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江 《旅游纵览》2014,(6):54-59
<正>后屯村位于凤凰山西北方向,凤城县附近,需要绕过几个大岭才能进村。山路蜿蜒盘曲像一条卧龙,进山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两颗系有红绳的粗壮老柞树,像两位守护神,在悬崖峭壁旁默默见证、记录着沧桑岁月。这两棵柞树据说都已百岁高龄,红绳是山里人系上去的,祈望得到神树庇佑。过了老柞树就进入了群山的怀抱,阳光不时被云层遮挡,变幻的区域光  相似文献   

2.
在千里河西走廊中段,古丝绸之路上,有一重镇——张掖。历史上称为甘州,今甘肃省的“甘”即取于此名。它南依祁连山,北傍合黎山。因其富饶、美丽,又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称。有诗云:“若非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正是那“祁连山顶雪”,才将张掖点缀得美如江南。凡未亲临张掖的人不会相信这里有一块绿洲,而亲临绿洲的人又难以相信它竟在千里河西戈壁滩之中。由于张掖处地优越,天然俊秀,所以引来了许多骚人墨客的吟咏赞赏,经世代颂扬,凝炼  相似文献   

3.
<正>生态摄影是近年来中国摄影艺术中新兴的一个主题创作形态,生态摄影人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创作出大量形形色色的生态摄影作品。通过这些生态摄影作品,我们可以更直接地观看到人类所处的各种环境  相似文献   

4.
德治 《旅游纵览》2012,(8):90-93
<正>所谓生态摄影技法"三定"是指:确定主体对象、确定优先内容、确定取景位置。这"三定"是体现摄影者艺术修养、创作思想和实战经验水平的一个标尺。一、定主体对象我的做法是:1.先拍动的后拍静的;2.先拍稀有的后拍常见的;3.先拍精彩的后拍无奇的。比如,2011  相似文献   

5.
德治 《旅游纵览》2012,(10):94-97
<正>虚化是生态艺术摄影造型的重要技法,是摄影者对照相机焦距(焦深)、光圈(景深)和快门(模糊量)的掌控能力的体现,虚化是忽略景物细节,隐藏杂乱陪体、营造透视空间、以及创造动感视觉的有效手段。是在摄影造型中制造虚实对比、突出主体、营造画面意境的主要技法。虚化方法有三种,故称三虚。即:光虚、物虚、动虚。  相似文献   

6.
德治 《旅游纵览》2012,(9):86-89
<正>生态摄影技法中的"三求"是指求精、求特、求价。"三求"是摄影造型追求的目标,是摄影作品成败的主要因素,"三求"的能力体现着摄影人的技艺修养水平。一、求精1.追求精彩瞬间精彩瞬间是指被摄主体出现极其短暂的动作、行为以及陪体等自然景物出现稍纵即逝的现象。拍摄精彩瞬间要求摄影人具备:(1)预见的能力;(2)手疾眼快的本事;(3)了解被摄物种的习性或规律。在拍摄野生动物时抓取精彩瞬间不是轻而易举的,除了上述三点外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拥抱太阳》这幅作品是当太阳快落山时,来到事先选定好的拍摄位置,等待归巢的鸟儿经过太阳的瞬间,按动快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1964年至1966年,我参加了两次“四清”运动。那些时日,铺天盖地的政治运动连绵不断。我供职的某单位每次都“抽”我们几个最听话的人下乡参加搞运动。由于连年下乡,没有轮换,无任何补助,给我们生活造成极大困难,因为一旦下乡,个人就要带走全家生活费的三分之一。那时,工资普遍低,生活十分清苦。  相似文献   

