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或许,人一生中该有一次骑大象的经历,至少刚坐到象背上的我是这么想的。可经过了一个小时,就觉得似乎不坐也行:两个小时以后,一种“晕象”的感觉来了,很想吐。两个半小时的奇旺国家森林公园大象之旅结束后,庆幸和惋惜交织的情绪在心里回旋。后来如今回想起来又觉得,这真是一趟有趣的骑象之旅。  相似文献   

2.
<正>去"孤儿院"看大象斯里兰卡野生动物局于1975年建造了一所大象孤儿院,主要收养那些在丛林中失去母亲的幼象,这座大象孤儿院是世界上第一所大象孤儿院,位于距科伦坡约3小时路程的品纳维拉(Pinnawela)小镇。孤儿院成立30多年来,共收养了近百头大象。斯里兰卡大象是全球大象家族中较为独特的分支:它们不如非洲大象块头大,耳朵尤其小,成年后,象的耳朵、脸和鼻子周围的皮肤甚至还会显出一块与众不同的粉红色斑。目前世界上存在两所大象孤儿  相似文献   

3.
apple 《旅游纵览》2014,(5):14-17
<正>去"孤儿院"看大象斯里兰卡野生动物局于1975年建造了一所大象孤儿院,主要收养那些在丛林中失去母亲的幼象,这座大象孤儿院是世界上第一所大象孤儿院,位于距科伦坡约3小时路程的品纳维拉(Pinnawela)小镇。孤儿院成立30多年来,共收养了近百头大象。斯里兰卡大象是全球大象家族中较为独特的分支:它们不如非洲大象块头大,耳朵尤其小,成年后,象的耳朵、脸和鼻子周围的皮肤甚至还会显出一块与众不同的粉红色斑。目前世界上存在两所大象孤儿  相似文献   

4.
汉代艺术中的大象图像是构成汉画中神异和祥瑞世界的一部分。山东、徐州、河南、陕西等地区均发现有大象题材汉画像石,往往与骆驼、驯象者组合出现。驯象者与尖帽胡人、光头僧人混杂,形成了"胡人—象"图像模式,可视为汉代中外交流的产物。这一新的图像样式经寓华胡人传播,通过丝绸之路与佛教渐次进入中土,同商周以来中国传统动物纹样中的象图像结合,产生了"六牙白象"、"僧侣(仙人)骑象"等新内容,并体现出早期佛、道美术杂糅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广东新语》卷二十一《兽语》中有义象章云:癸巳夏,西师至肇庆,久攻不下。使群象往,皆缩栗,独一象牯跳跃而前,蹴死蕃兵数百,以鼻卷起人马掷于半空,既堕,复糜烂之。已而疫气大作,士卒多死,西师退,群象遂为所得。有两大象,一不跪,一不食死,余象流涕终日。蕃帅叱之,一象境怒奋起,将甘心焉,几不能制,乃悉送之人都。有为.《泣象行》者曰:“云南象来举国嘻,缠头赤脚蛮子骑。云是粤东新战获,  相似文献   

6.
我曾经骑自行车从成都出发,经过2200公里的艰苦跋涉后到达拉萨。此次挎斗摩托车骑行可以说是一次升级版的骑行之旅,先后经过7个国家,全程历时两年半。我带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出发:寻找跟我同一天出生的年轻人,由此邂逅了这个世界上多姿多彩的"另一个我"。  相似文献   

7.
韩易桐 《世界》2009,(7):124-125
象群如此庞大,汽车关掉发动机足足等了半个小时,直到它们完全通过,一些大象在泥泞中翻滚过后,身体染成非洲泥土的红色,就像燃烧的赤道阳光——这是李胤第一次看到非洲象群,从中学开始就热衷于生物与环境课程的他,2008年作为联合国环保署志愿者,在内罗毕展开了半年的义工之旅。那是一次特别而难忘的旅程。  相似文献   

8.
汉代画像石中常见到这样一类画面,一高鼻深目之人,手执弯钩,或骑于象背,或站于象首或象尾,作驯象状,本文称之为"驯象图".此外,还有一种骑象图,画面中一象缓行,象背承载数人,其外围祥云、异兽、瑞鸟等,构图与"驯象图"类似,当亦属于与驯象相关的题材.  相似文献   

9.
<正>"大象"是汉画像石中常见的题材。2008年,在山东诸城昌城镇发现一块"象首人身"画像石(现藏于诸城博物馆二楼汉代石刻艺术展厅),用浅浮雕技法雕刻,装饰在门额上。象脸朝右,鼻子上扬,牙齿外露,眼球突出;人体四肢粗壮,肌肉发达,两腿分开比肩稍宽,像做舞蹈状。"象首人身"图像在汉画像石中并不多见,而汉代"舞象"之风盛行,此石对汉代"舞象"表演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象在汉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风景名胜》2011,(9):32-32
斯里兰卡政府于8月11日起,进行了为期3天的“象口普查”,对该国境内野生大象的数量进行统计。专家们估计,目前在斯里兰卡境内的野生大象数量应该在5000至7000头左右。斯里兰卡野生生物保护部表示,历时三天的“象口普查”旨在为政府制定保护大象的政策搜集信息。野生动物保护组织认为此次普查只是个“烟雾弹”,其真实意图是捕捉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