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昔古圣开物成务,废结绳而造书契,于是文字兴焉.夫依类象形之谓文,形声相益之谓字;阅世递变而相沿,讹谬至不可殚极.上古渺矣;汉承秦火,郑许辈起,务究元本,而小学迺权舆焉.自汉而降,小学旁分,各有专门.欧阳永叔曰:“《尔雅》出于汉世,正名物讲说资之,于是有训诂之学;许慎作《说文》,于是有偏旁之学,篆隶古文,为体各异,于是有字书之学;五声异律,清浊相生,而孙炎始作字音,于是有音韵之学”.吴敬甫分三家,一曰体制,二曰训诂,三曰音韵.胡元瑞则谓小学一端、门径十数,有博于文者、义者、音者、蹟者、考者、评者.统类而要删之,不外训诂、音韵、字书三者之学而已.  相似文献   

2.
蔡襄论忠孝     
<正>事父母之道曰孝,天之性也;事君上之道曰忠,人之义也。犹耳目心腹,有身则有之,非外物也。迩代以旌赏劝其孝,爵碌劝其忠,则孝非天之性,忠非人之义矣。犹天耳目心腹,岂为人欤!乃亦若鹭白鸟玄,盖物之本然也,苟染而色之,何可长也?惟忠与孝,待劝而行,讵至孝至忠乎?夫忠孝者,感天地,动鬼神,故有冰鱼寒笋之事、返风起禾之应。或饰名沽誉,虽劝诸,亦可舍诸。则不  相似文献   

3.
呼喜平 《神州》2011,(6S):71-71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知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下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相似文献   

4.
颜回见仲尼,请行。 曰:“奚之?” 曰:“将之卫。” 曰:“奚为焉?” 曰:“ 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而民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仲尼曰:“譆!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已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已者未定,何暇至于暴  相似文献   

5.
原文:博而穷者,訾也;清之而俞浊者,口也.(《荣辱》)杨倞注:洁其身,则自清也,但能口说,斯俞浊也.俞,读为“愈”.高亨:“口”疑当作“厶”,形似而误.“厶”古“私”字.《说文》:“厶”,奸袤也.韩非曰:‘仓颉作字,自营为厶.’”“私,禾也,从禾,厶声.北道名禾主人曰私主人.”是“厶”乃“公私”之“私”,“私”疑是“私田”之“私”,二字义亦相通.禾按:高疑“口”当作“厶”.观上古字形,“口”作(?)、(?),“厶”作(?)、(?)、(?),似无由致混.“口”字无需改,即“言语表达”义.《书·说命》“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之“口”即用此义.欲使人认为“清”,应以行为示之,辩说不仅无补于事,反会致害.故杨倞说深得其旨.  相似文献   

6.
孙愐《唐韵序》曰: ……一诉愚心,克谐雅况,依次编记而不别番。其一字数训,则执优而尸之,劣而副之。其有或假,不失元本,以四声寻译,冀览者去疑,宿滞者豁如也。又纽其唇齿喉舌牙部仵而次之。有可纽不可行之及古体有依约之,并采以为证,庶无壅而昭其冯。…… 在今存诸种《唐韵序》中,卞令之《式古堂书画汇考》所录仅为今存全序的上半部分,王国维考订为开元本《唐韵》序,而今存全序为开元本序与天宝本序(下半部分)之合体,这段文字抄自下半部分,因而卞氏所录无之。其它诸本中,“有可纽……以为证”一句,有的本子有,有的本子无,未知诸本孰是,姑且略述而不详论。其它各句,则诸本皆同。我们要讨论的是“纽其唇齿喉舌牙部仵而次之”一句。这句话引用者颇多,然皆未得其实。 陈澧《切韵考》卷二曰:“孙愐又曰,纽其唇齿喉舌牙部,仵而次之。仵者参错无次第也。韵有一东二冬三锺四江之次第而声则无次第,如东字冬字舌音,锺字齿音,江字牙音而皆可为韵部之首也。今於清声二十一类,浊声十九类,但以所见之先后为次第,亦所谓仵而次之也。“白涤洲《集韵声类考》(《史语集刊》三本二分)引孙愐序亦断  相似文献   

