郭象升是山西大学堂中斋同学,宣统已酉科拔贡同年)是最有关系的主持者”,“赵、郭办这个学院,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对社会有所贡献,至少是家境贫寒有志向学的青年们一个向往的目标”。12年是郭象升在一个单位连续服务最长的一段历程。从起初的国民师范高师部,到后来…  相似文献   

12.
正汤一介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学家、道教史研究专家,在中国哲学史、道教史、佛教史等研究领域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表的《郭象与魏晋玄学》一书,在魏晋玄学领域堪称奠基之作。汤先生学术研究的特点是视域宽广,勇于创新,尤其注重对西方新的研究方法的借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就多次撰文倡导引进西方解释学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的经学、哲学及宗教经典,现在这一研究方法已得到中国哲学史界的  相似文献   

13.
一、道家旅游思想的形成及其背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老子》一书中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为以“回归自然”、“恢复人之本性”为核心的道家旅游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并在其著作《庄子》中以“游”述道,主张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其中的名篇《逍遥游》就集中而且是系统地表达了道家的旅游思想.《逍遥游》通过“鲲”化作大鹏从北冥万里游历到南冥途中的时空感受和经历,提出了旅  相似文献   

14.
汤一介.著名学者,哲学家.1927年生于天津.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儒藏》编纂中心主任,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中国文化书院名誉院长。著有《郭象与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佛教与中国文化》等。  相似文献   

15.
庄子是先秦时期一位很重要的哲学家,其哲学观点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逍遥观是庄子思想的一个主旨。本文通过对《逍遥游》篇中两个核心概念——“有待”与“无待”进行分析,力图揭示出这种对人类的困顿与迷失进行反思的逍遥思想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中的寓言占了很大篇幅,直接影响了它的风格,并且有助于思想的表达。为了更加清晰地认识这些寓言,以便深入细致探究《庄子》要传达给我们的思想,本文以庄子笔下的得自由者为中心,通过分析内篇的寓言中所涉及的几类形象,力求窥得《庄子》思想之一斑。  相似文献   

17.
庄子是战国时期出身于破落贵族家庭的寒士。身处“昏上乱相”之间、国破家亡之际,面临罗网密布、陷阱遍地的现实,绝意仕途,又不屑与统治合作,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地位也很低下,这种不幸使他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贫苦大众的艰难和入世间的辛酸,使他更深入地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同时也酿造了庄子及其散讽世、嫉俗的性格,形成了《庄子》由不满和反抗通往现实“彼岸”的讽刺艺术。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在《庄子与鲁迅》一文中说:“庄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确是一个特异的存在,他不仅是一位出类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拔萃的文学家”,“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郭沫若的话表明了这样一个无争的事实,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巨大。一部《  相似文献   

19.
在思想史的研究领域 ,道家思想一向为研究者所重视 ,且多有相关论著问世。日本东京大学池田知久教授所著《〈庄子〉 :“道”的思想及其演变》(黄华珍译 ,台湾国立编译馆主编出版 ,2 0 0 1年 1 2月 ) ,无疑将给庄学乃至道家思想研究增添一个新的亮点 ,值得当今思想史界和哲学史界同仁的关注和重视 ,也足以引发学界对道家思想与庄学研究的兴奋点。《〈庄子〉 :“道”的思想及其演变》一书 ,堪称思想史研究的一部宏篇巨著 ,全书正文达6 85页 ,洋洋数十万言 ,可以说是著者多年研究《庄子》与道家思想的一个总结性的成果。从篇目上看 ,全书分为五…  相似文献   

20.
朱月媚 《神州》2012,(31):20+22-20,22
庄子散文以区别于现实的夸张手法来阐述道的理念。其中多采用寓言的形式,而这种似是而非的相对真实的比喻却反映了道本质的真实,本文将从一则科学事件出发,结合庄子寓言来阐述“道未始有封”、“心斋”、“坐忘”等问题,对庄子的相对真实的散文世界做一次简单的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