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产力布局战略调整是八十年代中国区域政策转变的核心内容。八十年代后,坚持效益与均衡的统一,以提高效益为首要目标,生产力布局的重心向东部转移,具体体现在投资政策上的变化。其结果带来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明显变化,也带来负的效应。  相似文献   

2.
生产力布局不仅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区域结构的平衡,而且影响着全国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它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苏联在制定和贯彻各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时,始终将生产力布局的內容视为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样,苏联各个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布局方向也总是体现本国经济建设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3.
日本于十九世纪中叶,发生了明治维新运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行资产阶级民主。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改变,上层建筑也必然起变化,原来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思想体系已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形势,必须加以改变,这是历史的必然。与此同时,西方形形色色的哲学思想也开始流传到日本。  相似文献   

4.
1991年3月19日,北京商业地理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胡兆量教授,主持召开了专家论证北京市朝阳区商业布局态势座谈会。会上日本神户大学斋藤光格教授对北京商业布局理状和未来北京商业布局的发展,谈了自己的印象,并详细介绍了日本东京、神户两大城市的商业布局概况,及其存在的问题。胡兆量教授介绍了德国商业布局概况,及同北京相比的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我国内地基本建设投资的前提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均产值低;资金紧缺,但资产相对集中;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我国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通过对我国经济建设投资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项目结构、主体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投资管理体制的变化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设规模不能超过国力许可的范围,急于求成必将适得其反;综合平衡应从短线出发.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日本战后工业布局的变化状况,从战后至六十年代中期,日本工业布局出现了明显的分散趋势,沿太平洋工业带的工业占全国工业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是耗能高的"资源型"的传统工业仍以集中布局为主:并探讨了工业布局的这种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祝炜平 《人文地理》1992,7(2):66-72
建国四十多年来,我国生产力布局战略由北移变为向西南推进,而后又向东北方向回移。不同时期的布局战略,经济效益迥然有异。东部,特别是东南部投资效益明显。七十年代中期实施"东回"战略以来,国民经济增长迅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布局仍然应以东部为重点,并且在八十年代"东回"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东推进,以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至2010年或2015年,我国的生产力布局战略应渐趋西移,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下,逐步实现均衡布局,消除地区差别。  相似文献   

8.
洋务运动的失败,不是由于它引进新生产力不够,而是在于旧生产关系阻碍甚至扼杀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在于洋务派既是新生产力的引进者又是旧生产关系的维护者,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同样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寻求自强的运动,其结  相似文献   

9.
青海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应着力解决的五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永祥  杨生玉  王述友 《攀登》2006,25(5):75-78
青海已步入工业快速发展的经济起飞阶段,要加快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必须高度重视解决工业生产力规划布局、园区建设和发展、结构调整、企业融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史上生产力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转移。在三线建设时期建立起来的大批工业企业和交通运输线,改变了旧中国生产力不合理的分布和东西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极大地促进了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增强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相似文献   

11.
二次战后日本经济的空前发展,不仅带来生产力的进步,使整个日本社会发生巨大变革,而且也使日本国民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它的变化又对日本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个人生活中心主义一般认为,个人生活中心主义是一种把个人和家庭的利害放在首位加以考虑的生活方式。在日本,随着战败、经济复兴和高速增长,追求生活富裕、便利和舒适度等开始在国民价值意识中占据重要位置,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生活中心主义得以蔓延。在此情况下,战前、战时的那种“灭私奉公”意识后退,而潜藏于其背后的个人利己主义的世界一举扩大,“灭公奉私”成为支配意识。战后,大多数日本人,比起重视社会的其他  相似文献   

12.
苏联近几个五年计划都明确规定要加速开发东部地区,发展那里的生产力,特别是把这一地区丰富的矿物原料和燃料动力资源纳入国民经济周转中去,以此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长期任务。苏联调整生产力的布局,加速开发东部地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苏联经济的发展和  相似文献   