7.
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 《神州》2008,(6):100-103
(1900年2月10日)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日: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  相似文献   

8.
正王原祁(1642?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一号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之孙。康熙九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登第后,专心画学,熟不甜,生不涩,极富书卷之气,王鉴见之谓王时敏曰:"吾二人当让一头地。"王时敏曰:"元季四家,首推子久(黄公望),得其神者,惟董思白(其昌),得其形者,吾不敢让,若神形俱得,吾孙其庶乎!"康熙时以画供奉内廷,鉴定古今名画,擢侍讲学士,转侍读学士,直南书房,充《佩文斋书画谱》篡辑官。对后世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9.
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正如词文所示,"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  相似文献   

10.
德符之思     
李红霞 《收藏家》2006,(5):16-18
“古人辨玉,首德而次符。说文曰:玉,石之美,有五德……是玉与石所异惟德耳。管子云:玉有九德。聘义云:君子比德于玉。其说视汉儒尤详焉。若言符,则王逸王部论以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脂肪黑如纯漆为玉之符是已。于今思之,言德尚矣,言符末也。后世有膏(窃)玉之名而不知其非者,皆符为之也。故玉贵德不贵符,然此亦惟为知玉者言之,必执是以为衡。……名玉者愈多,则玉之真愈掩。”—《石雅》章鸿钊第一次接触到“首德次符”与“忽德重符”这两个词是在杨伯达先生的文章中,推崇前者、批评后者。笔者望文生义的将“德”与“符”的含义理解为玉文化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凡描绘大自然景物者、咸称之为山水画。故凡画山水者,顾名思义,必善画山与水。古之画论中,论画山之法者多矣,而专论画水之法者寡矣。但这并非因为画山难而画水易。元代大画家黄公望曾说过:“山水中唯水口最难画。”古人视水为山之血脉,故要求把水画“活”,既有流动之形,又有潺潺之声。水口泉瀑之所以难画,便在于水从巅崖峻壁之间喷涌而出,其势若怒涛腾沸,奔崖注壑。其大者更有撼山摇海、惊天动地之势。要想在纸上画出这种气势,画者该有何等高超的技巧!  相似文献   

12.
竹化石     
《邵氏闻见后录》卷第四记延安发现竹化石:章子厚在丞相府,顾坐客曰:“延安帅章质夫,因板筑发地,得大竹根,半巳变石.西边自昔无竹,亦一异也.”客皆无语,先人(按指《闻见后录》作者邵博父邵伯温)独曰:“天地回南作北有几矣,公以今日之延安,为自天地以来西边乎?”子厚太息曰:“先生观物(按邵伯温有《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之学也.”盖子厚早出康节(按指邵温的谥号)门下云.  相似文献   

13.
《老子》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之“解其纷”,为历来研究《老子》者所争执不休,以笔者之见,未有一解为确.“解其纷”之“纷”,因版本不同而异.或作“纷”,或作“芬”,或作“忿”.纷、芬、忿皆从分得声,可通用,至于在此确训为何词,各家所解大相径庭,择其要有以下三种:一、以“纷”“芬”为“忿”之假借字.  相似文献   

