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王基墓碑,全称《曹魏东武侯王基墓碑》。金石家著录多称《王基断碑》、《王基残碑》、《王基墓碑》。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在洛阳城北7.5公里安驾沟村筑寨掘得之,后移置洛阳城中明德中学壁间,现存洛阳古代石刻艺术馆。该碑立于魏元帝曹奂景元二年(公元261年)四月。碑残高137、宽99、厚22厘米。长方形青石,隶书,19行,前3行行22字,余俱21字。字行之间有界格,全石共计370字。由于碑文上端前3行各窄一格,其余均空2格,下端每行均空5格,且上下文意不达,因此对于该碑是否完整,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碑文是属上缺下不缺;还有的认为此碑只是全碑的下半部,上半部“出土时朱字宛然,因无人辨识。磨拭而灭”故称作“断碑”、“残碑”。河南府训导汝州杜梦麟在碑文末尾跋语中,肯定了该碑碑石是完整的,只是碑文上下  相似文献   

2.
袁安碑,当立于东汉和帝以后,始出土地不详。明万历二十六年三月被人移置于偃师县西南约三十里辛村东牛王庙中置作供案,1930年夏,发现有刻文。1961年8月重新发现于偃师县扒头乡院内。此碑上下皆残,现存碑高1.39、宽0.73、厚0.21米。篆书10行,行存15字,下截残损,行各阙一字。  相似文献   

3.
刘熊碑,此碑早已遗失,1915年顾燮光在延津县城内学宫访得碑的残石一块,现存该县文化馆。这也是该碑的仅存实物。残碑长0.65、宽0.43、厚0.25米。因曾被用作捶布石,正面文字全毁,仅存背面40余字。此碑无立碑年月,前人考证为东汉孝和帝刘肇与孝安帝刘佑时所立。顾燮光得石后,著有《汉刘熊碑考》一书,介绍了碑石情况,并  相似文献   

4.
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均在河南省登封县嵩山脚下,合称“中岳汉三阙”。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阙,是我国古代设置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的建筑物。它的作用是表示大门。登临了望;悬挂法令、布告,以示国人;朝臣陛见,思缺补遗。太室阙,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此阙  相似文献   

5.
李孟初碑,全称《汉宛令益州刺史南郡襄阳李孟初神祠之碑》,立于东汉桓帝永兴二年(公元154年)。清道光年间由于白河水涨,此碑被冲出,咸丰十年金梁移于南阳府署,其后时隐时现,文字磨损较多,有些字迹难以辨认,现存南阳市西南卧龙岗汉碑亭内。碑为长方形,现存碑高1.94、宽0.7、厚0.16米,圭首,无额,碑身上中部三行字下有穿,下部磨损处有清咸丰十年金梁跋语。碑文隶书,15行,行约30字,由于碑残缺甚,尚能  相似文献   

6.
碑刻、墓志、题记、刻经、刻帖等在我国经久不衰,现存之多,浩如烟海,从内容史料或从字体书法角度,均具有重要价值。河南碑刻流至今日者数以万计,重要者不下数千。本刊从此期起,辟为专栏,拟陆续发表河南重要碑刻叙录,诚望各地、市、县,将未发表过的有历史价值和名人撰写的碑刻寄给我部。文字在千字以内、并附拓片,以便利用。  相似文献   

7.
甘陵相尚书口府君之碑,是1923年,农民在今河南省孟津县城北7.5公里的张羊村北北魏皇室墓中挖出的。当时碑已断为三段,第三段已佚,第一、二段用作墓中的门楣和门槛。现存偃师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内。至于此碑所立年月,由于碑上所记已毁,对此前人曾作过许多考证。其中以王国维所说:“此碑额署甘陵相,其人必在东汉桓帝(刘志)建和元年(147年)改清河国为甘陵之后,  相似文献   

8.
宝卷叙录     
宝卷为继承唐代变文、宋代讲经传统而形成的讲唱形式,但是到目前人们并未发现它们之间直接嬗变的资料,因为现存宝卷最早是明代的作品。从这些明代宝卷及有关史料来看,明代宝卷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宣传民间宗教教义的作品,这一类最多,它们是民间宗教理论著作,不是文学作品,二是演说佛道教传统故事的作品,比如《香山宝卷》《五祖黄梅宝卷》《黄氏女宝卷》《红罗宝卷》等。  相似文献   

9.
高熊徵《郢雪斋纂稿》清康熙年间先后两刻,又有清早期抄本因《四库全书》编纂而进呈,道光年间据康熙本重刻本收录篇章及编次版面有改易,本文考证各版本编刊时间、版本及卷帙等问题,并就集外文、未收诗文及失收问题稽考辑记篇名。  相似文献   

10.
唐代末年由中原入蜀,主要宗教活动在前后蜀时期的著名道士杜光庭,以其著述多,宗教活动影响大而成为中国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流传的著作不仅对道教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唐代以后的诗歌、小说、医学、地理学等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本文收录杜光庭存世著作三十种,佚著二十四种,对其存佚情况、版本流传等各加考订,又略述其基本内容,裨使读杜氏著述者,能知其津梁,庶免翻检之劳。墉城集仙录六卷题“唐广成先生杜光庭集”,实为杜光庭所编写的道教女仙三十八人的传记。宋《崇文总目》(辑本)卷四道书类九著录杜光庭《墉城集仙录…  相似文献   

