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50年,中国被迫投入抗美援朝战争时,经济饱受战乱摧残,市场尚未稳定,各项事业百废待兴,财力、物力极度紧缺。在严酷的经济环境下,面对经济实力远远超过中国的美国,战争能不能取胜?经济会不会被战争拖垮?令人疑虑与担忧。②战争表面上是军事力量的对比,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当时,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占整  相似文献   

2.
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徐德荣现代战争是"经济型"战争。为了满足战争需要,就得进行战时经济动员。战时经济动员是一个国家为实现战争目标,将国家经济由平时状态转向战时状态的过程。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它不仅是一种转化机制,而且是一种控制...  相似文献   

3.
统制经济是国民政府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而逐步确立和实施的一种战时经济体制,其最高目标是为战争服务。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但从战争的角度衡量,它又是必须和必要的,是抗日战争环境下的特定产物,在维持战时生产,最大限度保障军需民用,支持抗日战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美国扩张对外贸易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战争期间英德两大世界贸易强国不仅原有的市场无暇顾及,而且本身也成为美国工业、军火等产品推销和输出市场。这期间美国不仅对欧洲的贸易大为增加,对亚洲,特别是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也不断增长。以1914年美国出口贸易指数为100计算,1919年出口贸易指数已达317,①1931年指数高达692。②美国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出口贸易由1913年的7%增加到1920年的13%。③尽管战时日本经济实力增长很快,已成为美国在远东竞争的劲敌,但美国是在战争中…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东亚的总体战体制形成于日中战争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及中国。在日本国内,为发动侵略战争而采取了构建战时经济、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策,这些政策影响到殖民地。而在中国,则为抵抗侵略而建立战时经济体制、动员国民,同时也对实施宪政、实现民主进行摸索。二战时期曾被日本统治的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战时体制成为促成其战后民族独立的要素之一。二战结束后,在日本,战时的计划和统制体系被应用于战后重建,在战时经济解除后依然发挥影响。而在中国,战时统制经济在二战结束后曾暂时中断,而后再度复活。后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领导下,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又为构建强有力的战时体制而选择了彻底实行计划经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顾育豹 《文史月刊》2010,(10):24-25
<正>20世纪以来,美国在亚洲打过三个仗:对日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对日战争中,美国和中国是盟友,结果美国赢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国和中国是对头,结果美国表面上一平一输,实际是都输了,而且输得一次比  相似文献   

7.
金融为经济的命脉 ,经济为军事、政治之基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 ,因为自身实力的局限 ,决定了“以战养战”的方针 ,力图建立自己完全掌控的金融体系 ,达到掠夺中国经济金融资源、支持侵华战争、破坏中国抗战等多重目标。华东伪政权方面 ,伪维新政府虽延续时间不长 ,在金融上并非无所作为 ;汪精卫伪政权 ,也视金融为建立自身统治基础的重要举措。特别是作为汪伪实力派人物的周佛海 ,把建立新的金融体系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 ,苦心经营伪中央储备银行。日伪对金融的重视 ,早在国民政府意料之中 ,从战争一开始国民政府就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性、…  相似文献   

8.
王睿恒 《历史研究》2016,(4):80-97,190,19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宣传机构战争信息署在中国设立分部,全面负责对华宣传。为促进美国战争目标和对华政策目标的实现,战争信息署中国分部通过一系列对华宣传项目,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正在崛起的抗日英雄国度。这种中国形象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中国是一个全民抗战的英雄国度;第二,中国是肩负国际责任的世界大国;第三,中国正在走向以美国为模本的"改革"之路。美国试图通过对战时中国国家形象的展现,鼓舞中国民众的战斗士气,同时向中国民众灌输大国意识和国际共同体理念。为了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战争信息署构建的中国形象经过特殊剪裁,没有完全反映中国现实,它体现了美国对中国想象与认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日本帝国主义在60年前发动的侵华战争及其后来演变的太平洋大战,说到底是场经济战。因为其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还在经济实利,攫取中国乃至东太平洋诸国广阔的土地,丰厚的资源,广大的市场和充足的劳力;而现代战争本身也不仅是军事实力和政治实力的较量,更是双方深层次的经济实力的较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扩张,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1961年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公然发动了对越南的“特种战争”。面对美国在“南大门”的战争挑衅,中国政府从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和维护越南独立和统一的立场出发,在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等方面积极支持越南人民的抗美爱国斗争,并应越南党和政府的请求,开始了“援越抗美”的初步酝酿,最终确立了“美国走一步,中国走一步;美国出兵,中国也出兵”的基本原则和立场。  相似文献   

