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中,保存着有关延边早期开发的档案。清初,延边地区被划为封禁区,光绪7年,清政府废除"封禁",实施移民实边政策。至此,封禁二百余年的长白山区得以开发。设立越垦局,并把图们江以北地区划为朝鲜垦民的专垦区。顺治八年开始的"闯关东"人群来到延边后从事各种工作,使延边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了早期发展,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自1627年后,中朝双方对两国边界犯越行为明令禁止,然虽然朝鲜严格执行禁越政策,清朝也对朝民犯越行为采取强硬态度,但中朝边境朝鲜人犯越事件仍然屡禁不止.本文通过对丁卯之役后至同治以前这一时间段朝鲜人越境入中国东北的原因及动机进行探析,以求从一个侧面探视与解析清朝封禁时期中朝边界问题。  相似文献   

3.
《江北日记》是1872年朝鲜谍报人员崔宗范等秘密潜入鸭绿江北岸中国境内,进行侦探后,留下的记录。日记中反映了当时清朝政府对鸭绿江流域封禁政策的虚实、朝鲜北部边民犯越国境移居中国境内鸭绿江流域的原因、鸭绿江中上游地区人口、民间自治机构、生产生活等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在延边州档案馆馆藏档案中关于延边早期朝鲜民族自治组织——《垦民会》成立的过程、性质及其活动情况都有详实的记载,为我们研究延边历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帝制。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标榜实行所谓的"联省自治"。这一时代潮流很快就波及延边,垦民教育会的主要人物李同春、金跃渊和金立等,当即加快了实现朝鲜族自治的步伐。1913年2月,李同春、金跃渊和金立等决定以1910成立的垦民教育会为基础,成立朝鲜族自治机构——垦民会。2月26日,他  相似文献   

5.
由于封禁政策、气候寒冷等原因,三姓地区的人口一直到清朝之前都处于人烟稀少、多为赫哲族构成的特点。由于封禁政策的解禁,清政府招募开荒实边,关内天灾人祸等一系列原因造成了流民、垦民、流人、站丁纷至沓来,使清朝三姓地区的人口从数量上、成分上都得改变从而产生了变迁。三姓地区的人口变迁对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孙春日 《满族研究》2002,10(3):33-40
清在东北厉行封禁时期,朝鲜北部六镇边民因生活之苦,犯禁潜入图们江,鸭绿江以北采参捕鹿,以资生计,至19世纪后半期,朝鲜北部连续几年发生自然灾害,民不犯生,大批涌入我国边境定居耕作。清对朝鲜灾民只要“Ti发易服”,对其开垦之土,“清丈升科”,并赋予土地所有权。《间岛协约》只是再一次重申这种权力而已,并非日本所说的那样,是他们在这个协约中为朝鲜垦民争取到土地所有权。  相似文献   

7.
15世纪初,朝鲜王朝动用国家力量将边界拓展至图们江南岸,他们在招抚周边女真部落的同时大规模向该地区移民。然而,在此过程中由于耗费过重,朝鲜的国力不敷应对,并逐渐失去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下,朝鲜边民不得不跨越国界,成为生态移民,并在经济上依附于崛起后的建州女真。清朝建立后,由于女真部落迁离图们江北岸,失去了贸易伙伴的朝鲜边民在跨界活动中的角色也开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延边地区为中国朝鲜族的最大聚居区,朝鲜族先民从朝鲜半岛移居该地的同时便建立了一些早期社会团体。这些社会团体标榜代表朝鲜族垦民利益,争取参与和协助当地政府有关朝鲜族垦民事务。然而,由于社会团体组织者的阶级成分复杂,政治立场模糊,不仅未能真正代表广大朝鲜族垦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团体之间为争夺垦民和扩大势力勾心斗角,结果两败俱伤,很快退出历史舞台,这表明了朝鲜族早期社会团体的不成熟性和团体组织者的阶级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褚佳男  杜俊博  杨小同 《神州》2012,(29):216-216
我国的边境线漫长,位于中国境内与朝鲜接壤的主要有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辽宁省丹东市。其中延边一段主要以陆路居多且缺乏天然屏障,因此在进行边民管理时存在着很多问题。为了加强延边地区的边民管理,促进中朝友好,繁荣边境经济,维护民族和睦,特此开展在延边地区加强边民管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金颖 《满族研究》2007,8(4):54-61
水田农业是近代迁入辽宁省地区的穷苦朝鲜移民移居成功的根本性的生存手段。在北方旱田耕作技术体系形成的基础之上,朝鲜移民带来的水田耕作技术,作为新的生产力,代表社会经济变化趋势,为他们最终得以成为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本文论述了清末至九一八事变前辽宁省地区水田农业的发展与朝鲜移民社会形成的前提条件、特点。事实上如果朝鲜移民不从事我国当地关内移民所不熟悉的水田农业,水田农业不发展而受阻滞,就不可能形成朝鲜移民社会,而朝鲜移民社会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了辽宁省各地水田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黄定天  南慧英 《世界历史》2012,(2):15-23,156
1864年俄国远东地区出现了第一批朝鲜移民,此后,朝鲜人由于经济、政治等原因纷纷从海路、陆路向俄国移民。俄国对朝鲜移民的政策不仅受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更受近代国际关系的制约。俄国对早期朝鲜移民的安置虽然遭到了朝鲜政府的谴责,俄国也担心边区被"朝鲜化",但为了开发广袤的远东,仍然对朝鲜移民采取了鼓励和支持的政策。此后,在东北亚各国力量此消彼长,以及世界大战爆发等国际关系因素的影响下,俄国对朝鲜移民的政策几经调整。其政策的变化体现了俄国以国家利益为中轴,相机而动的现实主义特性。  相似文献   