11.
《隋书》这是一部记载隋朝事迹的纪传体史书。唐高祖武德五年 (公元622年) ,曾命中书令萧瑀等十七人分別撰修魏、北齐、北周、梁、陈、隋六代史,其中的隋史由兼中书令封德彝、中书舍人颜师古撰修,但经过数年,六代史均未修成。到了唐太宗贞观三年 (公元629年) ,又命重修北齐、北周、梁、陈、隋五代史,其中的隋史由秘书监魏征主修,参预撰修的还有中书侍郎颜师古、太子右庶子孔颖达、著作郎许敬宗等人。到贞观十年 (公元636年) ,五代史都已修成,《隋书》计有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共五十五卷。书中“序论皆 (魏) 征所作”(《旧唐节·魏征传》)。  相似文献   

12.
敦煌俗文学作品叙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者按:2008年11月,承章景怀先生厚谊和柴剑虹先生的热心联系,启功先生珍藏的敦煌学资料入藏国家图书馆,包括<敦煌变文集>手稿及敦煌俗文学作品叙录等未刊稿.其中叙录共计十件(有两件系同一篇),写于竖行文稿纸上,均为启功先生手书,并有亲笔修改.文稿装于一信封中,信封上有先生毛笔手书"燉录清稿"四字,并列有目录.  相似文献   

13.
张智华 《文献》2000,(1):95-111
宋人选编诗歌选本蔚然成风.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能看到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对宋人所编诗歌选本的状况进行系统的梳理,仍是一个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4.
张智华 《文献》1999,(2):59-76
宋人选编文章选本蔚然成风.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只有一部分尚留存世间.对宋人所编文章选本的状况进行系统的梳理,仍是一个薄弱环节.笔者有志于此,乃试图列出南宋人所编文章选本的总目(关于北宋人所编文章选本拟另外撰文),并对各选本的卷数、编者、内容编次及著录存佚予以清理考订,以期为研究者提供一定的方便.始编于北宋人而由南宋人编定的选本,放在南宋人所编文章选本之列.诗文合选而以文为主者,放在文章选本之列.部分由北宋入南宋或由南宋入元的编者及其文选也统计在内.  相似文献   

15.
五.中外文化交流碑刻 有关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碑刻,宋元时期也有不少.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保存有一百多方有关泉州的伊斯兰教石刻,这些石刻大部分是有关中外文化交流的.宋元时期泉州为中国对外贸易大港,唐初伊斯兰教传入中国,随之而来的是阿拉伯人、波斯人来泉州传教、经商,有一部分人长期居住泉州,后来形成回族.  相似文献   

16.
张晓旭 《南方文物》2005,(2):35-42,20
唐代“安史之乱”后,国势衰弱.以至消亡。公元907年,唐代灭亡后,我国又处于五十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北方先后由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统治。南方则存有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荆南、后蜀、南唐、北汉等政权。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五代十国”时期。  相似文献   

17.
冯国栋 《文献》2006,(1):113-122
<景德传灯录>为北宋真宗朝吴僧道原所作之禅宗灯史.其书辑录自过去七佛,及历代禅宗诸祖五家五十二世,共一千七百零一人之传灯法系.此书编成之后,道原诣阙奉进,宋真宗命杨亿等人加以刊定,并敕准编入大藏流通,故<景德传灯录>在宋、元、明各代流行极广,对教界文坛俱有甚深之影响.禅师常云之一千七百则公案即指此书①,而在文人诗歌中,"读<传灯>"几成参禅之同义语.因其书影响甚大,各代屡有刊刻,职是之故,此书之版本系统亦极为复杂.本文对宋元两代的刊刻情况进行详细之考察,以梳理确定其版本系统.  相似文献   

18.
蒋寅 《文献》2004,(3):253-261
闺秀之能诗,夙为谈诗家所乐道.自赵宋以降,诗话莫不述及闺秀之作.而闺秀诗话之有专书,则肇自有清一代.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辑考清人诗学著述,得见存书九百余种,亡佚待访书五百余种.其中专论闺秀之诗话,见存书二十二种,亡佚书十四种.  相似文献   

19.
类书类四六文叙录是前人论述所忽略的部分,事实上因四六文多制诰表启等应用性文体,往往为类书大量收入,或仅收对语偶句,或专收四六文节录乃至全篇,宋人对此即有编纂,后人特别是元明人则更为普遍。本叙录较为详细地梳理了宋人所编几种四六类类书的版本源流,并对其所收四六文情况作一概述。该叙录涉及《圣宋名贤千家表启翰墨大全》等4种。  相似文献   

20.
张梅秀 《文献》2002,(3):251-257
国家现存古籍善本总目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收录有山西大学图书馆藏的古籍善本340余种,其中孤本数种.虽数量不多,却也十分珍贵,此略作介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