13.
不断调整工业布局是苏联发展国民经济的长期战略任务。这不仅因为生产力布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因为苏联工业布局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发达的西部工业区资源贫乏;而东部和北部地区资源虽辛富,但是经济却极其落后。而且,这种状况由来已久,并长期阻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早在沙皇俄国时期,工业就主要集中在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区、以彼得堡(列宁格勒)为中心的西北区和乌克兰。苏联建国后,为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需要,在调整生产力布局方面作了艰苦的努力。这项工作是通过各个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来实现的。尽管在调整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布局原则,然而,这些原则主要还是在各个时期经济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而且又是结合各个时期发展国民经济的实际需要加以贯彻执行的。因此,透过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便可看  相似文献   

14.
日本因为最早进行新农村建设且取得了巨大成功,而成为很多国家借鉴和学习的对象。日本新农村建设成功的经验在于。其不仅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进行物质文明建设,而且将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失偏颇地兼顾了二者的发展。早在战后初期,日本就由政府倡导,动员全民参与,由小及大,循序渐进地开展了名为“农村...  相似文献   

15.
文史摘     
三线建设时期,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当时国内外环境等主客观原因,其布局以国防为原则,取代了经济原则,存在许多片面性。但由于大量一线企业的内迁和新建许多项目,调整了生产力布局,而且修建了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客观上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工业化基础。这主要表现为:(1)三线建设打破了我国生产力极不平衡的状况,改善了工业布局;  相似文献   

16.
薛东前  代兰海 《人文地理》2006,21(5):99-102
西安城市化演进过程与生产力布局阶段性,具有一致性的规律。文章从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时间序列、城市化水平提高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两个角度,定量分析了其演化特征,特别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规律性,指出西安市城市化的效率在各时期不断提升(结构弹性减小),集约化程度提高,城市化、非农化逐步走向合理。城市化水平整体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与经济发展过程又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城市化变化与人均增长满足指数规律,城镇密度与关系的模型满足直线关系。最后文章从人口迁移、人口密度变化、城市化圈层分布和卫星城镇的发展及分工等方面对人口城市化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黎倩雯 《人文地理》1998,13(2):75-77
本文总结了世界交通运输发展和布局变化中政治因素的种种表现及其作用,指出: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布局是产生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联系的基础。同时,在这种联系基础上的各种政治因素又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布局。而且,政治因素的这种影响作用会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18.
战后日本决策体制初探转折时期的日美关系藤尾正行被罢免前后略论老庄思想与日本坂田昌一的科学业绩与唯物辩证法王为民王璋李小白李威周张玉田刘相安张答赵乃章韩秋平李普.28.351 .602 .132 .202 .24、李山个幸幸牛牛护政治、哲学月于」.卜产孟十‘丫去了今下.‘个‘丫傲户板润的文化革命和思想科学“民粹主义者”宜改译为“民众主义者”论日本传统的神道思想日本防卫费的突破与军事大国论汤川探源型思维方式的形成及其特点2 .643 .334 .434 .50苏联新时期的生产力布局原则日美贸易中日方的“壁垒”陈乐田“黑字大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赫鲁晓…  相似文献   

19.
随着建设规模的扩大和生产之间联系的复杂化,在国民经济布局方面所做的决定,更加需要有科学根据,因而在理论上探讨这方面的知识,就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当前的任务是,在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生产力布局原则的概念,也就是揭示其实质,即内在逻辑性。任何科学概念都是知识的综合。所以,要给生产力布局原则下一个更为确切的定义,就只有了解其实质和内容,弄清这一概念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这是认识布局原则经  相似文献   

20.
曹荣林 《人文地理》1992,7(2):47-53
建国以来,南京的集贸市场几起几落,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购物场所,传统的集市贸易发生了重大变化。南京市城区、郊区、辖县的集贸市场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从影响集贸市场发展布局的主要因素分析,预测了南京市城乡集贸市场的发展布局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