12.
从清末到民国,中国东北朝鲜族居民跨境流动是一个延续不断的历史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朝鲜族居民的生存本能、族群意识及其国籍认定。新中国政府在50年代初解决了中国朝鲜族居民的双重国籍问题,但是在入籍标准、出入境管理、人口迁移政策等方面过于顺从朝鲜方面的意愿,这在客观上助长了朝鲜族的族群意识和分离心态。5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政策失误造成的社会不满,成为60年代初东北朝鲜族居民大规模非法越境的诱因。朝鲜政府未执行中朝关于处理非法越境人员的协议,以及中国政府为了维持中朝关系而不愿有所作为,致使朝鲜族居民非法跨境流动现象愈发严重。历史考察提供了正确处理边民跨境流动问题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清朝入关以后,封禁蒙古,时间长,约有二百余年;范围广,南靠长城边墙,北达中俄边界;内容多,概括有人口的封禁、地域的封禁和资源的封禁。尽管清朝推行严厉的封禁政策,蒙古地区的生产力、生产关系还是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畜牧业基础上,出现了较发达的农业,其它行业如手工业、商业贸易及城镇交通业也都较前一代有了较大的发展,而这一切变化的枢纽,是人口迁移和经济开发。从现代生态学角度分析,当时的生物和环境之间达到某种谐调关系,草原生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本文重点分析封禁政策与人口迁移,经济开发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清代蒙古票照制度,是清朝统治者对出入蒙地人员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地区实施封禁政策的产物。它的推行对强化蒙古地区的控制,阻止汉人大规模流入蒙地产生过重要作用。但目前这一重要问题学术界研究还很薄弱。本文从票照制度的相关规定、产生的作用等方面对票照制度做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以期对清朝蒙古地区统治政策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5.
清代前中期陕甘地区的人口西迁是在清朝势力不断向西北推进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西迁人口主要有官方移民、民间自发移民和绿营兵丁及其眷属三种类型组成,官方组织陕甘人口西迁的主要动力先后经历过三次大的转折,因时而异的移民管理体系为移民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至嘉庆末,迁入安西地区的陕甘移民及其后裔约10万人,迁入新疆地区的陕甘移民及其后裔可能接近或超过55万人,其中大约有六成左右的西迁人口不在官方户口统计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6.
存在于1910-1914年的朝鲜族自治组织——“间岛”垦民教育会(垦教会),在延边地区获得了沟通中国官府与朝鲜族的中介地位,并取得了参与设立官立朝鲜族学校、自己设立学校以及管理私立学校之权限。于是,垦教会在扩大朝鲜族教育机会的基础上,实施爱国(朝鲜)教育,进而促进中国的朝鲜民族同一性的形成。然而,清末民初,正是中国民族国家开始铸造之时,民族主义需要的国家权力必须是没有竞争的权力。在此情况下,垦教会与延吉府之间的冲突随之而起,垦教会被解散。本文考察了垦教会如何对应中国的朝鲜族教育政策的同时,解明了该会如何利用中日两国的矛盾,对朝鲜族实施民族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宋明时期汉族移民迁入广西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大致奠定了桂东、桂中汉人与桂西土著民族聚居的分布格局。宋代开启了岭北汉族移民规模性迁入广西的序幕,而明代则形成了以湖南、江西籍为主的岭北移民迁入桂东北,以及以广东、福建籍为主的岭南移民迁入桂东南的分布特征,并呈现出向桂中扩展的态势。宋明时期外来移民对广西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广西社会的变迁,奠定了清代广西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南疆指的是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广大地区。在两汉及隋唐时期,南疆是内地汉族人口主要迁入的地区。清前期,中央政府建立各种制度和采取措施,引导、鼓励内地居民向东疆和北疆流动,而对汉族迁入南疆地区并不积极,以致形成汉族北多南少居住格局。近代以后,英、俄西方殖民者对新疆地区渗透和蚕食与南疆社会动荡加深了中国的边疆危机。出于移民实...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陕西境内的人口迁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时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极其频繁的时代。本文主要探讨明清两代今陕西省境内的人口迁移过程,包括人口迁移的原因、形式、迁移数量、外来移民的地区分布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分析总结了外来移民对迁入地区的人口分布、经济开发、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本文认为,由于外来移民的大量迁入,明清时期陕南许多山区得到广泛开垦,耕地面积大为增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客观上促进了各有关迁入区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大肆毁林开荒,盲目扩大耕地面积,致使陕南山区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从而制约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教训我们应引以为诫。  相似文献   

20.
《山茶》2010,(2):30-32
中国朝鲜族的先民,是早先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三省的朝鲜人。17世纪末,朝鲜全国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瘟疫.朝鲜北部首次出现了携家眷、牵牛马而潜居我国东北谋生的现象。至19世纪后半期.朝鲜族在中国的历史正式开始,清光绪七年(1881年)延边地区朝鲜族已达1万多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