8.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小型的文艺形式。古今的一些文人学士都喜欢“对对子”。你出上联,我对下联,而且还流传下来许多对对子的佳话,但也留下了少许“绝对”。所谓“绝对”,是指有人出了上联,而无人能对出下联。现把所搜集到的古人“绝对”抄录于后,权当同读者在史林中漫步了一回。时至今日,还流传着北宋时王安石三难苏东坡的轶事。说的是王安石出的三个上联又偏又怪,苏东坡一个下联也没有对出来,虽然后来有高才者替苏东坡对出了前两个下联,但第三个下联至今也无人对出。这个上联是:“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北宋时,苏东坡在杭州邀一些文人学士同船游西湖时,一歌女手提一锡壶给苏东坡斟酒时不慎把锡壶掉到湖里。有人当即出了一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结果包括苏东坡在内的一船人谁也没对出下联,至今仍不见下联,成为“绝对”。明朝嘉靖年间,一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以“柳映池中,鱼钻鸟巢鸟戏水”征联择婿时,虽然去应对的不乏才高八斗的秀才,但却谁也没有对出下联。征联择婿者一气之下落发为尼,此联也成为“绝对”。据说在很久以前,一群秀才到广西桂林赶考路过漓江岸边的斗鸡山时,其中一位平素爱写对联者在一块巨石上写了一上联求对“斗鸡山上山鸡斗”后...  相似文献   

9.
张方宇 《山茶》2010,(10):16-16
雄性园丁鸟示爱,既不是血腥格斗,也绝非展现健美形体.而是看谁更会装潢。巢穴越是豪华美妙,传宗接代的几率就越高。一旦雌性园丁鸟接受了雄性的示爱.雌雄比翼,双宿双飞后.“花园洋房”就毫无价值了,它们会在树上搭一个最普通的窝,做一对最普通的鸟夫妻,  相似文献   

10.
正《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生态文化书画摄影五人展》于2016年7月16日在北京中国生态艺术馆隆重开幕,中国书协副秘书长潘文海、著名诗人书法家吴震启、湖南大学教授蒋力余、书法导报副总编黄俊俭、全国政协委员赵广发、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正茂、光明日报摄美部主任雒三桂、中国戏曲学院中国画教授  相似文献   

11.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特里芬难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对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英美为争夺战后国际货币体系控制权进行斗争和达成妥协的产物,它具有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和弱点.早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特里芬难题",揭示了这些矛盾与弱点.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爆发危机,西方国家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浮动汇率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改革迈出了缓慢而艰难的步伐.几十年来,改革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成果.在当今金融危机加重的时刻,如何改革和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又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竹林”文化意义的阐释,“七贤”之间性情品格巨大差异的分析,有关“竹林之游”时间的考证,认为“竹林七贤”这一名士群体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存在,而是东晋士人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进行加工再创造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The deposition of Early Neolithic material within tree-throw hollows in described, and the possible role of fallen trunks as places of occupation, settlement foci and landscape markers is discussed. Hav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ubiquitous later Mesolithic pit dwellings, the evidence suggests a continuity of forest 'identity'. Accordingly, patterns of clearances are also explored in relationship to modes of occupation, and the employment of 'big wood' in Neolithic monument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18.
Solitary ascetics in the twelfth century were renowned for their ascetic practices, among them the wearing of hairshirts and loricae. These were not merely items of neutral ascetic value but could contain social symbolism. The varying possible social meanings of ascetic clothing are here explored particularly through a comparison of the Vitae of the two well known English holy men Wulfric of Haselbury and Godric of Finchale. The hagiographers of these holy solitaries used their ascetic clothing as one means of highlighting their subjects’ social roles throughout their lives, but it is also argued that the solitaries’ ascetic clothing was perceived during their own lives as marking their distinctiv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world around them, and that these relationships were remembered through miracle stories.  相似文献   

19.
吴琼 《民俗研究》2020,(1):60-69
磨镜人是一个存在时间比较长的职业,其最早何时产生暂不可考,但至少汉魏时就已经出现。作为诸多行业之一的磨镜匠,其营业方式多为走街串巷摇响器招徕买卖。文献记载中,除了市中贩夫走卒的身份,磨镜人还拥有道教神仙、医家、隐逸高士等多重身份。这些身份经历了长期的建构,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的同时又有各自的发展脉络。明清时期,磨镜人的诸多形象已经基本成熟,同时存在于各类文本记述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