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铁健 《百年潮》2005,(3):74-80
鲍罗廷的得力助手 (续上期)国共合作大潮中,国民党内始终有一股反苏反共的暗流.国民党改组虽由孙中山主持,但实际指挥者是来自莫斯科的鲍罗廷.用鲍氏1924年2月在<鲍罗廷的札记和通报>中所说的话,俄国人对孙中山的策略是"利用":"利用他的左倾,利用他的威信,利用他建党的愿望",以引导国民党走上俄国人所满意的"真正的国民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2.
鲍罗廷,1923年9月至1927年7月曾作为苏联政府派驻国民政府代表、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来到中国,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推动国共实现合作,并促进北伐战争。此间,他还与北方国民军领导人冯玉祥有密切联系,促成苏联与冯玉祥的合作,推动冯走上国民革命的道路。本文拟就大革命期间鲍罗廷与冯玉祥之间的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北伐战争中的迁都之议.始于1926年8月22日在长沙召开的特别联席会议;蒋介石在1926年10月前没有提出迁都武汉的动议.而只是要求国民政府选派要员赴鄂主政,其动机除针对唐生智、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外,还有发展国民党党务以巩固北伐成果的考虑;中共对迁都之议的态度,既受共产国际代表的影响也有自主性,直到国民政府迁到武汉后才改变反对的立场.  相似文献   

4.
张敏卿 《文史春秋》2003,(10):10-13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前夕,国民党南京政府仓皇决定“迁都”广州。正当国民党感到万念俱灰之时,美国驻南京大使馆拒绝随同南迁的消息犹如晴空霹雳传出,震惊了世界。  相似文献   

5.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会议讨论通过了鲍罗廷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议》基本精神起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实现了国共两党历史上的首次合作,并由此  相似文献   

6.
鲍罗廷与蒋介石在广东的崛起郭盈宏1925年,广东政治舞台的蒋介石在“廖仲恺案”发生前,他的职务仅为黄埔军校校长、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连政府委员都不是,在党内的地位则更低。然而至北伐前夕,他已成为国民党内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人物。蒋介...  相似文献   

7.
1912年8月至9月间,孙中山为调停南北党争北上会晤袁世凯,并在此期间抛出了迁都的意见,随即引发了各大报刊的论战。反对迁都者从保全满蒙、维护条约制度、现实财政困窘等因素,重申了定都北京的必要性;支持迁都者则认为定都北京乃袁世凯拥兵自重的借口,唯迁都南京方可达防范外敌侵略、摆脱清旧势力魔窟等目标。事实上,迁都之争的背后,体现的是诸报所代表党派的利益诉求,以及各自同袁世凯政府、孙中山之间的关系。而迁都之议最终的搁置,不仅是政党势力博弈的结果,而且展现了南北关系的整合与变动。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定都南京经过图/一凡文董国强自发生在广州的"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事件以后,蒋介石一度篡夺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最高领导权。但是北伐战争开始后,中共和国民党左派利用北伐胜利的有利时机,开始发动对蒋独裁权力的斗争。通过"迎汪复职"、迁都武汉和...  相似文献   

9.
大革命时期,宋子文既是国民党人联俄政策的受惠者,又是后期重要的参与者,甚得苏俄顾问的信赖和支持。宋凭借其身上的"左派"亲苏光环和与苏方的良性互动,得以在政治舞台上快速崛起。北伐军兴,受命执掌财政大权,成为国民党内举足轻重的政治新贵。他一度在若干问题上秉持左翼立场,并试图化解蒋介石与鲍罗廷的矛盾。但随着革命危机的日益严重和内部分歧的加剧,宋子文的认知和心态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产生了抵牾和怀疑,从而在相当程度上打下了他其后在政治上剧烈反转的伏笔。  相似文献   

10.
1899年,瞿秋白出生时,孙中山已经是著名的反清革命领袖,1923年底,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国民党改组,瞿秋白以苏俄顾问鲍罗廷的助手和译员的身分,参予孙、鲍的会晤磋商。这时,孙中山五十七岁,瞿秋白二十四岁,相差三十三岁。国共合作大业,把这两代革命家紧紧地联系在中国革命的洪流中。  相似文献   