11.
高远  杜小军 《沧桑》2010,(6):17-18
通过产业合理化政策的制订实施,日本企业和产业得以从战争的疲敝中恢复,并逐步达到了国际化标准,蓄积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从而使日本的资本和贸易自由化得以顺利进行。故此,笔者认为,面临种种挑战的中国,需要进行一场全面深入、系统、科学适度的产业合理化政策。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披荆斩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2.
通过产业合理化政策的制订实施,日本企业和产业得以从战争的疲敝中恢复,并逐步达到了国际化标准,蓄积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从而使日本的资本和贸易自由化得以顺利进行。故此,笔者认为,面临种种挑战的中国,需要进行一场全面深入、系统、科学适度的产业合理化政策。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披荆斩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3.
对1850年代美国打开日本关闭了两百多年的市场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原因的探讨,已有的成果只限于一个原因,即美国因素本身。史实表明,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俄国因为克里米亚战争的牵制和英国由于中国市场的吸引而妨碍了它们对日本的门户封闭首先成功地采取行动;二是美国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殖民经济利益使它打开日本市场的精神执著,而打开日本市场与它在中国的殖民经济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同时美国充分利用了克里米亚战争的时机和鸦片战争的影响等国际因素。因此,是美国而不是俄国或英国结束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历史,将幕府统治的日本推向了半殖民地的边缘。  相似文献   

14.
冷战初期,以朝鲜战争为界点,美国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先后发生了巨大转变,其根本原因源于美国战略目标以及对国际局势的判断的变更。美国的政策不仅对中国,而且对本国以及美国与西方盟国的关系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尔豪 《文史月刊》2010,(4):50-50
<正>"经济战"自古就是敌对国家利用经济手段"和平"削弱、甚至搞垮他国经济实力的一种不流血的战争方式,经济战的"和平"手段已成为军事战争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6.
美国当局一直对美军在朝鲜战场实施细菌战持否认态度,美国解密的朝鲜战争档案没有关于实施细菌战的内容。1998年1月8日,日本《产经新闻》刊载了驻莫斯科记者内藤靖夫收集的但未得到证实真伪的原苏共中央关于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实施细菌战问题是中国、朝鲜、苏联"伪造"的"虚假"情况的12份档案摘抄件,国内有的学者据此得出结论,认为朝鲜战争期间中朝军民进行的反细菌战斗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当时中国、朝鲜、苏联三国政府共同发动的政治宣传,其目的在于迫使美国改变在停战谈判中关于战俘处理原则上的立场"。而中国方面的档案文献和亲历者的回忆证实,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作出美军确系进行细菌战的判断是极为慎重的,决心进行反细菌战斗争与朝鲜停战谈判毫无关系,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确系按美军实施细菌战对待和采取措施的。说反细菌战是中国的造假宣传是完全不顾历史事实,是毫无根据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海峡两岸的分裂是冷战时期遗留的问题,也是朝鲜战争的一个后遗症。朝鲜战争爆发导致美国直接派兵进入朝鲜,招致美国插手台湾事务,再度在政治、军事与经济上援助蒋介石,全面卷入中国内战。朝鲜战争爆发和美国介入中国台湾问题,与海峡两岸长期分裂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48—1950年,美国政府制订并实施了发展有限日中贸易的政策。中国东北作为日本传统的贸易对象,成为美国复兴日本经济的政策中对外贸易的一个重点。美国政策制订者认为,发展与共产党中国的贸易,不仅对重建日本经济十分重要,同时能减轻美国的财政负担,更有可能借此制造中苏分裂。日本与中国东北的贸易在这一政策下有所恢复。但是,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这一政策匆匆收场。其原因首先在于政策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美国国务院和军方之间始终存在着意见分歧。其次,东北解放区优先发展同苏联贸易的政策也决定了东北与日本的经贸关系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美国东亚遏制战略与日本对东南亚经济外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图将日本经济外交的缘起置于战后初期东亚的整体政治格局中加以考察。认为随着中国成为美国在东亚的主要对手,美国东亚遏制战略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最终形成。阻止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传统贸易往来,同时促使日本经济与东南亚经济进行整合,成为美国东亚遏制政策的核心环节之一。美国东亚政策的这一转型影响了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及贸易模式,并推动了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外交。  相似文献   

20.
朝鲜战争与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确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利民 《史学集刊》2000,4(2):90-95
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对华政策尚有一定的灵活性,其对华政策是在选择敌视与非敌视之间徘徊,因而不属于遏制范畴。朝鲜战争爆发及中国出兵朝鲜并打败侵朝美军,导致美重新评估中苏关系性质及中国的实力,美开始视中国为其在远东的主要敌手,选择了对华遏制政策。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确立约在1950年12月初至1951年1月中,主要通过这一时期美国要员的一系列谈话、备忘录、电讯、政策决议等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