14.
诸稽考     
国语郑语载周史伯对桓公有曰,“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韦昭解云,“大彭,陆终第三子曰(竹钱),为彭姓,封于大彭,谓之彭祖,彭城是也.”又云,“彭祖,大彭也,豕韦,诸稽,其后别封也.”按大彭,即后世之彭城,在今江苏铜山县境,前属徐州府也.豕韦,据余所考,约在今河南滑县境,前属卫辉府也.惟诸稽自来茫昧不明地望所在.间尝细思史伯之言,初谓大彭为商伯,次谓彭祖则商灭之,二名岐出,知彭祖非即大彭,其说见后,韦氏认二为一,殆失之矣.又豕韦前后兴灭无二,而大彭之兴者其一,灭者乃彭祖与诸稽为二,而亦不言大彭诸稽,颇似彭祖诸稽即由大彭分立者,怀疑甚久,辄用悬悬.后读国语吴语“越王勾践命诸稽郢行成于吴.”韦解云“诸稽郢,越大夫,”史记越世家作“大夫柘稽.”梁玉绳人表考四曰,“吴越春秋  相似文献   

15.
《马氏通》的序中有一段话,说:三之学(按指“训诂、音韵、字书三之学”——引注),至我朝始称大备,凡诂释之难,点画之细,音韵之微,靡不详稽旁证,求其至当。然其得失异同,匿庸与嗜奇,又往往互相主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则以字形字声,阅世而不能不变,今欲于屡变之后以返求夫未变之先,  相似文献   

16.
襄樊市博物馆所收藏的襄阳山湾铜器中,有一件有铭的铜鼎。关于鼎的形制、铭文,王少泉同志已撰文作了详细的介绍。此鼎盖、器皆有铭文二行六字,据王文所释,盖铭为:“邓尹侯之洉(池皿)”,器铭为“邓尹侯之”。杨权喜同志则释盖铭末二字为“浴(池皿)”,器铭末二字为“(鼎可)?(化鼎)”?.从所发表的铭文摹本看,盖铭中的“(池皿)”字当隶定为“(沱皿)”,其上一字释“浴”于字形无据;释:“洉”,形虽相近,亦不可通,此字应释为“沰”,为从水石声之字。春秋战国文字中,“石”或写作后,见《先秦货币文编》及《古玺文编》卷九;或写作,见《说文》“磬”字古文所从,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叀"字构形,现学界多认为象纺砖之形,本文则认为其字形应似用竹、藤等草类植物编织而成的一种盛物之器;并对学界一直存有争议的叀与■之关系作了说明,认为后一字形表示的乃是用叀状容器来盛放的物品,由清华简中从此字形之字读为助考虑,此字形可释为菹;文章最后从汉字文化角度讨论了叀字等字形所反映出的古代编织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一、《桑柔》的作者《毛诗序》曰:“《桑柔》,芮伯刺厉王也”郑玄《笺》:“芮伯,畿内诸侯,王卿士也。字良夫。”《左传·文公元年》记秦穆公在崤之役时(前627,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对秦大夫及左右说:是孤之罪也。周芮良夫之诗曰:“大风有隧,贪人败娄。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件我悻。”是贪故也,孤之谓矣……所引之诗,正是《桑柔》第十三章之六句。又《书序·疏》引《世本》:“芮,姬姓。厉王时芮伯,岗良夫也。”三说相合。《左传)。《世本)皆光秦古书,则芮良夫为《桑柔》作者。然而,论《诗经》中作者可考…  相似文献   

19.
清代學者錢大昕曾纂次古今文人生卒年壽之可考者,爲《疑年録》四卷。其後賡續之作紛出,姜亮夫先生嘗撰《六續疑年録》,後經擴充,增補修訂,易名曰《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其書後出,蒐羅最富,查檢甚便,爲學者治史必不可少之書。惟歷代人物,衆如繁星,其偶有違失,固不害爲名山盛業;訂訛補闕,正後學者之責也。本文專就其書清人生卒年歲有疑誤者,辨正是非,凡舉正五十五事。  相似文献   

20.
汉代的忠孝观念及其对汉画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忠孝观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它强调居家孝敬父母长亲,处世忠于君王朋友。孔子及其弟子十分强调忠孝的重要性,《论语》中对此多有记载,如《学而篇》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子路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在这里孔子把忠孝作为称士的标准。孟子对忠孝也非常重视,他在总结尧舜的统治经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