11.
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的中国史学在欧风美雨的浸润下,艰难地然而终于剥离传统史学的脐带,迈向史学现代化的新途。在这一过程中,中西史学的交融呈现鲜明的特点:史学的传播渠道由欧美直接输入为主,以取代从日本的间接输入;中国学人留学欧美成为时尚,从欧美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在中西史学的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传播西方史学的主体;而传播的内容以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为主,历史哲学的引入更令人瞩目;出版机构在民国时期中西交流中起到重大和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元代歌谣极富时代特点.在文献载录的频次上,以<河南北童谣><元末苏州童谣><方国珍谣>等被典籍载录的频次最高,其收录的频次与歌谣本事在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力成正比.在时间的分布上,元代歌谣所呈现的历时性特征,与元朝的历史分期及阶段特征相吻合,基本上反映了元朝初期、中期、末期不同阶段的社会状况.在地域的分布上,以江浙行省被记录的歌谣最多,反映了江浙行省社会矛盾最为尖锐的区域特征.元代歌谣在时间的分布上集中于元末顺帝统治期间,在地域的分布上集中于江浙行省,在歌谣的主题上,时间和地域的分布基本重合,充分体现了元末的江浙行省所受压迫最深、反抗也最为激烈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学界关于北宋西北边疆层级体系到底是二级制还是三级制存在分歧,并有许多不够明确的地方。本文认为,北宋边疆层级体系在西北、北方两个方向是由极边、次边、近里构成的三级制。其中,河东路与河北路由于与辽的关系比较和缓,三级制的层级体系相对稳定。陕西路与京东路由于有西夏的和战关系以及女真崛起等因素的影响,尽管仍实行三级制,但其层级体系存在或多或少的变动。总体而言,北宋西北边疆层级体系是一种基于纵深防御理论的边防体系。  相似文献   

14.
清末财政困窘,支出浩繁,政府在维持旧有税收的同时,力图开辟新的税源,并因应时势而不断变化,酒税从厘捐到烟酒税这样的变化就体现了这一发展历程。民国初创,面临的财政危机依然如故,酒税征收仍然沿习清末旧制,弊病百出。当政者对酒税制度重新设计,意欲将其纳入国家财政收支系统的正轨。对原有酒税加以改革,举办公卖制度开征公卖费,新征烟酒牌照税,构成了民国初年酒税制度的主要内容。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一努力并没有达到制度设计者的初衷。  相似文献   

15.
张皓 《安徽史学》2006,3(6):69-75
在国共两党战略决战阶段,中国共产党灵活地运用了战犯问题.无论是战犯名单的公布、严惩战犯原则的提出,还是北平和谈中关于这一原则的灵活执行及对桂系的争取,都是为了击破国民党政府的"和谈"攻势及企图,明确战争责任,将革命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6.
李大维 《安徽史学》2011,(2):101-108
罗马帝国消防军是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建立的专门负责首都消防与夜间治安的准军事性组织。它的建立是奥古斯都对传统消防模式的革新,更是其行使元首权力、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巩固元首制的要略之一。消防军通过完善的预、接警机制,及时发现与扑救火灾,执行旨在抑制火灾发生的消防巡检,不仅提高了居民消防安全意识,更使火灾次数明显减少。消防军还结合夜间消防巡逻,维护首都夜间治安,在其巡逻下,罗马夜间秩序稳定。消防军是古罗马一创举,说明罗马帝国政府意识到保证消防安全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在促进社会与国家和谐发展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国民二军,是20世纪20年代重要的军事集团.北京政变后,在苏联政府的大力援助下,国民二军获得迅猛发展.它的发展壮大,不仅直接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使河南和陕西境内的革命运动迅速高涨,为国民军经营西北打下基础,同时也有力地配合了南方巩固革命政权的军事行动.  相似文献   

18.
李俊方 《史学月刊》2005,(2):21-27,80
汉代最高统治者有“皇帝”、“天子”两个正式称号 ,而正式称号的获得是通过即位礼仪来实现的。因此 ,汉代最高统治者即位就存在“皇帝即位”与“天子即位”的区分。“皇帝即位”是通过读策与授玺来完成 ,而“天子即位”外禅是通过祭天 ,内禅则是通过在柩前即位来完成  相似文献   

19.
赵新平 《史学月刊》2007,3(8):109-113
民初晋北乡村作为历史大变革时期重要的社会单元,其生活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领域,还包括劳动生活方式和婚姻生活方式等。且由于晋北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区,故在生活方式上呈现出一些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东周列国都城形态的演化经历了东西两条道路:东方国家都城在战国时期普遍发展成为“两城制”,体现了“朝、市并重”的格局;秦国都城则保持了“非城郭制”的特点,其大部分面积分布着宫殿区,朝寝有压倒庙、市的趋势。两汉都城形态是秦国“非城郭制”道路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